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长寿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

2017-05-16 09:05:47来源:重庆党史网

 

中共长寿区委党史研究室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长寿区()委遵照党中央和省、市委的指示及安排、部署,进行了一系列的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努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进行工业、商贸、城建、交通、通讯等建设。取得了全区(县)经济建设突破性的跨越式大发展。

一、工业企业改革

长寿区(县)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城市工业企业改革开始的。其间,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扩大企业自主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国务院相继作出了关于对工业企业进行整顿和扩大经营自主权的指示。根据这些指示精神,中共长寿县委于1980年底,提出了《关于1981年经济改革的初步设想》,对工业企业提出了初步整顿的安排,并实行“以税代利、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和社办企业实行“官办”改“民办”的改革。19823月,中共长寿县委、县政府发出了《关于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国营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整顿的决定>的通知》,用3年时间,分期分批地对全县工交企业进行了全面整顿。并开始将农村经营承包责任制引入企业管理,探索一些适合企业生产、经营的多种形式的责任制。19845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中共长寿县委、县政府结合本县实际,制定了对企业扩大自主权的20条规定。企业在生产经营、产品销售、产品价格、物资选购、资金使用、固定资产处理、机构设置、人事劳动、工资分配等方面,有了不同程度的自主权。政府对企业管理,逐步由直接控制为主转变为间接控制为主,把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开始转变为用经济手段管理经济。

(二)实行“两权”分离(承包经营)

1984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了国有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原则的基本思想。19852月,中共长寿县委、县政府制发了《关于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十条意见》,全县工业企业开始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19867月,县委、县政府印发了《关于搞活国营工交企业的决定》。至此,长寿全县经委口50家国营、集体工业企业,全部推行了以承包为中心的经济责任制,实现了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两权”分离。继后,县委、县政府针对企业实行“两权”分离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着力于“搞活、承包、放权”,对企业承包经济责任制进行了稳定和完善工作。主要有:针对不同类别的企业,分别实行综合指标承包、减少扭亏承包的任期目标责任制;推行承包、租赁、股份制经营和建立竞争的风险机制;建立、完善内部承包经营责任制;第二轮承包,推行集体抵押承包或全员抵押承包;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推行企业“五自主”等。

(三)推行产权制度改革

1993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决定》。根据这一决定,中共长寿县委作出了《关于大力推行县属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的要求,对县变压器厂、县印刷厂等14家企业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试点。19956月,根据“国家转让产权,企业转换机制,职工负债经营”的思路,加大了产权制度改革的力度。19979月,党的十五大提出了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改组和努力探索实现公有制多种形式的要求,把长寿企业改革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到1998年底,全县工商企业已完成企业改制76家。其中,组建为股份有限公司3家,股份制合作制28家,剥离经营11家,拍卖、兼并、租赁、破产、关停等34家。

(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党的十五大后,国有企业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的改革全面展开,长寿区(县)的工业企业改革转入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其主要内容是,在推行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对国有企业实行战略性改组,建立新的管理体制,推行企业内部领导体制、劳动用工、分配制度三项制度改革。通过引资嫁接重组、转让存量资产、实施破产关闭等多种形式,调整所有制结构。重点抓好长寿氮肥公司、磷肥公司、高新公司、华电特种瓷厂等一批破产企业改制重组工作。完成了重庆安定纸厂等企业破产关闭;西山煤矿、长棉厂产权转让;重棉七厂、粮食加工厂等5家三峡库区淹没企业破产关闭等工作。部分改制企业遗留问题逐步得以解决。同时,重点扶持一批工业企业上档次、上规模,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使长寿工业基本形成以化学工业、材料工业、装备制造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等为主的四大支柱产业构架。

2003年,在中共长寿区第十次党代表大会上,中共长寿区委提出了把长寿建设成为重庆市的“三地一中心”(“三地”即:重庆市的工业高地、都市农业基地、休闲旅游胜地;“一中心”即:渝东物流中心)的战略目标和任务。为此,中共长寿区委决定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把长寿区工业企业改革推向了更新的高度。

根据这一战略决定,中共长寿区委和区政府制定了工业强区战略规划,确定了战略目标和任务。并围绕目标和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工业主管部门,制定工作措施和考核办法,与各工业主管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开展评选“十强企业”和“工业强区贡献奖”等活动;进一步深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积极争取、认真落实各种扶持企业优惠政策,支持和帮助企业发展壮大,以增强工业强区势头。

