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合川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

2017-05-16 09:08:38来源:重庆党史网

 

合川区党史地方志办公室

 

合川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思想解放为先导,以加快发展为中心,以深化企业改革为重点,全方位地推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99710月,重庆市委、市政府在合川召开重庆市中小企业改革工作会议,推广合川深化企业改革“放小”的经验,《人民日报》也在头版刊登了合川企业改革的经验。合川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企业改革始于1993年,当时,合川市委、市府统一了对改革必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和明确改革突破口后,就着手认真制定实施改革的具体方案,其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改革方向;坚持根据企业的各自特点,大胆探索企业改革的多种形式;坚持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保持整体推进,配套改革,把企业的改革同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结合起来。决定对少数企业改造为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和对个别特困企业依法实施破产外,根据全市多数企业的实际情况,重点推行股份合作制改革。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制定了《合川市公有企业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意见》主体文件和有关资产评估、社会保障等3个配套文件。

在全面推进改革之前,我们选择了10个企业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这10户企业中,既有国有企业,又有集体企业;既有亏损企业,又有盈利企业;既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又有小型企业。这些企业具有代表性,在具体操作之前,我市组织了两条线的培训。首先是组织市里几大班子的领导、工作组成员及企业的主管部门、试点企业的党政工领导进行培训。在培训会上,由市委负责同志作总动员,市委党校校长讲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理论,体改办主任讲企业股份制改革的具体内容和操作方法,财政局长讲资产评估的有关政策规定,组织部长讲试点工作的领导和纪律。通过5天的培训,到会人员提高了认识,增强了改革的自党性,明确了要求,落实了任务。

其次是采取以会代训的方法,由市委宣传部长(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副组长)牵头,集中全市新闻单位全体编采人员,对即将进行的产权制度改革的宣传发动工作作了周密的部署,撰写和印发了《宣传提纲》,在报纸、电台、电视台开辟专栏,召开不同层次的宣讲会、座谈会、动员会。通过以上活动,帮助企业主管部门和企业领导克服了“怕失权、怕失位、怕失利”的错误认识,打消了企业职工普遍认为“入股是企业领导吃完了公家又要吃个人”的思想顾虑。通过宣传,全市造成了强大的改革声势,营造了良好的改革氛围,保证了产权制度改革的顺利推进。

为了加强对企业改革的全面领导,市委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的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由常务副市长兼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抽调了一批得力干部集中办公,市委抽调了12名市级干部、41名局级干部组成了阵容强大的工作组,并由市委3位副书记分别负责工交、财贸、农林系统的改革工作。工作组的同志分赴试点企业,走车间,到班组,访群众、听意见,与企业职工一起共同落实企业改制任务,许多工作队员还发挥各自特长,为企业排忧解难。如市政法委书记为皮毛厂追回长期被拖欠的价值50余万元的物资,市公安局政委为汽修厂追回9万多元欠款等。经过各方共同努力,试点取得圆满成功,为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全面推进奠定了基础。

要在改制工作中解决企业的问题,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只要有利于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理顺各方面的关系,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和职工收入的增加,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即使是一些较为敏感的问题也敢于设想和尝试,让实践去检验,在实践中去完善。在推行股份合作制的改革中,特别是在1994年,担心国有资产流失、恐惧私有化的意识非常浓烈的时候,我市在宜宾经验的启发下,具体进行了以下十个方面的探索:

1.规定资产评估后增值幅度的下限。为了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规定在资产评估中固定资产的增值幅度不得低于20%。同时,也规定要注意防止高评估,适当照顾企业和职工的利益。

2.设立企业的法人资产。根据国家投资体制和财税体制改革的实际情况,规定198511日以后国有企业税前还贷的40%、税后还贷的100%、投资主体不清的资产的50%的公益金、福利基金、奖励基金形成的资产为企业积累,将企业的积累按一定的比例划归企业所有,并可量化给职工作为分红摊亏的依据。

3.企业亏损和损失的处理。规定改制企业已审查核定的损失的潜亏,可用评估增值的资产冲销或列入当期损益;视企业情况,准许企业用资产冲销一定比例的经营性亏损。

4.非生产性资产的处理。对改制企业的非生产性资产,在评估后原则上实行剥离,委托企业代管,政府收取一定比例的占用费。

5.离退休职工生活保障问题。对改制企业中的离退休职工的非统筹部分费用,规定统一标准,从国有净资产中划出一定数量加以解决。

6.土地问题的处理。改制企业的土地只按购地成本价进入总资产,不评估土地使用权的价格,土地仍按划拨使用;对资产负债率在95%以上的企业,用优惠或减免土地出让金的办法,使改制企业获得土地开发权。

