站内搜索:

万州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

2017-05-16 08:58:43来源:重庆党史网

 

 

万州区史志编纂办公室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开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地委在全地区开始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和试点。19841020,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在《决定》精神指导下,全地区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从1985年起全面展开,改革涉及国有企业改革、市场经济流通体制的建立,城市的建设和管理,非公有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等领域,至2006年,历经20多年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可喜的的成就。

一、深入开展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的改革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和对企业全面整顿开始,以后陆续在国有企业中开展了利改税、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改革企业人事、劳动和工资制度、扭亏增盈、改革企业产权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工作。

1979年,地委、行署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先后在万县电池厂、万县罐头厂、万县棉纺织厂等企业开展扩权试点。1984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下达后,地委、行署于519日发出《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的几项规定》,开始把生产计划权、产品购销权、资金使用权、劳动工资管理权、机构设置和中层干部任免权,逐步下放给企业。7月,地委、行署决定将42个省、地属工商企业,下放给所在县(市)管理。其中,放给万县市管理的39个,放给奉节县管理的2个,放给万县管理的1[1]。同时,对城乡集体企业放宽了政策,这些企业下放扩大了自主权后,精简了行政管理层次,打破条块分割,增强了企业活力,提高了经济效益。万县南浦机械厂积极生产适销对路新产品,1984年实现的利润比上年增长近1倍。三峡柴油机厂1984年的产值比上年增加58%,利润增长1.4[2]

1982年在下放企业自主权的同时,根据国务院《关于国营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整顿的决定》精神,从万元造纸厂、川东制革厂、梁平化肥厂等企业开始,对全地区的国营工业企业分期分批进行整顿。地区工业局由局长负责,抽调14人成立企业整顿办公室,重点抓地属企业的全面整顿。各县(市)和企业也成立了全面整顿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全地区相当于县以上的国营企业762家参加整顿。其中工业企业161家。企业的全面整顿,重点是整顿和完善经济责任制,改进企业经营管理;搞好全面计划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和全面经济核算;整顿和加强劳动纪律,按定员定额组织生产,克服人浮于事、工作散慢现象,严格奖惩制度;整顿财经纪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整顿领导班子,加强对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到1985年底,全地区经检查验收,合格企业达96%198677日,成立万县地区加强企业领导管理小组和办公室,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工业企业管理若干问题的决定》精神,按照省级先进企业、国家二级、一级、特级企业的标准抓管理、上等级,全面提高企业素质。

在全面整顿工业企业的同时,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加快。

第一,国有企业实行利改税。19836月,实行第一步利改税。198410月,开始第二步利改税。是年2月,地委、行署发出的《关于国营企业实行利税改革后几个政策性问题的通知》,企业奖金与上交利税挂钩,可以上下浮动,上不封顶,下不保低,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1983年,全地区工业收入比上年增加122万元,1985年,比上年增1倍以上。

第二,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度。从1985年开始,地委、行署在万县市长江食品饮料厂、地区绸厂等20个企业试行改革企业党、政、工领导体制,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和厂长(经理)任期目标责任制,使厂长(经理)成为企业的法人代表,起中心作用。1988年,在全地区全面推行。至1991年底,全地区141户预算内工交企业和643家县以上商贸企业实行了厂长(经理)负责制[3]

第三,推行各种形式的经济承包制。1988年开始在国有企业全面推行各种形式的经济承包制。包死基数,确保上交、超收多留,欠收自补,一定三年不变。1991年初,地委、行署批转《关于做好国营企业第一轮承包合同终结兑现工作的通知》,各县(市)开展第一轮承包的终结审计、兑现工作和第二轮承包工作。据全地区预算内的369户首轮承包企业统计,三年共实现利润19767万元,平均比承包前的1987年增长10%,三年共上交财政利税7569万元,年均比1987年增长35%。首轮承包到期的402户国营企业中,有94%的企业实行了重新承包或顺延转包[4]

第四,强化企业扭亏工作。199110月,地委、行署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国营企业扭亏工作的决定》,制定了搞活国营企业16条,搞好企业扭亏增盈的9条政策等措施。19925月,又发出《关于进一步强化国营企业扭亏工作的决定》,此后,各级、各部门按照《决定》精神,在抓企业扭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在国有工业企业中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使企业逐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二是强化对亏损企业的硬约束,把扭亏与企业职工的收入和领导的责任挂钩。三是各县(市)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每季度末15日前向行署书面报告一次扭亏工作,地委、行署每季度召开一次扭亏工作联合会,专题研究扭亏工作[5]1992年,全地区预算内国有工业企业中亏损50户,比上年减少6户,亏损额比上年下降27.13%。至1995,三峡电力集团、索特集团、万县市电池厂等20户市属国有重点企业利税比上年增长4.2%,上交税利比上年增长20%,但全市151户预算内国有工业企业中仍有亏损企业89户、亏损面占58.9%[6]。至2000年,万州移民开发区终于扭转了长达10年的亏损局面,由1999年亏损5812万元转为盈利3819万元[7]