根据这一战略决定,中共长寿区委、区政府于20033月,设立了重庆市晏家工业园区。6月,重庆市政府将原已设立的重庆(长寿)化工园区交由长寿区建设。中共长寿区委、区政府决定以这两个工业园区为工业强区和建设重庆市“工业高地”的平台,制定优惠政策,提供优质服务,改善投资环境,加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的宣传力度,吸引国内外工业企业来长投资创业,增强长寿工业实力。到2006年底,两个园区已签约入驻企业146家,协议引资900亿元,完成基础设施及公用工程建设投资67.42亿元,新建企业累计实现产值24.5亿元。

20多年来,长寿区(县)坚持深入开展的工业企业改革,使长寿工业企业获得了自主权利,产权得到清晰,政府和企业职能得到分开,企业机制得到转变,企业所有制结构得到调整和改变,市场竞争能力得到增强,现代企业制度得以建立。特别是抓住西部大开发、重庆直辖和长寿撤县设区、发展三峡库区产业等历史机遇,加快了新型工业化进程。建立工业园区,实施工业强区战略,使长寿工业总产值由改革初期1978年的9059万元,增加到2006年的135亿元。2004年,已跻身于重庆市工业“十强”区县行列。出现了前所来有的高速度、高效益的良好发展局面。

二、商贸流通改革与建设渝东物流中心

在开展工业企业改革的同时,长寿区(县)开展了商贸流通、国合流通企业产权制度、财税制度、金融体制等一系列重大改革。并加快了渝东物流中心建设。

(一)商贸流通改革

针对计划经济时期商品实行计划供应,商品流通实行单一渠道,商品批发、零售由国有、集体商业一流天下的情况,长寿县推行了减少商品流通环节,实行多渠道流通的商品流通体制改革。同时,健全、完善了市场体系和供销社为农服务体系等。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一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并存的所有制和多种渠道流通的商品流通体制,在长寿得以形成并逐步完善起来。

(二)国(有)合(作)流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长寿区(县)的国有、合作流通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经历了利改税、放权让利、联销联利计酬、承包经营、“四放开”(即经营、劳动、用工、分配放开)等历程。从1994年开始,在县五交公司、县糖酒公司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在国合流通企业中推行。

1997年下半年起,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化企业要求,对全县33家国有、合作流通企业,分别采取了剥离重组、破产拍卖重组、整体解体重组、出售等多种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其中,剥离重组8家,破产拍卖重组7家,部分企业实行整体出售。县供销系统实行整体改革重组为供销社(集团)。

(三)财税制度改革

长寿区(县)的财税制度改革,是从1978年的“收支挂钩、总额分成”开始的。之后,实行了“总额包干”、“增收分成”、“递增包干上解”等改革。从1984年起,根据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税制体制的要求,本着“统一税法,公平税赋、简化税制、合理分权、理顺分配关 、规范分配方式、保障财政收入”的原则,进行了分税制改革。明确了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及其分配比例,建立起了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在财税收入分配中的较为合理的通用机制。同时完成了县国家税务局与县地方税务局的税务机构分设。

(四)金融制度改革及清理整顿金融“三乱”和农村“三金”

1986年之前,长寿县只有中国工商银行长寿支行等几家金融机构。1986年,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组建了中国人民银行长寿支行。之后,相继组建了金融、保险和其它非银行金融机构13家。初步建立起了人民银行宏观调控和监督,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分离,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城乡信用社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并存的分工合作、功能互补的金融体系。同时改进了单一的行政管理手段直接管理金融的模式,实现了向经济的、法律的手段间接调控、管理金融的转变。

1997年,东南亚国家爆发了金融危机,使我国面临巨大的金融风险。国内一些地方也存在金融“三乱”(即未经批准乱集资、乱批设金融机构、乱办金融企业)和农村“三金”(主要指农村合作基金会、乡镇企业投资公司、供销社社员股金等三个非法金融机构)情况,使金融秩序发生混乱。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提出了整顿金融秩序,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要求。根据这一指示和要求,中共长寿县委于19993月,组织开展了清理整顿金融“三乱”和农村“三金”的工作。整个清理和整顿,涉及城市和农村非金融机构8家、网点81个。各种违规违纪金额154万余元,违规担保、借款2015万余元。并分别作出了取缔、撤销和退还、归还等处理。有效地深化了金融改革,整顿了金融秩序,防范和化解了金融风险。