7.评估价与出让价的关系。按照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的要求,在出售企业产权时,对评估价格灵活掌握,一次性付清的给予30%的优惠,并允许股权在企业内部和向社会转让。

8.关于负债经营问题。对困难企业职工在产权转让时,可以实行分期付款的负债经营办法。

9.公积金的提取。根据我市实际,确定公积金在达到企业注册资本的30%以后,可降低提取比例,每年可按5%提取。

10.税费优惠。规定对改制企业3年减半征收所得税,操作时税务依法计征,财政按50%列支返还。改制企业资产评估,土地评估、换证换照以及其它各项收费,一律按最低标准收取,困难企业只收取工本费。

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合川市公有制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已取得实质性进展,全市共组建股份合作制企业163户,改建和新建有限责任公司108户,组建股份有限公司1户。公有制企业尤其是国家企业经过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其效果日益显示出来。

一是职工的主人翁地位由虚变实,职工精神面貌有了明显的变化。企业改制以后,职工的身份发生了变化,增强了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企业的凝聚力,有利于发挥职工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二是促进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强化了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意识,改制企业普遍结合自身特点,制定了行之有效的管理规章制度,自我结束。三是盘活了存量资产,优化了企业资源配置。当时,全市国有企业中,除4户设置有国有股权外,其余企业都把国有净资产全部转让给了职工个人,一次性受让国有资本555万元。政府将收回资金投入到新的项目上,促进了我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四是改制企业效益呈增长趋势,职工收入有所增加。实行多种形势的产权制度改革,不但有效地制止了国有资产流失,而且较好地解决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问题,基本上做到了企业受益、职工增收、国家得利。五是促进了改企职责公开,加快了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及职能部门对企业的管理职能也发生了相应变化。现在,企业领导的选聘、职工进出、工资的确定、利润的分配,企业的发展趋向,政府及职能部门可以建议,但不受其约束。改制企业确定了法人实体地位,遇事找市长的少了、找市场的多了。

重庆民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的改革就是典型例子。重庆民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电力总公司。过去,由于多种原因,企业发展十分缓慢,八十年代中期,固定资产权212万元,供电全靠上级电网和邻近的兄弟县提供。进入九十年代,企业有所发展,特别是装机3万千瓦的渭沱水力发电厂建成投运后,将发、供电纳入了管理,建立了适应地方电力生产特点的新体制。尽管如此,企业面临的困难与问题仍很多。一方面,企业仍然处于传统的计划经济运行机制。另一方面,地方电力企业仍是“弱者”,资金来源少、债务重。

企业要发展,出路在哪里?公司领导一班人经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得出通过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开辟新的融资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加快地方电力建设步伐,促进经营机制转换,才能推动企业快速发展的道理。

1993年下半年,公司率先着手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19946月,重庆民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创立。经过股份制改造,公司建立了新的营运机制。确立了企业法人实体地位,形成了以产权明晰为基础的自负盈亏和自我约束机制;形成了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及有限责任制度,用利益均衡机制促进了政企职责分开,建立了责权明确的自主经营和自我发展机制;按照《公司法》的规定,建立了科学的领导体制和组织制度,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法人治理机构权责明确,既互相独立与制约又互相协调与支持;通过职工参股,强化了主人翁意识和创业意识。公司供电所工作队队长邹文虎带领全队职工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程任务,获得了国家水利部授予的全国水利系统模范工人称号。像邹文虎这样一心朴在工作上的同志还有许许多多。

公司在进行股份制改组的同时,又推进了“三项制度”的配套改革。

一是在劳动用工方面,公司打破了固定工与合同工、全民工与集体工、土地工与轮换工的界限,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分别与董事会签订劳动合同,其他高、中级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分别与总经理签订劳动合同,职工与企业签订了集体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率达到了100%

二是在分配制度方面,推行“两低于”分配政策,即在企业工资总额的增长低于经济效益的增长、职工实际经济收入的增长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原则下,企业自主安排职工的工资,把职工的经济收入与完成任务好坏直接挂钩,体现了效率优先、多劳多利的原则,激励职工努力工作。