第五,实施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推行现代企业制度。1993年,地委、行署在全市18户条件较好的企业实行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批准三峡电力集团、索特集团、东方制药厂、双桂啤酒厂4户企业为股份有限公司。对奉节罐头厂、开县罐头厂、忠县花粉食品厂等12户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进行破产试验。199462日,万县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经济体制改革会议,对全市产权改革作出规划和部署,确定天城区、忠县、奉节县为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区、县。产权制度改革主要有股份制,国有民营(公有私营)、国有资产有偿转让、集体资产部分量化、企业兼并、拍卖破产等多种形式。19937月,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万县市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市企业改革工作。全市改组改制国有企业和城市集团企业1184户。其中:组建股份有限公司5户(不含川化),有限责任公司244户,股份合作制企业788户,实现企业兼并职合47户,破产14户,整体或部分转让产品权24户,资产租赁经营58[8]19966月,市委、市政府发出《关于加快万县市工业发展的决定》,1112日,发出《万县市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试行办法》、《万县市股份合作制企业试行办公》、《万县市企业兼并暂行办法》和《万县市国有企业破产试行办法》等4个文件。月底,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企业改革工作会议,发出《关于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决定1997年在全市开展“企业改革突破年”活动,以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骨干企业、拳头产品和龙头项目为核心,打破部门,地区和所有制限界,组建和发展一批有竞争实力的年销售收入过亿元、利税过千万元的大型集团公司,培养和造就一批企业经济“小巨人”。1997年,全市421户国有企业完成改组改制,占国有企业总数的72%。其中,改为股份制企业(公司)的154户,组建集团公司的28户,破产清算的47户。万棉厂成功兼并万县市印染厂、开县针织印染厂、丰都织染厂,组建海康纺织(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索特集团正式兼并云阳盐厂、三晶化学工业公司;三峡水利电力集团正式在上海挂牌上市。河南春都集团与万县市罐头厂,万县南浦罐头厂与珠海格力集团;上海白猫公司与万县市五一日化厂等企业的嫁接重组顺利完成[9]。至2002年,全区140户企业进入关破企业程序,万元造纸厂,华西丝绸总厂、五一实业总公司等135户关破终结。全区国有企业改制面达83%20044月,成立万州区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出台《万州区国有企业改制实施意见》、《万州区国有企业改制报批程序暂行规定》,国有企业改制工作进一步规范。12月,万州区涉及从业人员最多的生产型企业——重庆海康纺织(集团)有限公司正式宣告破产[10]

在推进现代企业制度中,还进行了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一是改革企业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主要是对全民固定工退休费统筹范围的扩大和劳动合同制工人的养老保险。二是在天城区、忠县进行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点的基础上,19954月,出台《万县市企业职工工伤保险暂行办法》。三是进一步完善企业职工失业保险。四是试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五是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再就业基金。至1998年,万州移民开发区国有企业及主管部门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549个,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高水平业人数达12473人。至2006年,万州区养老保险参保单位1153户,参保职工8.59万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7.85万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镇居民达8278;参加医疗保险职工10.49万人;参加工伤生育保险单位达885,参保职工45931[11]

第六,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2003411日,区委、区政府召开全区工业大会,对今后一个时期工业强区战略、加快工业化进程作出具体部署,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万州工业化进程的意见》。2004714日,万州区委二届四次全会通过并发出《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决定》。按照《意见》和《决定》的精神,全区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和技术进步为动力,全力抓好五大战略任务。至2006年,全区工业经济总量明显提高;工业集中度明显提高;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信息化水平和科技进步能力明显提高。全区109户规模以上(年产值500万元以上规模的企业)工业企业(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33户),完成总产值61.69亿元,同比增长25%;比2000年的23.62亿元增加38.07亿元,增长161.5%;实现增加值20.96亿元,同比增长24.2%;实现利税4.5亿元,同比增长14.7%;盈亏相抵实现利润1.86亿元,同比增长20.3%,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27.4%,同比增长10.6个百分点。工业产值直接拉动GDP增长6.4个百分点,对全区GDP增幅的贡献达45.7%。全区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18户,其中,重庆三峡牧业集团、重庆诗仙太白集团产销均突破3亿元大关。鱼泉榨菜、诗仙太白酒、谭木匠工艺木梳获中国驰名商标,鱼泉榨菜成为中国名牌产品[12],实现了万州区中国名牌产品“零”的突破。太白酒厂1020吨盛世唐朝技改工程、双星服饰500万套服饰一期工程、以及常万柴油机厂、东方药业公司、迪康长江制药厂、鱼泉榨菜厂、万兴烟叶有限责任公司、江东机械厂、江陵机械厂的技改工程等10个重点工业项目竣工投产,全区拥有市级高新技术企业16户,高新技术产品35个。万州工业园区建设已初具规模。成功引进上海明达集团80万吨联碱、北京泰跃集团120万吨甲醇和25吨离子膜烧碱及60万吨真空制盐,重庆长安集团、雷士照明集团、浙江科华水泥,重庆啤酒集团、超科纸业、双星服饰等入驻园区。2006年,盐气化工已有5户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总产值4.5亿元,创税3085万元;纺织服装有6户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总产值3.40亿元,创税1332万元;新型建筑材料业有14户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总产值6.29亿元,创税3556万元;食品药品业有29户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总产值24.64亿元,创税8511万元;机械电子业有19户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总产值5.15亿元,创税2603万元[13]

二、市场流通体制改革

万州历来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商贸流通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984年,农村第一步经济体制改革基本完成以后,改革的重点转向了城市。在城市开展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进行了市场流通体制改革。通过建立和完善多种市场,逐步形成了包括消费品市场和各种生产要素市场在内的全方位开放的市场体系。