(五)建设渝东物流中心

2003年,中共长寿区委作出把长寿建设成为重庆市的“渝东物流中心”的决定。并实施了渝东物流中心建设。一是将原长寿老城区功能定位规划建设为商贸流通区。二是建设以寿星广场为核心、以中心商圈为龙头的现代商贸设施,增强中心商圈辐射带动功能。培育黄桷湾、火神街、向阳街、长寿路等一批特色商业街道或市场。加快农村“双建”活动,建设葛兰、晏家、云台、渡舟、双龙、长寿湖等一定规模的商业街道和商贸市场,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功能完备的城乡商贸流通网络。三是支持、发展、壮大商贸个体经济,引导商贸企业发展新型流通业态,加快商贸流通结构调整,促进联销经营发展。四是引进“重庆百货”、“新世纪百货”、“永辉超市”、“大中电器”、“苏宁电器”等一批大型著名商业企业入驻长寿,提升长寿商贸流通规格、档次。使长寿商贸流通辐射功能明显增强,消费流通环境大为改善,现代营销方式及专业特色市场快速发展,遍布城乡的市场网络基本形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年均11.4%幅度增长,2006年达到26亿元。

长寿区(县)的商贸流通改革,促进了全区(县)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搞活了流通,活跃了市场,方便了群众,确保了财政、税收的大幅度增长,为建设渝东物流中心打下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三、个体、私(民)营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中央、国务院逐步放开了适当发展个体经济的政策。中共长寿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指示精神,允许个体经济的适当发展。一批有个人专长、具备开办条件的城乡居民开始从事个体经营。使长寿县长期濒于绝迹的个体经济,开始得以恢复。

1981年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发展个体经济作出了一系列指示和规定。明确指出了个体经济在中国现阶段的性质、地位、作用,以及党和国家对个体经济的方针、政策。根据这些指示和规定,中共长寿县委、县政府采取简化手续,权力下放,放宽经营范围,改进作风和服务态度等措施和办法,支持个体经济的发展。并于1983年,成立了长寿县个体劳动者协会,使长寿县个体经济发展步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1985年,全县个体工商户已发展到11957户,从业人员15104人。

1987年和1988年,相继召开的党的十六大和七届全国人大会议明确指出: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为此,中共长寿县委和县政府在大力发展个体经济的同时,允许和支持私营经济的发展,使长寿私营经济开始得以恢复和发展。1991年,全县已发展私营企业57家,从业人员1220人。同时,成立了长寿县私营企业学会。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发表和党的十四大召开,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宏伟目标。中共长寿县委、县政府相继作出了关于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系列文件和规定,成立了发展个体、私营经济领导小组,实施了帮助和支持个体、私营经济的一系列措施和办法,开展了“十佳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十强”评选活动。同时,还在晏家镇和朱家镇(后两镇撤销建立晏家街道办事处)建立了县级个体、私营经济园区。使长寿个体、私营经济开始步入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发展的阶段。中共长寿县委、县政府也于1996年和1997年,连续两年获得重庆市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先进单位称号。

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后,长寿区(县)民营经济进入更大发展和做大做强的时期。中共长寿区(县)委、区(县)政府建立了民营经济联系会议制度,制定并兑现有关优惠政策,实行目标责任管理,规范行政行为,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一方面支持、帮助重庆鸿塑、鑫锭陶瓷、长风机械、光宇建设、泰丰泰兴染料等一批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另一方面,利用长寿晏家工业园区、重庆(长寿)化工园区及各街镇工业园区为平台,制定优惠政策,通过招商引资,吸引润江水泥、凯威混凝土等大批民营企业在园区落户和发展。

2006年,全区已有民营企业951家,从业人员92120人,总产值(营业收入)达到9.6亿元。长寿区(县)的个体和私(民)营经济,已成为长寿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基本经济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长寿新的经济增长点。它的恢复和大力发展,为长寿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四、交通、通信的大发展与投资环境的大改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长寿区(县)委、区(县)政府,把发展和改善交通、通讯条件,放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制定政策,广集资金,采取措施,促进了交通、通讯事业的大发展和投资环境的大改善。