三是在干部人事制度方面,打破了干部与工人的界限,推行选举与聘任相结合的竞争机制,每年根据“德、能、勤、绩”进行考核,造就了一支高效、精干的管理者队伍,并在生产、经营、技术改造和企业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股份制改革,无疑使企业走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1996年,公司完成发电量16,136万千瓦时,售电量18,181万千瓦时,实现销售收入7439万元,创利总额1218万元。公司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与上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与改制前1993年相比,固定资产增长了86.94%,所有者权益增长了2.21倍,发电量增长了29.51%,售电量增长了27.51%,销售收入增长了1.53倍,利润总额增长了1.41倍,人均利润增长了59.39%。公司是合川市的利税首户,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在重庆市地方电力企业中居于领先水平。连续获得了水利电力系统高等级奖牌:“全国水利系统先进企业”、“四川省200家最佳效益工业企业”、“四川省200家最大规模工业企业”、四川省县级工业企业“最大规模10强”、“最佳效益50强”、“四川省优秀企业”……在这些荣誉的背后,我们看到了股份制改革给地方电力企业发展的助推作用。

合川市委在企业改制取得显著成绩面前,开展了新一轮的思想大解放,加大改革力度,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深入贯彻重庆市委市府《关于加强我市中小企业改革的意见》,采取多种形式深化企业改革,截至98年底止,改革面国企工商企业达89%,城镇集体企业达93.5%,乡镇企业达92%;一年来,企业出售、拍卖、重组、嫁接、兼并、破产等达26家。二是对已改制企业采取政府制定配套政策,不断规范运用,逐步建立企业法人治理机构和现代企业制度。三是稳定推进企业配套改革。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29个,指导帮助失业职工6241人再就业,发放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金100余万元,推行“统帐”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努力探索医疗工伤保险制度的新路子。四是转变政府部门的职能和机关工作作风,原经济主管部门对产权改革企业只实行业管理,不干预企业行使正常的人财物、产供销的自主权。机关部门推行一站式办公制度,努力为改制企业服好务。

合川的商贸流通领域在改革的洪流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改变了国有商业一统天下和主渠道的地位,据1999年统计资料显示,从百货、五金、蔬菜、食品、石油、饮食服务等行业各种经济成份比重、经营规模、资产总量、经营业绩、从业人员等各项指标分析表明,商贸流通已初步形成国有、股份制与集体、以及个体经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各占三分之一的格局。迫使国有企业采取改、转、租、包、卖、破产等多种形式进行改革。到年底,已有9家企业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有12家企业实行了租赁承包经营,继石油公司、合川酒厂破产重组成功以后,又顺利地对合阳五交化公司和荣盛公司实施了破产;还对地处偏僻的农村25处煤站和食品点进行了公开出售,收回沉淀资金近100万元,盘活了国有资产。

2002年,合川商贸流通业取得了稳步、快速增长、全市消费品零售额达到28.5亿元,同比增长11.1%,总量居重庆市第8位,居渝西经济走廊第2位;商贸餐饮服务业增加值8.2亿元,同比增长10.8%,占第三产业比重22.2%,拉动市经济增长3.92%,成为拉动合川经济的第一要素;吸纳就业人员4000人,从业人员达到9.9万人,同比增长4%,占全市非农业从业人员的26%,比重庆平均水平高出9个百分点。2002年,合川市商委实施“三产带动,商贸活市”战略,加快商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市场网络,加速流通现代化和信息化进程,扶优扶大扶强,商业流通企业,扩大对外辐射,开放式、多层面的大市场、大商贸、大流通格局基本形式,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合川作为重庆西北部商贸中心地位日益增强。

2003年,合川商贸流通工作以贯彻实施重庆“双十百千”工程和合川市委市府“商贸活市”战略,在突出特色,培育流动载体,扩大辐射,开拓市场,推动流通现代化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市场建设和培育有了较大发展,小城镇商业加快建设,商贸骨干企业不断成长,流通现代化快速推进,全市商贸在规范、安全、健康轨道上高效运行。