改革商业基础设施,建立商品流通网络。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全地区商业网点不足,市场建设迟缓,不少地方的集市长期日晒雨淋或以路为市,“买难”、“卖难”矛盾突出,极不适应商品流通日益兴旺的需求。1979年后,地委、行署把市场体系改革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大了商业基础设施的建设。至1989年,全地区累计投资866万元,新建城乡集市155个,全地区共有集市470个,有全国文明集市2个,省级文明集市3个,地区级文明集市33个,比1979年的327个增加46.9%。按照“三多一少”(多种经济成分,多条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少环节)的原则,改革按行政层次组织流通的不合理体制,扩大市场调节范围,坚持国营、集体、个体一起上,在继续发展国营商业的同时,大力发展集体商业,地方商业和个体商业。兴建了工业品、农副产品、糖酒等贸易中心、批发市场以及各种小商品市场、农贸市场,逐步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辐射状流通网络。至1989年,全地区多种经济成份的商贸流通经营机构57499个,从业人员11839人,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网点71832个,从业人员106597人。经营机构中,国合商业经营机构10285个。其中:农副产品采购机构2334个,工业品批发机构504个,商品零售机构6444个,仓储运输机构56个,国合商业、饮食业、服务网点14714[14]1993年,全国首家桐油批发市场——万县桐油批发市场竣工开业,同时建起了开县川陕鄂药材交易中心、云阳大桥沟市场、奉节白帝城市场、忠县汝溪工业品市场等省、市级重点市场[15]。至1995年,培育建成有1843个摊位、经营户1788户、全年商品成交额2.1亿元的万县市无亿元市场的历史[16]。同时,大力发展城乡联合和区域间的横向联合,建设城乡经济一体化。八十年代,万县市罐头厂与万县、忠县、云阳县、开县、万县市农村联合建立了蘑菇、蕃茄、芦笋等罐头原料基地,从事生产的农户5万多户、20多万人[17]。至2006年北京汇源果汁集团、鱼泉榨菜公司、三峡牧业集团在万州区发展柑桔基地28万亩、种植榨菜13万亩,发展中药材15万亩[18]。成功引进重庆百货、新世纪百货、北京苏宁电器等大型商业集团公司入驻万州。

整顿流通秩序,开辟多种市场。一是清理整顿各种商贸公司。至1990年,全地区共撤并公司277户。占原有公司1042户的26.6%。二是清理整顿重要的生产资料流通渠道。对钢材等计划物资的销售,取消计划内外同一市场、同一价格、价差返还的办法,对计划分配中各种规格不对路的材料,实行计划内外互转。整顿煤炭、汽车管理市场,加强计划管理。对节日市场、文化娱乐市场等进行专项整治,打击假冒注册商标、虚假广告等违法行为。三是整顿金融秩序、建立资金市场。认真清理违规拆借、规范社会集资、清理自办经济实体。1993年,对199个企业未经批准集资的9424万元作了妥善处理,对不合规定未经批准乱设的539个金融机构作了处理。1995年,制止了万县市城市信用社高息吸收股金的行为,撤销越权批设的信托万州营业部,对21个金融机构擅自或变相提高存款利率共处罚款30.38万元[19]。通过整顿,兴建了“万县市金融市场部”,“金融证券部”、“建设银行证券部”;组建了39个房地产信托部,5个城市信用社,10个信用合作联社,先后建设华西证券、华夏证券、国泰君安等证券公司。四是开辟各种市场,建设三峡库区物流集散中心。钢材、木材、水泥、汽车、机电、煤炭、农资等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市场进一步规范和发展,劳务市场和技术市场的兴办,为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和企业的技术创新与人才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200010月,万州区委、区政府发出《关于加快商贸流通产业改革发展的决定》,成立以区委书记聂卫国为组长的万州区商贸流通产业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实行半年例会制,定期研究商贸流通产业改革发展重大问题。提出树立大市场、大流通、大商贸观念,以国际、国内市场为导向,加强管理,开拓市场。通过强强联合,兼并收购、剥离重组等多种形式聚合资本,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跨所制的商贸流通大集团、大公司、大商社,把万州打造成三峡库区最大物资集散中心。2001年,进一步改革流通体制,根据区委、区政府的总体部署,撤销原区财办、区商业局、区物资局、区外经委,组建区贸易委员会(区外经贸委),统一管理、协调、指导全区商贸流通工作。至2006年,万州区已形成布局合理,门类齐全、分工明确的市场体系。培育建成中石油、中石化、新世纪百货、万州烟草公司、鄂渝钢材、万州盐业公司等十户重点商贸企业和小天鹅批发市场、万州商贸城、江南大市场三大精品市场,小天鹅批发市场荣获重庆市“十大批发市场”称号,是三峡库区商品集散量最大、功能最全的大型综合批发市场。建成万州服装工业园区、万州家具工业园区、天城皮鞋工业园区、五桥天星农业观光园区;万州美食城、国本路、沙龙路一段和王牌路餐饮一条街;太白路、白岩路通讯一条街;电报路家电一条街;沙龙路二段建材一条街、新城路服装一条街,红光路、天子路汽车摩配一条街,特色突出,生意兴隆,万州光彩建材家居城、三峡福斯德购物广场成功投入使用,火车站商贸城、钟鼓楼大市场、博达大世界商城、渝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华顺储运中心等五大市场竣工,建筑面积达50多万平方米。同时,与毗邻县、区、长江沿岸城市和沿海地区加强横向联合,形成内、外两个市场,购销基地由重庆扩大到成都、武汉、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基本形成了长江流域干线,达万铁路干线两条水陆物资流通线。