(一)交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长寿区(县)的交通建设,主要抓了公路、铁路、水运及车站、桥梁、渡口、码头等建设,经历了全面、大发展的历程。

1983年,全县开展了收回公路留地工作,收回公路留地423公里,实行造册登记,划线打桩。将全县公路路政管理纳入正轨。

1984年,全县组织30万(次)民工开展了民工建勤加宽、改造公路工作。共加宽、改造公路401公里,初步改善了全县公路交通落后面貌。继后,又先后对(四)川(武)汉公路长(寿)垫(江)段和长(寿)狮(子滩)两条(段)公路进行了改造。改善了路况,提高了通行能力。

1998年,长寿县制定了《19982003年公路建设规划》,提出了“三年变样,五年变畅”的目标要求。根据这一《规划》,长寿县新建或改造骨干公路561公里,全部骨干公路和乡镇公路实现了硬化。同时,建成村道公路390条,共1200余公里,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

1997年后,国家先后在长寿境内兴建了渝(重庆)长(寿)、长(寿)涪(陵)、长(寿)梁(平)高速公路和渝(重庆)怀(化)铁路,并相继建成通车。同时全面开通了渝怀铁路的货运、客运业务,川维厂铁路专用线也建成投用。形成了以渝长、长涪、长梁三条高速公路和渝怀铁路为依托的布局合理、贯通全区、内连外接、安全快捷的公路、铁路交通运输网络。

在大力发展公路、铁路交通运输的同时,长寿区(县)还充分发挥境内长江、长寿湖、大洪湖以及其它河流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水上交通运输以及桥梁、渡口、码头、车站等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淘汰了木船运输和人力驱动,发展了中等级机动客货运输。先后建成了称沱御临河大桥、石塔坡龙溪河大桥,改建了桃花溪长寿大桥,动工兴建长寿长江大桥。建成了周家沱长江车渡和乐温长寿湖车渡。先后兴建了凤城客车站、河街停车场和骑鞍车站。开通了城区公交客车。完成了渝巴路南涪段长寿支线建设前期工作。建成了长江长明和詹家沱码头。重庆主城港朱家坝作业区建设进展顺利。

(二)通信

改革开放以来,长寿区(县)的电信通信先后实现了“从人工到自动,从纵横到程控,从模拟到数字,从平面到立体”,四次量的变化和质的飞跃。

1982年前,长寿县的电信通信处于十分落后的人工手摇状况。同年,县里安装完成了HJ921型纵横制市内电话交换机,实现了城区电话交换自动化。

1993年,引进加拿大6000DMS100程控电话交换设备。使长寿电信通信由纵横制实现了向程控制的转变。继后,于1995年和1997年,先后引进加拿大程控电话交换设备,使电话容量扩大到25000门。同时在关口、余家湾、黄桷湾、桃花等地建立了程控交换分局,使长寿主城区的市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42000门。

在城区市话交换设备改制扩容的同时,长寿县于199410月开通了晏家数字程控电话交换,开始着手对全县农村落后的磁石制摇把式电话进行改制。到1996年底,全县农话改制全面完成,实现了农村电话交换程控化和中继传输光纤化。长寿地区长途、市话、农话合一的本地通信网已全部建成。

在搞好固定电话设施建设的同时,长寿区(县)还先后引入了无线寻呼、移动电话、小灵通和互联网宽带等多种形式的通信服务设施,为长寿地区通信用户提供了多种方便、快捷的通信服务。同时,通过改革发展,长寿区(县)的经营电信服务单位,也由原长寿电信局一家经营,发展为重庆电信长寿区分公司、重庆移动通信长寿分公司、中国联合通信重庆长寿分公司、中国铁通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长寿营业部等多家单位经营。全区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超过16万户,小灵通用户达到3万户,互联宽带用户突破2万户。

交通、通信业的大发展,使长寿区(县)的交通、通信条件发生了显著的改变,进而促进了长寿投资环境的大改善,使长寿纳入了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同时带动和促进了长寿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大发展,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了方便。