2003年建成重庆北部旧货交易市场,其规模居西南第一,全国第二,年底入驻商家173户,入驻率93%,实现成交额6,500万元,销售辐射云、贵、川、桂、闽、江浙,市外销售额达70%。北部装饰建材仓储批发市场辐射力进一步增强,引进知名商家,与广州、深圳、浙江、成都、重庆等国内厂家和各地大型建材市场对接,货物销往岳、武、广、铜梁等地,外销额占40%以上。启动了边贸市场振兴计划,在合隆、二郎两镇试点。制订重点集镇高贸发展规划,把太和、三汇、钱塘、涞滩纳入重庆市10个重点商业小城镇。小城镇增加赶场日改革试行成功。200371日起,将钱塘镇原赶场147改为逢13579日赶场,获得了成功。餐饮在2003重庆中国第四届美食节喜摘桂冠,获一个“中国名宴”奖,三个“中国名菜奖”,一个“中华最佳名小吃”称号。餐饮连锁成为发展方向,流通现代化迈出了新步伐。一是完成了中介商业中心的规划设计,二是首建县级自动售货系统。三是联销经营向多行业、多层面拓展,四是启动了社区商业建设。

2004年,副食品工业企业实现产值21.4亿元,同比增长11.5%;销售收入21.4亿元,同比增长16.1%;增加值4932万元,同比增长22.5%;实现利税总额3412万元,同比增长16%。加强了工商联合。

合川市计委加强了物价监管,规范价格行为,2004年,在加强市场管理上,一是执行新的价格管理目标,理顺价格关系,实施涉农价格,中小学收费、医疗机构服务收费等价格公示制度;二是建立健全涉农价格收费监督网,实施农副产品保护政策,抑制农资价格上涨,制定了化肥、粮食作物种子等价格的最高限价的措施,取消两项涉农政策,明确8项免收费项目;三是抑制了因石油、钢材等价格上涨引起的市场物价不断攀升趋势,按照国家《关于非常时期落实价格干预措施执行办法》规定,在国庆节前发布了《关于对全市主食品经营者应遵守国家价格法律的告诫》,同时组织力量对城区主要集市贸易进行大检查,确保全市市场物价稳定;四是积极推进电力价格改革,实现了城乡电力同网同价,为全市人民减少电费支出1,500万元以上;五是贯彻落实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价格工作的意见》,建立和实行了成本监审、价格听证、专家咨询等集体确价、政府审价、社会公示等决策秩序,实现了依法治价正规化;六是利用价格杠杆适度疏导价格矛盾,调节了地方经济发展,理顺了公交通价,比价关系,同时完成了自来水调价方案,制定了液化气价格规范管理办法等;七是坚持实施了行政事业性《收费许可证》年审制度,遏制了行政事业性乱收费现象,中小学全面实行了“一费制”度,提高了农本调查质量,为加快农业经济发展,推进产业结构优化提供了依据。

2005年,合川市计委组织参加了重庆市开展的房地产价格交叉检查、农贸市场价格整顿,液化气价格整顿工作完成了全市收费许可证审验工作;继续加强了农本调查,开展了价格监测,为加快合川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产业结构改革,确保市场物价稳定增长做出了成绩。合川计委2005年度被重庆物价局评为先进单位。

合川城市建设自改革开放以来的逐年积累,至1998年达到历史性跨跃的一年,按照当年年初制订的“抓规划、筹资金、办实事、塑形象”的工作思路,团结一致,抢抓机遇,锐意改革,真抓实干,取得了可喜成果。98年是当时对城乡建设资金投入最多,项目实施最多、提高城市建设质量,完善城市功能、城市面貌变化最为显著的一年,是广大市民对城市建设最满意的一年,也是我市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获奖最多,奖励份量最重的一年,全年共获得重庆市政府颁发的6个方面一等奖,即:重庆市建设工作目标考核一等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奖,规划管理目标责任制考核一等奖,重庆市“市政环卫杯”一等奖,重庆市市政专业一等奖,重庆市市容管理一等奖,重庆市环卫专业一等奖。

城镇建设效果显著。新建扩建瑞山路,书院路等城区主要街道,新增城市道路16.4公里;先后完成了城内十大片区旧城改造,新建房屋160多万平方米;合州大桥、流溪河大桥、程控电话、塔耳门绿化广场、别凡溪和合州市场等一大批城市重点工程建设项目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南屏开发区、凉亭经济园区、滨江路建设已初具规模;城区面积由5.8平方公里扩大到12.5平方公里。城市环境和面貌大为改善,中等城市骨架已具雏形。镇乡场镇面貌变化较大,功能增强,全市小城镇建设规模超过了前四十几年的总和。