三、宏观调控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为了保障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快速、健康发展,根据19808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通过的邓小平关于《党和国家制度的改革》的讲话精神,开始了政治体制的改革和财政、税务、物价、金融等体制的改革,在对国民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同时,加快了发展非公制经济的步伐。

政治体制的改革。198811月,地委成立政府体制改革调研小组,由地委副书记张洪国分管此项工作,同时发出《关于近期政治体制改革工作要点》,政治体制改革工作在全地区全面展开。一是改革行政体制。198446月,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全地区发出了“政治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建立乡(镇)人民政府,恢复了乡(镇)人民代表大制度。19932月,经国务院和四川省政府的批准,撤销万县地区及万县市、万县,设立万县市(地级)及龙宝、天城、五桥3个市辖区。原作为省派出机构的中共万县地委和万县地区行政公署改为中共万县市委和万县市人民政府,形成了市带县行政体制。二是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一方面按照分级分类管理的原则,建立和完善了包括干部任免程序、干部培训教育、干部考核奖励、领导干部民主评议等一系列干部人事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在干部任用选拨上,由过去单一委任制模式转变为选派制、招聘制、交流轮换制等多种方式。从1982年起,全地区乡(镇)机关和财政、计划生育、文化、广电、农技等事业单位开始在农村和全社会招聘干部。三是改革企业领导制度。从1984年起,在国营工交、商贸企业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厂长(经理)全面负责制,明确了企业党、政、工三者的工体条例和目标责任制以及各自所赋予的责、权、利。四是转变政府职能。围绕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政府部门由直接管理企业变为间接管理。1992年,按照对企业“放权、松绑、服务、导向”的原则,地区体改委同地区劳动局、工商局、税务局、计委、建委等16个部门,先后制定下发了120多条支持企业、服务改革和为企业保驾护航的配套措施。同时,还在21个地级经济主管部门中,开展转变职能、逐步实现“小机关、大服务”的改革。五是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加强地方人大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建设,拓宽参政议政渠道,切实保证人大的监督权、任免权和决定权有效行使。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推荐党外人士担任政府及部门领导职务或纳入后备干部队伍进行培养,聘请党外人士担任特约监察员。六是实行机构改革。20017月中旬开始,按照先乡镇(街道),后机关的部骤,历时5个月,基本完成预定的改革任务。万州区级党政机构由机改前的71个减到49个,精减30.99%;部门内设机构由机改前的485个减到394,精简18.76%;机关行政编制由机改前的1808名减到1108,精减38.72%。龙宝、天城、五桥三个移民开发区党政机构由机改前的176个减到108个,精减38.64%;部门内设机构由机改前的736个减到410,精简44.29%;机关行政编制由机改前的1517名减到1192,精减21.4%[20]

税务方面的改革,实行利改税,新设立税收、基建、社保三个职能机构,加强税收监督,把基建职能收回财政,制定并规范自筹基建资金的管理办法,建立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从预算内资金中挤出经费,建立下岗职工“再就业基金”,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外资金进行清理整顿,把预算外资金的所有权还给国家,使用权还给政府,管理权还给财政。撤销原有旧帐户,督促各行政事业单位将预算外资金缴入财政专户,有利于政府统筹运用预算内外综合财力。20017月,在全区选择86个行政事业单位,成功推行“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预算外收费收入和罚款收入“票款分离”改革办法[21]12月底,在全区全面推行。

物价方面的改革,主要是物价宏观调控。1983年,地委、行署决定放开工业小商品价格,实行市场调节,由企业自定。1992年全地区取消粮食统销制度,粮食销售价格全面放开。行署批转地区物价局《关于转换国营企业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的有关放宽、放活价格的具体意见》和放宽搞活边贸的价格政策,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放宽经营性收费。为了缓解运输企业的困难,开始实行春运加价,油料补贴,调整起程基价等措施。1993年,为了平抑物价、防止价格大幅度上涨,建立了价格监测和预警制度,建立天然气、种子、石油等重要生产资料专项价格调节资金。同时,认真落实价格自主权,规范企业定价行为。是年,全地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社会农副产品收购总额和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中,国家定价比重由1978年前的98%97.5%100%减少到4%7.5%10%左右。90%以上的价格已放开,国家定价不到10%[22],已从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转变为以市场调节为主的管理体制。以后,随着市场经济形势的变化,不断采用价格调控手段,对涉农价格及收费、土地和房地产收费、电力价格,农村电网改造收费、药监系统收费、自来水价格及收费、工商收费,药品价格及医疗收费、教育税费等进行检查、监督,对社会反映强烈、问题比较突出的行业,加大整活力度,规范了价格秩序。