五、城乡建设及城市定位调整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长寿区(县)的城乡建设得到迅速发展,城市和乡镇面貌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为了加速长寿城乡建设,中共长寿区(县)委、区(县)政府,建立、完善了城乡建设管理机构,多次调整城市定位和制定、调整城乡发展规划,改革城乡建设管理体制。1980年,恢复并改建了“城市建设局”,以后相继改变为“城乡建设局”、“城乡建设委员会”。同时,根据城乡建设的需要,相继成立了“城市管理办公室”、“城市建设指挥部、”“小城镇建设领导小组”、“房地产管理局”、“环保局”、“市政局”、“规划局”、“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公司”、“园林绿化管理所”、“公园管理所”、“环境卫生管理所”等城乡建设管理和实施机构。加强了对城乡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建设管理。长寿的城市定位,由改革开放初期的重庆市的卫星城市,先后调整为中心城市、地区(域)性中等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并根据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和城市功能、规模的定位调整,先后多次编制、修编、调整城乡建设规划。同时,还根据中央和省、市有关方针、政策和规定,进行了一系列的城乡建设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有:改革城乡建设投资体制,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减少政府投资,加大社会投资。改革住房体制,推行公有住房优惠出售,允许和支持单位或职工集资建房,改变过去由政府投资建房的福利性投资体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来或本地开发商投资长寿城乡建设。此外,还建立、制定、完善了征地拆迁,项目招投标,建筑市场、行业、施工,市政建设等一系列规范性规定或制度,有效地推动和保证了城乡建设的顺利开展。

改革开放以来,长寿区(县)的城乡建设经历了一个由慢到快,由小到大,由低水平、低层次到高水平、高层次的发展过程。

改革开放初期,长寿县的城乡建设主要是注重市政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建筑企业、建材工业的发展。使长寿县城乡市容市貌、交通环境、公用设施发生了变化。建成了凤山公园、西岩观森林公园、城内街心游园等公用绿化园林。

1987年后,长寿城乡建设转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先后启动了西岩观、望江路和黄桷湾三峡移民新城区开发建设。城镇道路、供水(气)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也相应加快。城市管理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1993年,开始了火神街、凤岭街、向阳街、邓家巷、陈家坡及关口、河街等10多个片区大规模的城市旧房拆迁改造。相继启动了骑鞍、清静庵、桃花街等新城开发区和第二饮水源建设。葛兰、晏家、云台、双龙、海棠、渡舟、狮子滩等一批小城镇建设和农村住房建设得以启动和加速建设。先后建成了黄桷湾隧道、骑鞍大桥和渝东(信合)大厦附楼、寿星商场、金利广场、邮电大楼等一批形象工程。城市管理提高到新水平,创建省级县城达标。

长寿撤县设区,特别是2003年中共长寿区第十次党代会后,长寿区进一步加快了城乡建设步伐。桃花新城开发建设全面启动,桃源大道、景观公园、市政广场、行政中心、科技文化中心、长寿中学迁建等一批重点城市建设项目相继建成使用。体育中心、桃花溪综合整治等重点工程相继开工。桃花新城政治文化中心已具雏形。创建了阳光世纪城、盛世桃源、东方之骄、凤城大院、黄桷雅居等一批环境优美的人居小区。寿星广场、协信中心商圈改建完成投入使用。河街长江滨江路、河街旧城改造、黄桷湾二期、骑鞍和清静庵片区开发建设继续推进。小城镇建设和示范村建设步伐加快。创建文明城区和山水园林城市活动深入开展,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得以建立。新增城市面积7.1平方公里,城区人口增加到25万人,城市化达到44.5%

长寿区(县)城乡建设的蓬勃发展,不仅使长寿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城市形象得以显著提升,城区辐射功能得到明显增强。同时,有效地改变了长寿流通和投资环境,推动了长寿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改善和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为把长寿建成独具特色的大城市,打下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六、对外开放与横向联合、招商引资