在以后的七年时间里,合川城镇化进程有效推进,截于2005年,全市建成面积达到52.22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区28.48平方公里,建制镇23.74平方公里;全市城镇居住人口达到62.07万人,其中主成区31.25万人,建制镇30.82万人;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2.33%;全市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1万人。

深化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实行国有土地使用有偿出让,自1993年合阳地区第一块国有土地公开拍卖以来,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2003年,加大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指标拍卖挂牌出让力度,当年全市国有土地出让104宗,面积49公顷。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59宗,面积15公顷,收取土地综合价金1236万元,有力推进了城镇化进程。

城市公共设施建设日趋完善,1998年修建合川市垃圾处理场,5月动工兴建,11月峻工,并点火正式投入使用,从此改变我市垃圾的填埋历史。2004年,合川创建重庆市级山水园林城市获得成功。“江在城中,城中园中,楼在绿中,人在景中”的水、绿、城和谐统一的目标基本实现。

加强了住房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1998年有319个单位、2437套、12.3万平方米的公有住房按成本价出售给本单位职工,共回收售房款2208万元,基本完成了公有住房部分产权向出售完全产权的过渡任务。98年有41个单位组织职工集资4559万元,新建成套住宅1083套,建筑面积11.6万平方米,全市人均住房9.1平方米,住房成套率达50%,进一步改善了群众的居住条件。

房地产及建筑业稳定发展,2004年房地产业完成房地产投资6.55亿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09%。成功举办第三届房交会,参展单位47家,累计成交房屋990件,成交面积12.43万平方米,成交金额7567.62万元。

合川市各项公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科教事业呈现新面貌。成功创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转化科技成果和推广新产品、新技术18项,科普工作扎实推进。“两基”水平进一步巩固,中小学优化调整为182所,高考上线率达70%,高校在校生达2.2万人,职教、成教和社会力量办学稳步推进;教育行业财务及基层、违规离岗人员清理整顿和师德师风教育有效开展,“一费制”和服务性收费全面规范。卫生事业有所发展。基本医疗服务、疾病防控、卫生监督、初级卫生保健、公共卫生工作切实加强。镇街卫生院优化调整为25所,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制定了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名院、名科、名医“三名”工程建设全面推进。文化事业稳步前进。体育馆、青少年活动中心投入使用。群众性文体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成功举办了国际青少年乒乓球公开赛等大型活动,文艺作品获国家级奖励8项,参加重庆市级以上体育比赛获金牌18枚。知识产权保护、“扫黄打非”和网吧整治成效明显。新增有线电视用户1.8万户,“数字”电视成功开通。

全市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遂渝快速铁路、武合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川东路、三渭路开工建设,火车站、客运中心等重要节点的规划建设全面推进,实施畅通工程68.6公里、通达工程104.3公里。

合川通讯管理体改革促进了事业的发展。重庆市电信公司合川市公司面对通信市场多元化激烈竞争的严峻形势,着力提高企业经营服务水平,不断增长网格品质和响应速度,大力提升企业执行力,全面营造和谐企业氛围,圆满完成上级下达的企业效绩考核目标任务,通信业务收入完成计划的100.23%,公司业绩考核评比居全重庆市第二名。

重庆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合川分公司,2005年业绩突出,营销客户16万户,全年运营收入突破亿元大奖,上缴地方税金300万元。

中国联通重庆合川分公司,2005年,全体职工努力工作,也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合川市政管理工作,在2005年,取得了显著成绩。受到了中央、重庆市相关领导的高度评价,获合川市委、市府多项专门奖励。加强了对市政设施管理、市容市貌管理、园林绿化管理和市政监察执法,为提高合川城市文明形象水平和市民的文明素质水平,取得了明显成效。