金融方面的改革,从1983年开始,对农村信用社进行改革,恢复了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业务上的灵活性,建立了10个县联社[23]1992年后,地区建立了中心城市信用社,各县(市)建起了城市信用社。各级信用社健全了理事会、监事会,增设了服务网点,扩大了业务范围。1984年,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部署,各级人民银行开始行使中央银行监管职能,各专业银行逐步走向市场。至1993年,全地区基本莆成了以人民银行为领导,专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和分工协作的金融体系。各金融部门开始实行“统一计划、划分资金、实贷实存、相互融通”的办法,开展银行之间的资金拆借,改变了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资金供应体制。人民银行万县地区(万县市、万州区)中心支行强化政策传导和信贷指导,加强外汇管理,认真履行金融管理职能,依法监测、调控金融市场的各种信用活动,引导资金合理配置,指导各专业银行调整信贷结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19982月,经人民银行总行批准,成立万州区商业银行,9月上旬,根据人民银行总行《中国人民银行二级分行所在地重复放置的分支机构调整撤并方案》,顺利完成万州城区、天城两支行的撤并工作[24]2001年,成功引进的新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华夏银行,于1219日正式营业。20042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万州监管分局宣告成立,人民银行银监职能划转万州区银监分局。3月,区委、区政府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工作的意见》,指出金融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杠杆,在资源配置中起着核心主导作用。要求围绕建立三峡库区金融中心这一总体目标,加快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全面提高金融业运行效率和竞争能力[25]

改革开放前,个体和私营经济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改革开放后,通过放宽政策和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加快发展的优惠措施,全地区个体、私营经济得到一定发展。至1989年底,有个体工商户72392户,从业人员83469人,分别比1979年增长42倍和49倍,注册资金8052万元,相当于国营、集体工商户注册资金总额的8%[26]。到1994年底,全市个体工商户发展到117293,从业人员194324,注册资金37936万元,私营企业557,从业人员9869,注册资金13043万元。全市个体私营企业全年实现总产值51468万元,实现销售总额21.1亿元[27]。但发展总量偏小,规模不小,经济基础比较脆弱,经营不稳固,管理中也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偷税、漏税、搞假冒伪劣、损害国家和消费者利益等现象时有发生,社会上对个体、私营经济的认识也不够统一。针对上述情况,19947月中旬,市委召开一届三次全委会,讨论通过了《关于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决定》,制订了放手、放胆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30条政策措施。要求从贫困山区实际出发,按照先放开、后规范的原则,思想上不以所有制成份论优劣,发展上不以经济成份数量论主次,不限比例、不限速度、不限规模、平等竞争、积极扶持、放手放胆发展。提倡个体、私营企业开展跨地区、行业和所有制的股份合作或股份制经营,与境外、海外客商合资、合作、合营项目,享受“三资”企业优惠政策。19981123日,万州移民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召开个体私营经济工作会,制定万州移民开发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目标,出台《关于进一步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决定》,同时命名表彰奖励“私营企业二十强”、“五十户重点私营企业”、“六十户优秀个体工商户”以及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继续实施对重点个体私营企业的挂牌保护制度,保护私营企业合法权益,贯彻落实非公制经济发展政策,增强扶持发展力度。2005年,万州区委、区政府出台《关于认真贯彻重庆市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的意见,为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依据。2006年,全区非公有制企业2277户,个体工商户30899户,完成总产值242.88亿元,实现营额收入212.58亿元,入库税金6.66亿元,占全区税收的88.74%。个体私营经济在全区CDP的比重达51.99%,已占据全区经济“半壁江山”,经济主导地位日益突出[28]

四、不断扩大对外开放

万州区委、区政府所在地万州城(即原县级万县市)虽然早在1917年就设立海关,自古有“万商之城”和“川东门户”之称誉,但从194912月万州解放至开改开放前的30年间,没有自营进出口权,只是沿海口岸的收购、调拨、转运站,对外开放进展缓慢。开改开放后,通过开展横向经济联合,优化投资环境,引进外资发展“三资”(企业外商独资、合资、合作),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全区的对外开放工作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19781月,原万县市(县级)经国务院批准为沿江对外开放城市。198210月,原万县市(县级)、忠县、奉节县、巫山县被批准为对外开放乙类地区,陆续开设对外参观、购物点。198311月,地委、行署决定并报省委、省政府批准,在地区外贸局增挂万县地区对外经济贸易公司牌子,开始改革对外经济贸易体制。地区各县对外经济贸易工作除城口县外,原均隶属县供销社代管,1983年后,一律改归县政府财贸办公室领导,财权直属中央、各专业公司实行条条核算。同时,在外贸企业内部机构设置,奖励基金使用,经营计划外产品、价格浮动等方面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承包经营。在保证完成国家下达的收购任务盈利指数后,增盈节亏留给企业,超计划利润倒三七分成。1988年,万县地区取得进出口商品经营自主权后,建立万县地区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为全地区对外经济贸易工作综合管理部门。外贸企业与中央财政脱钩,按照“自负盈亏、放开经营、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统一对外”的改革原则,在自负盈亏、自主经营下对出口创汇、上激外汇、出口补贴三项指标实行经营“三大承包”,一定三年不变,超过出口创汇基数的,中央与地方二八分成,大头留地方。同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商检、动植物检疫,卫生检疫,口岸外汇管理银行等涉外机构,建立健全地区粮油食品、茶叶、土产、畜产、工业品等五大地级进出口公司和一批县级对外贸易公司,开始逐步由调供出口向自营出口转变。出口商品也由桐油、猪、肠衣、牛羊皮、中药材等农副土特产品向农副产品加工制成品和高副加值的工业品转化,地方出口创汇能力不断扩大。1988年至1990年,三年完成出口创汇7764万美元,其中自营出口创汇716万美元。产品远销日本、新加坡、香港、前苏联、东欧、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29]1993年,万县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县级外贸企业的人、财、物一并下放到县(区)政府管理,盈亏与当地财政挂钩,改变外贸一直实行条条管理,县(区)外贸长期依赖上级主管部门扶持的状况。2000年底,实现了全面自营出口。2001年后,外贸体制实行政企分开,对外贸易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出口业务不分国营、民营一起上,实施经营主体多元化。2005年,全区完成出口创汇3692万美元。2006年,在万州蓝希络食品有限公司因俄罗斯封关出口下降80%;万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因材料涨价出口下降20%,索特集团企业处于停产状态的情况下,仍出口创汇2534.2万美元[30]