中共长寿区(县)委、区(县)政府在实行对内改革搞活的同时,还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发展横向联合,开展招商引资,并取得了重大突破。为推动和促进长寿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长寿区(县)的对外开放,是从“开城门,迎客人”开始的。最初是1979年允许农民和县外一些个体工商户到长寿城镇经商办店。接着是西山煤矿与武汉煤建公司实行补偿贸易,换取投资开发西山煤矿。后来在商贸流通中,发展了厂商联销、农商联营、商商协作等松散形的联合。在工业方面,开展了物资协作、技术协作、产销协作、联合开发、联合办厂等。1979年至1984年,全县建立有各种松散型联合20个,协作项目200余项,年协作金额3000万至8000万元。

19847月,“长寿县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和“长寿县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小组”相继成立,使全县对外开放和外引内联、横向联合等工作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地开展。一是开展厂地合作。1986年,由长寿县政府牵头,与在长5家市属以上企业(后扩大为16家)组成了厂地经济协调联席会,研究和商讨相互支持、共谋发展等问题。在厂地联席会的努力下,先后兴办了多种联合形式的长寿棉纺厂、双龙盐卤厂、凤城化工厂、凤山化工厂、江南橡胶厂、联盟织布厂、长江变压器厂、双龙鞭炮厂等。到1991年底,全县厂地间联合协作项目达30多项,联合协作总额近亿元。二是加强区域联系。主要是与重庆市内的大中型企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经济技术联系、联合和协作。同时由长寿牵头,组织了长(寿)、垫(江)、邻(水)三县经济技术协作片区。后又牵头组织了长江上游(下川东)七市、县(后扩展到十五市、县)经济联席会。通过这些区域的联合或协作项目25项,成交额3000余万元。三是发展国内联合、协作。一方面,联络、组织长寿籍在外人士为家乡建设出力。先后召开了在外人士及在长寿工作过的领导回县联谊会和北京、成都等长寿老乡座谈会。通过长寿籍在外人士的帮组,设立了广州办事处,与辽宁海城、山东诸城建立长期友好合作关系等。另一方面,扩大对外开放,组织代表团赴京、津、沪、穗、蓉、山东、辽宁、浙江等地学习考察,并分别与上海的宝山区、天津的河东区、浙江的余姚县、成都的温江县等建立了长期友好协作关系。促成了长寿建筑劳务输出、天津与长寿粮食局饼干生产、长寿与上海肉食品长期供销等一批联合协作项目。

1992年,邓小平南巡重要讲话发表后,招商引资成为长寿对外开放、发展经济的重大措施和重要途径。中共长寿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了打好“三张牌”,加大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力度。一是继续打好“厂地牌”,发展与在长市属以上企业的联合、协作和扶持工作。其中,联合项目达16项,总投资4.3亿元。协作项目7项,总投资42亿元。扶持在长市属以上企业兴办多种形式的第三产业80余个,注册资金7000余万元。二是打好“外资牌”,引进外资兴办“三资”企业30余家,资金4850万元。三是打好“三峡牌”,使之与开发性农业生产、横向经济联合协作、产业结构调整、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实施移民项目14个,争取各项移民补偿资金5000余万元。同时抓好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为重点的三峡库区对口支援,先后兴办对口支援或联营工业项目35个,资金总计5.89亿元。还切实做好库区联营专贷工作,申报联营专贷项目35个,争取到专贷资金7800万元,用于重庆长风化工厂和渝(重庆)巫(山)路改造等工程。

2003年,中共长寿区第十次党代会后,中共长寿区委、区政府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大了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力度。区里成立了招商局,并先后设立了重庆(长寿)化工园区、长寿晏家工业园区和长寿湖凤景名胜区管委会。构建了以“招商局牵头,三个管委会为主体,全社会参与”的招商工作体系。同时,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制定优惠政策,提供优质服务,加大宣传力度,实现了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工作的重大突破。至2006年止,全区共招商引资项目591个,合同引资金额520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24.5亿元。其中,引进世界500强企业5家、重庆工业50强企业7家、国内外上市公司18家,到长入驻。外贸进出口累计达1.94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累计达6.5亿美元。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实行对外开放及横向联合、招商引资,为长寿引进了大量企业和资金,为实施工业强区战略打下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同时优化了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加快了城市、交通、通信等建设;培育了税源,增加了财政收入;也促了人们思想的解决和观念的更新,促进和推动了长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重庆党史微信公众号

重庆党史网版权所有.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人和街99号  邮编:400015
渝ICP备11000637号-3 技术支持:华龙网
渝公网安备:50019002502086

您是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