合川市工商局认真贯彻重庆市委市府《关于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决定》和《进一步加强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决定》,坚持“发展、扶持、服务、监督”的总体思路。实行“四放宽一简化”的登记制度,即放宽申办资格,放宽申办条件,放宽生产经营范围,放宽经营期限,简化办照程序,一次性完成登记工作。重点扶持一批经济效益明显,产品市场前景良好,规模相对较大的种养殖户1205户,其中养鸡5户、养鱼908户,养猪9户,其它283户。协调组建合川市聚龙丝绸有限公司、重庆成盛建设有限公司等行业性大企业,帮助二郎皮革、清平玻璃、三汇能源、盐井建材等特色地方经济的发展,关心下岗职工再就业。凡下岗后申办个体经营的,均享受减免登记费、管理费等优惠政策,1998年为下岗职工减免金额达15.8万元,在市区内,新辟5个个早夜市摊区,设置“下岗职工摊点”标志。截止11月底,全市累计发展个体工商户3.48万户,从业人员6.88万人,注册资金1.62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1%20%19%;私营企业688户,从业人员8684人,注册资金2.17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6%21%85%。个体私营经济全年实现产值1.09亿元,销售收入4.09亿元,税收5500多万元。全年新发展个体工商户6277户,从业人员1.15万人,注册资金1922万元;私营企业152户,从业人员1565人,注册资金9988万元。为促进全市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合川市计委于2005年围绕市委、市府确定的“3·1212”工作思路,以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为总纲,在调控全市经济运行、“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固定资产投资、争资立项、企业改制、价格监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全面完成“十一五”规编工作,合川“十一五”期间需要实施的重大建设项目163项,估算总投资437亿元。2005年固定资产快速增长,全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71亿元,比上年增长42.5%。其中53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35亿元,使重大建设项目进展顺利。重大建设项目有以下九项:一是遂渝快速铁路,二是襄渝铁路二线工程,三是双槐电厂,四是草街航电枢纽;五是富金坝航电枢纽;六是武合高速公路;七是沥鼻峡煤田开发;八是城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九是兰渝铁路。

合川市计委按照上级要求,认真检查,拟定了整改措施,按照选拨干部要求,开展了二级班子竞争上岗工作,选定了内设机构负责人,加强了机关作风建设,严格了工作纪律,建立和完善了机关工作管理制度,优化了政务环境,强化了依法行政服务,全年无一有效投诉。

合川市财政局稳步推进财政改革,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一是进一步深化国库集中与支付力度,巩固“工资统发”成果,2005年,全年统发工资2.45亿元;进一步扩大项目资金“报帐制”的直接支付范围,5万元以上的所有项目实施验收制,并将“国债资金”、“农业专项资金”和“企业技改资金”等纳入国库集中支付,2005年,通过验收直付核减或收回财政资金610.3万万元。二是加大政府采购力度,全年实现政府采购资金4231万元,累计节约资金582万元,资金节约率达12.09%。三是进一步深化会计集中核算改革。在全市实现二级单位集中核算全覆盖的基础上,成立重点项目核算部,将重点项目资金纳入集中核算,确保对重点项目资金的监管制度。四是改派财务总监为会计委派,拟订和完成了会计委派管理办法,市城投公司分别派驻一名会计人员,对国有企业财务实施监管,确保了国有资产不流失。

合川市国税局锐意改革依法治税水平不断提高,一是利用现代手段征收规划税款,进一步优化纳税服务。将POS机划卡缴税事项推进到实施阶段,最大限度地节省了纳税人办税时间,降低了纳税成本,避免了纳税现金的不安全因素。二是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税收宣传月活动。三是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四是做好行政许可和欠税公告。五是制定了《税收执法过错追究办法》和《税收执法过错考核评议办法》,为税收执法行为的考核评议和执法过错的追究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操作规范。全年共追究执法过错行为12人次,考核扣过错分22分,扣发奖金1100元,并对税收执法过错的人员进行了回访。

合川市地税局调整机构,构建征管新格局,设立了城关征收所,履行城区3个征管综合型税务所的税款征收,办税服务职能和稽查局的查补税款收缴职能,在城区构建起征收、管理、稽查“三分离”的征管新格局。有效地解决了以前存在的征收岗位重复设置、征收成本高、人力和办公资源运用效率不高、征管查之间监督制约乏力等方面的问题。

中国人民银行合川支行认真履行中行职责,充分发挥基层中行“窗口指导”作用,促进辖区金融健康稳定运行。一是深入分析辖区经济金融形势,按季向辖区党政主要领导通报情况。二是关注货币信贷政策实施,切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努力促进银企“双赢”。三是对辖区农村信用社专项票据置换资产相关情况进行检查,做好央行票据发行的前期管理工作。四是做好存款准备金管理工作。五是开展支农再贷款的专项检查。六是构建与地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横向联系机制。