为了加强横向经济技术协作与联合,19843月,建立万县地区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简称经协办),先后于1984年,1988年成立万县地区经济开发总公司、万县地区经济协作公司。按照地委、行署提出的“东进、西出、南下、北上”的开放战略和沿海、沿边、沿江(长江)的对外开放布局,南向沿海发展外向型经济,依托长江,以上海为重点积极参与沿江经济联合,在东、南、西、北口岸地区安营扎寨,借船出海,借边出海,把直接对外开放与间接对外经济结合起来,发展友好关系,开展区域协作。从1986年起,地区经协办先后在广州、上海、武汉、海口、黑河等地建立办事机构。至1992年,在区外的对外开放窗口已达80多个,同全国18个地[31]、市建立了友好合作或经济技术贸易协作关系,地区和各县(市)先后加入“重庆经济协作区”,“四川九地市委党委书记联谊会”、“川陕鄂豫毗邻地市经济协作区”、“川陕鄂毗邻六县区会”、“长江上游一市五县经协联谊会”、“长江沿岸23个中心城市市长联谊会”、“五省区七方55城市市长联谊会”等区域协作组织[32]19949月,国务院批准建立长江三峡经济开放区,实行沿海经济区的优惠政策。万县市所属的巫山县、巫溪县、奉节县、云阳县、开县和忠县列入经济开放区范围,正式将万县市(地级)列为沿江开放城市后[33],万县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对外开放领导小组办公室,横向经济技术联合与区域间的经济协作步伐加快。当年完成横向经济联合协作项目311个,协议引进资金5.4亿元。实际执行项目177个,到位资金1.31亿元[34]。至1999年,万州移民开发区已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发经贸洽谈活动,与国内95个区、市、县建立友好往来关系,扩大了与重庆协作区、中国中部协作区及其他协作区的交流与还联系,拓展了已长江流域和周边地区的横向经济技术协作。其间,199635日,万县市政府组成30多人的代表团,参加在上海市召开的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签署了《上海太平洋化工(集团)公司、四川索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立经济合作协议书》等八个意向性合作项目,4月初,在万县市观音岩与上海市共建国内第一个“上海工业园区”[35]1999618日,万州移民开发区委、管委会成功促成并组织在奉节县城召开了首次湘鄂渝陕四省部分区市县经济协作会,使这一区域的24个县市逐步形成湘鄂渝陕南北经济走廊。10月下旬,组团参加了在湖北荆门市举行的中国中部经济技术协作区第八届协调会暨投资贸易洽谈会。会上签约项目39个。2002年,区长张元铸率万州区政府代表团赴澳大利亚考察农业和天然气项目,是年1029日,万州区作为执行主席,成功举办中国中西部经济技术协作区工业会、旅游交通联席会和《万州论坛》,20039月,区长吴政隆率团出访乌克兰切尔卡塞市,签署了万州区与该市缔结友好城市的协议。2006年接待了日本、英国、加拿大、德国、比利时等国代表团的考察访问,成功承办了宗申杯F2摩托艇世界锦标赛和中美滑水明星表演活动。

不断扩大招商引资,发展“三资”企业,促进本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是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目的。198378日,万县地区解放后第一家生产皮革制品的中外(意大利)合资经营的中国川东科吉卡有限公司成立[36]。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三资”企业逐渐增多。至1993年,发展“三资”企业42家,有日本、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马来西亚、美国、台湾和香港等10个国家和地区投资,投资100万美元以上的有17家,1994919日,万县市委、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沿江开放城市建设,提出“利用万县市地处三峡工程库区腹地的区位优势,实行全方位开放,高起点开发、以开发促进开放”的思路,出台《关于鼓励外来投资若干优惠政策的规定》。19964月,重新修定为优惠政策50条,19971113日,万县市委、市政府发出《关于进一步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的意见》。在经营时间、纳税、土地使用、手续办理、资金信贷等方面制定了更加优惠的政策。“三资”企业不论投资多少,一律列为重点建设项目,优先提供服务。必须保护外来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为外来投资者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特别注意对外来投资者的安全、企业名誉和人格的保护。19996月,成立万州移民开发区外来企业联谊会。910日,成立外来企业管理办公室,加强对外来企业的管理。2002年,万州区委、区政府决定在全区范围开展综合整治发展环境的活动,严格进行废除一大批文件;取消一批不合理的收费项目;破除一批行政性、行业性垄;严厉打击一批制假贩假行为;整治一批扰乱社会生产、生活秩序的突出问题;规范一批政府管理行为等“十个一批”[37]的整治。75日,区委召开综合整治发展环境再动员干部大会,要求加强宣传和领导,明确责任,转变作风、强化服务、营造良好的投资氛围。通过面向世界500强和国内200强大企业招商;吸引协调外地名牌产品企业来万收购兼并或与本地企业嫁接联合,动员知名民营企业来万投资;组织不同层次、不同行业的大分队到对口支援省市、沿海发达地区考察、学习、参展、洽谈,采取以商招商、重点招商、产业招商、资源招商、开发园区招商等多种形式,建立招商引资项目跟踪落实制度,完善项目跟踪责任制。20047月、20059月,200610月,在万州闽天会展中心成功举行了重庆市三峡库区对口支援暨经贸洽谈会,三次会议共签约协作项目230个,协议资金440.68亿元。至2006年,全区“三资”企业达117家,涉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功引进广东惠州雷士光电公司、重庆长安跨越公司、湖北宜化集团、江苏大全集团、山东如意集团、浙江科华水泥集团、重庆啤酒集团、迪康长江制药公司、万镁铝业公司、北京泰跃集团等几十家知名外地企业落户万州。同时,组织开展了对外海上、陆上劳务运输出承包工程、中美白肋烟生产技术合作试验等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外派劳务人员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业务遍及太平洋、大西洋及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几十个国家及地区外来企业,带来了先进的经营管理技术,改变了传统的经营方式,生产出了高附加值的产品,增加国民经济总产值和地方财税收入,解决了一批面临破产倒闭企业的转轨变形,帮助解决了下岗职工和移民的就业。

五、建设重庆市第二大城市

万州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由于三峡工程长期议而未决,导致国家对万州区的投入较少,城市建设虽有所发展,但进展缓慢。至1992年后,万州区委、区政府(万县市委、市政府)抓住三峡工程上马的机遇,加强城区和出境交通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公共设施,开展城市住房制度改革,提出把万州建设成为重庆市第二大城市的宏伟目标,通过10多年的艰苦努力和全国人民对口支援的扶持,至2006年,园满完成了三期移民搬迁任务,万州已基本形成了重庆市第二大城市的框架。

加快城区和出境交通建设。三峡工程建成后,城区原有桥梁全部淹没,加之长江水位提高后,万州形成了一江三械的格局,修建桥梁,方便市民出行成为当务之急。经过10多年的奋斗,至2006年,先后修建了长江公路大桥,长江二桥、万州大桥、万安大桥、石宝咀大桥。其中:长江公路大桥于1994528日动工修建,1997628日正式通车,全长856米,跨经420米,江中无桥墩,为当今世界上钢筋混泥土箱型拱桥跨径之最,总投资3.25亿元,先后获得国家交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二届“鲁班奖”[38]。长江二桥于2000930日开工,2004928日竣工,全长1252米,总投资2.74亿元。另外,长江铁路大桥正在修建中。长江水位提升后,万州原有港口码头均已淹没,经过10多年的新建和复建,至2006年,已开工修建了鞍子坝客运港、江南旅游客运港两个港口;红溪沟、红花地、青草背、江南沱口集装箱、沱口和牌楼等六大货运码头;明镜滩、大桥溪两个杂件货运码头和猴子石危险化学物品码头。以及驷马桥区县间客运码头。其中鞍子坝、驷马桥、客运港、红溪沟牌楼、青草背、大桥溪等货运码头已投入使用。1992年,万州出境公路仅有318国道以及万忠(县)、万云(云阳县)、万开(开县)、万利(利川县)等县际公路,基本上都是碎石路面,标准极低。万州区委、区政府(万县市委、市政府)坚持走举债发展之路,争取银行贷款、集资借款、垫资建设等办法借力发展交通;出台交通倾斜政策,在征地拆迁、用电、水及水泥等方面结予优惠;利用民工建勤、义务工修路、每年组织10万劳动力实施公路建设大会战;用好用活收费路政策和各种交通规费,滚动发展交通;积极向上争取给予支持[39]。不但改建硬化了所有县际公路,而且修建了万梁(平)、万开(县)、万云(云阳县)高速公路和万石(石柱县)高等级公路,新建了国本路客运中心5个二级长途汽车客运站。同时还修建了万州机场和万达(达州)铁路,万宜(宜昌)高速公路和铁路正在修建中,至2006年,万州已经形成了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

不断完善城市基础建设。一是由市政工程处牵头,天然气、自来水、园林、环卫等部门通力合作,新建双白路、沙龙路、牌楼小区万安路、申明路,特别是新建的天城大道、福建大道、五桥上海大道、百安大道等已成为万州城区的标志性大道。二是扩大城市供水。1980年,城区只有两个水厂,年供水量为360万平方米。随着城区面积日益扩大,人口增加,生活和工业用水增多,供水矛盾突出。1991年后,陆续新建水厂,至2006年,万州城区已建成十座水厂,全年完成自来水供水量达2420立方米,城区供水管道达343公里[40]。三是扩大城市用气。199010月,万县市(县级)第一个天燃气工程竣工。万县市城区居民开始使用天燃气。1994年,万县市开始使用石油液化气,天城、五桥片区居民告别煤炭炉。至2006年,万州城区供气量达5669万立方米,用气户数达92363[41]。四是发展电力产业。随着工业企业发展加快,电力供应日渐紧张,1988年至1991年,出现停三供四的严重缺电局面。1992年,设立万县(地区)电业局后,引进国家大电网,电力紧张情况有所缓解。此后,先后通葛州坝至万州,三峡电站至万州长途高压输电线后,从根本上保证了万州的电力供应。至2006年,历史最高负荷达49万千瓦,最大供电能力达80万千瓦,区内实现户户通电。在2006年万州发生百年难遇的特大旱灾的情况下,也保证了“迎峰度夏”和抗旱抗灾的供电。五是加强城区滑坡治理。199411月,经过一年半的努力,城区豆芽棚滑坡经国家验收竣工。20017月起,分三批对城区滑坡进行了全面治理。比较著名的滑坡如和平广场滑坡、望江路滑坡,太白岩危崖、天生城危崖,在2006年前均已得到处理。