2005年,合川市政府在转变职能、机构改革、提高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能力有所增强,政府决策水平有所提高。严格执行“三级调研、一级决策、两级执行、一级督查、两个提倡”的政府工作机制,坚持市政府常务会议决策工作制度,全面推行行政首长问责制。民主法制意识增强。定期向人大报告工作和向政协通报工作。141件人大代表建议和359件政协委员提案全部办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服务大厅办案51492件,金额2.8亿元。推进依法行政,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规范。认真处理政府性负债,解决镇街、村社债务1.2亿元。规范政府性工作管理,出台相关文件28个,全年政府性工程节约资金1亿元,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清理行政事业性资产总额18亿元。大力开展综合治税,追缴各类税费3,775万元,依法收回国有土地6000亩,预计增加财政收入和国有资产市值6亿多元。金融融资成效显著。争取上级政府性资金5.37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7.4亿元等等。在管理其它经济和社会事务各方面的工作也取得了新的成效。

合川对外贸易起步早,但发展缓慢。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出口产品,由原来的农副土特产品、蚕丝绸基础上,增加了罐头食品,皮毛制品,碳酸锶等出口。1991年成立外经委以后,由原单一出口,改变为有企业自营出品,到98年底已获准有自营出口权的企业有合川皮毛制品厂等4户企业,1998年代理出口5785万元,企业自营出口487万美元。

2000年以后,合川市委加大了对外开放的宣传力度,提出“全民动员、全民招商、全面开放,全面建设合川小康社会”的口号。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资文件和奖励办法,招商引资取得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局面。2003年全市新投资项目223个,比上年净增157个,协议投资44.16亿元,到位资金8.48亿元;2004年新管项目160个,协议投资项目69个,总投资23.15亿元,到位资金7.43亿元,项目库存达60个,总投资50亿元。外经贸实现全面增长,新增自营进出口企业3家,共有32户企业取得自营出口经营权,外贸出口1889万美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88.9%;全市新批“三资”企业2家,增资企业1家,合同外资2005万美元,居渝西片区排名第一;全年产蚕茧6.1万担,其中优质茧3.25万担,分别占目标任务的110.9%108.3%,为此,合川外经贸委被评为“重庆市2005年国际市场开拓先进单位”、“重庆市2005年度茧丝绸行业管理先进单位”、“重庆市2005年度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及优质蚕茧百万工程目标考核”等奖项。

2005年,重庆江城工业园区,在合川市委市府的领导下,按照“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布局,强化配套能力,做长产业链”的要求,狠抓了筹资融资、土地征用、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项目推进等工作,使纺织服装、生化制药、机械制造、食品加工和综合工业相配套的“4+1”特色产业格局正在形成,园区建设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到2005年度,工业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8.4亿元,比上年增长45%;实现营业收入7.8亿元,比上年增长30%;实现工业增加值2.5亿元,比上年增长40%;新增固定资产投资1.5亿元。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83万元,超年度预算63%,比上年增长90%,其中:工商各税完成380万元,为年度预算119.9%,同比增长40.3%

江城工业园区为取得以上工作成绩,制定了多项政策、措施。一是打造融资平台,筹融建设资金,使园区公司达到AA信用等级,实现信用联社授信8000万元,年内融资6300万元,为查氏纺织印染基地项目顺利奠基提供了资金保障;二是强化基础设施,增强了配套能力;三是精简办事程序,提升服务水平。园区与相关职能部门密切协作,建立了审批报建“绿色通道”;四是严格准入条件,规范招商行为,创新招商理念,实现“三个转变”;即由“专人招商”向“专家招商”转变;由“全民招商”向“专业招商”转变;由“随机招商”向“理性招商”转变。同时,实行产业集聚,提升招商效益;四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园区,对园区被拆迁的农民落实补偿政策,建立三个资料库,打造就业平台,鼓励支持失地农民从事第三产业及到市外就业等措施,促进江城工业园区向良性轨道上运行。

重庆党史微信公众号

重庆党史网版权所有.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人和街99号  邮编:400015
渝ICP备11000637号-3 技术支持:华龙网
渝公网安备:50019002502086

您是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