2003212日,中央万州区第二次党带会根据20025月中共重庆市第二届党代会精神,提出“十年构框架、二十年把万州区建设成为重庆市第二大城市”后城市建设力度加大。围绕“一江两岸、三大片区、八大组团”(即龙宝、天城、五桥片区;高笋塘、龙宝、山顶、周家坝、申明坝、枇杷坪、万安坝、陈家坝组团)的总体布局,贯彻“统筹兼顾、均衡发展、突出重点”的原则,搞好“三环、一片、两路、两圈”的建设。一环即万梁高速路;一片即开发江南新区;两路即长江南北两岸滨江路;两圈即高笋塘核心商圈和城市周边生态绿化圈。实行行政机关向新区集中,新的商贸、金融、科技、文化向新区集中,高新产业向新区集中,逐步降低旧城人口的密度,拓展城市空间。大力实施城市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和交通畅通的“四化一通”工程。至2006年,城区绿地率14%,绿化覆盖率15.55%,人均占有公共绿地2.61平方米。先后新建太白岩、沙龙、金龙、香炉山、观音岩等公园和兴茂渝东大花园、百安、欧典、金龙豪爵、龙庭半岛等园林小区。经过高标准改造新城路,三白路(太白、双白、白岩)、沙龙路,全面维护城区主次干道,规范整治背街小巷,打通城区新兴路,烂尾路,城区路网结构进一步完善,道路铺状率保持在90%以上,完好率达97%。加强城市管理,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多主体参与、多手段并用的管理模式,形成城市管理的良性互动机制。加强社区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将城市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经营管理推向市场,城市形象不断提高。改革户籍管理,加快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规模不断扩大。2006年,城区面积达41平方公里,人口59.5万,城镇化率为47.6%,基本构成了重庆市第二大城市框架。



[1] 万县档案馆,全宗1,目录32,案卷31,第69页。

[2] 万州区档案馆,全宗1,目录32,案卷31,第69页。

[3] 《万县地区年鉴》,1992年,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07页。

[4] 《万县地区年鉴》,1992年,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09页。

[5] 万州区档案馆,全示1,目录35,案卷258,第1-6页。

[6] 《万县市年鉴》,1996年,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6页,第158页。

[7] 万州区委办公室档案室,2003年,第190件,第2页。

[8] 《万县市年鉴》,1996年,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第86页。

[9] 《万县市年鉴》,1998年,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2页,第160页。

[10] 《万州年鉴》,2005年,重庆明捷印务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156页。

[11] 《万州年鉴》,2007年,重庆明捷印务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61页,第239页。

[12] 《万州年鉴》2007年,(付印稿),工业经济情况部分。

[13] 《万州年鉴》,2007年(付印稿),工业经济情况部分。

[14] 《万县地区年鉴》,1990年,万县日报印剧厂,1990年版,第113页。

[15] 《万县市年鉴》,1994年,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版,第150页。

[16] 《万县市年鉴》,1996年,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17页。

[17] 万州区档案馆;全宗1,目录35,案卷86,第7页。

[18] 《万州年鉴》,2007年(付印稿),农村经济综述,第1页。

[19] 《万州年鉴》1996年,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6页。

[20] 《万州年鉴》,2002年,香港明捷印务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59页。

[21] 《万州年鉴》,2002年,香港明捷印务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167页。

[22] 《万县市年鉴》,1994年,四川科技出版社,1994年版,第151页。

[23] 《万县地区年鉴》,1990年,万县日报印刷厂,1990年版,第136页。

[24] 《万州年鉴》,1999年,深圳明捷印务有限公司,1999年版,第182页。

[25] 万州区委办公室档案室,2004年,第390件,第2-3页。

[26] 《万县地区年鉴》,1990年,万县日报印刷厂,1990年版,第116页。

[27] 《万县市年鉴》,1995年,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68页。

[28] 《万州年鉴》,2007年,重庆市明捷印务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144页。

[29] 万州区档案馆,全宗1,目录35,案卷223,第71-81页。

[30] 《万州年鉴》,2007年,重庆明捷印务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59页,第181页。

[31] 《万县地区年鉴》,1993年,第78页,1992年,第111页。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1993年版。

[32] 《万县地区年鉴》,1993年,第78页,1992年,第111页。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1993年版。

[33] 《中共万县地区历史大事记》,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90页。

[34] 《万县地区年鉴》,1995年,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9页。

[35] 《中共万县地区历史大事记》,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5页。

[36] 《万县市志》,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第27页。

[37] 《万州年鉴》2003年,香港明捷印务有限公司,第68页。

[38] 《万县市年鉴》1998年,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74页。

[39] 《万县市年鉴》,1998年,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75页。

[40] 《万州年鉴》2007年,重庆明捷印务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59页,第152页。

[41] 《万州年鉴》2007年,重庆明捷印务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59页,第152页。

重庆党史微信公众号

重庆党史网版权所有.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人和街99号  邮编:400015
渝ICP备11000637号-3 技术支持:华龙网
渝公网安备:50019002502086

您是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