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江津新时期党的建设

2017-05-16 09:56:57来源:重庆党史网

 

中共江津区委党史研究室

 

199211月,江津撤县设市,翻开了江津历史新的篇章。建市14周年以来,江津市的组织工作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市委工作为主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目的,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重点突出,注重实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面推进新时期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为江津市“三个文明”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配好领导班子,锤炼干部队伍

建市以来,全市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按照干部“四化”的方针,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培养和选拔干部,增强了各级领导班子的整体效能。积极探索,创新和完善干部考察、评价、监督、激励的科学机制,稳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按照“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的“三严”要求,切实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培训和管理监督,有效地提高了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一)加强班子配备,增强各级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注重选拔,调整充实领导班子。建市以来,为优化领导班子结构,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广开选人渠道,不拘一格选拔干部。注重将政治坚定、政绩明显、懂经济、会管理、德才兼备、群众公认的干部,选拔进入各级领导班子,为提高领导班子决策能力奠定了良好基础。在乡镇换届、建制调整和市镇(街)两级机构改革中,通过回访考察,以工作实绩考察评价干部,以德才兼备衡量干部,以经济建设需要使用干部,对部分班子进行充实和调整,配强领导班子。14年来,全市共选拔部局、乡镇(街)领导干部1095人,调整领导干部2803人,使各级领导班子的知识、专业、年龄结构逐步趋于合理,整体效能明显增强。

重视培养,加快后备干部选用步伐。以培养、管理、选用优秀年轻干部、妇女干部和党外干部作为突破,不断改善全市后备干部队伍的整体结构。坚持以“选苗子、压担子、搭梯子、腾位子”为主线推荐和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以德才兼备、培训锻炼、育用结合、协调配合的原则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和党外干部。1994年起,为适应形势需要,在后备干部培养中,实施“2122”工程,即培养20名市级后备干部,100名局级后备干部,200名乡镇级后备干部和2000名村级后备干部,并建立健全了后备干部学习培训、挂职锻炼、交流任职、选拔培养等机制。2003年,对后备干部实行动态管理,全市各单位均按民主推荐、考察、集体研究、公示、上报审批的程序进行后备干部的确定。2005年,创新后备干部选拔培养机制。坚持群众公认与实践检验相统一原则,采取民主推荐与组织推荐相结合的方式,由单位党组织通过民主推荐、组织考察、公示监督、集体研究等程序规范报送后备干部建议人选,其中正职领导干部后备干部建议人选按正职职数1:2比例推荐。同时,对正职后备干部、副职后备干部、优秀年轻干部三级后备人才分类进行集中学习培训和选派挂职锻炼,着力构建三级梯次的高素质领导干部培养机制,广大后备干部在理论素养、工作经验、创新能力等方面均有了新的提高。加快对优秀后备干部的选用步伐,建市14年间,在班子微调、班子换届、建制调整和机构改革中,先后选拔了1000余名35岁左右的优秀中青年干部进入部、局、乡(镇、街)领导班子。

(二)强化教育培训,促进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稳步提高

抓好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干部政治素质。各级党组织充分利用领导干部中心组学习、干部学习日、党组织生活、开展“周末工程”、开展理论研讨和征文活动等多种形式,采用自学、培训和轮训相结合的方法,组织广大干部学习《邓小平文选》、《党章》,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精神、科学发展观理论等,进行理想、信念、宗旨、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1999年以来,在干部党员和部分群众中,连续开展了“三讲”教育活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保持共产党先进性教育活动,各级干部自觉投身其中,使广大干部接受了一次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教育。通过阅读身边反面典型教材、观看反腐电教片、参观监狱倾听罪犯现身说法等方式,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反腐倡廉教育,使广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与此同时,切实加强理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先后对“工业强市”、“旅游发展”、“三农”问题、“十一五”规划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学习和研究,为科学决策和江津市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较强的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

抓好干部培训工作,提高干部工作能力。一是加强培训阵地建设,完善培训网络。以市委党校作为干部培训的主阵地,投资3000万元,完成新党校培训基地建设,形成以市委党校为主,师范进修校、江南职高校、重庆工商校、市农业广播学校、重庆市二卫校等为辅的一心五点的培训网络。主动与北京、上海浦东、大连、苏州、无锡、深圳等发达地区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建立紧密的培训联系,有针对性地组织干部赴外学习、考察,形成了覆盖面较广的外训网络。是狠抓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调整充实了党校领导班子、专职教师队伍,在鼓励教师继续学习的同时,选派教师到镇(街)和企业挂职或定点调研,抽调教师参加市级部门的调研活动。外聘了重庆市委党校、西南政法大学、西南大学等院校的知名教授,聘请了市级领导和部门机关领导作兼职教师,提高了培训的质量。是严格培训制度,完善培训考核。建立和完善了干部培训点名调训和申报制度、组织部牵头抓总和监督检查制度、培训考评制度、培训经费筹措管理制度,加强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宏观管理。四是创新培训形式,优化培训内容。培训形式上,实行“三线并举”,积极运用“上挂”、“下派”、“外挂”三种形式加强培训,延伸干部教育培训链条。创造性地实施“两段式、并列式、梯级式、对比式、互动式”五种培训模式,有效实现了干部在教育培训中工作与学习、理论与实践、教与学的结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增强。培训内容上,以党建理论培训、党性教育,知识更新和业务技能培训为主,结合培训对象的特点和学习要求增设党风廉政知识、财经法纪知识、现代管理艺术、普通话讲座、计算机、英语、文艺欣赏等课程,结合江津实际安排了区域经济发展、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等内容。建市14年间,在市委党校举办各类党政干部培训班共189期,培训干部18281人次。

(三)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干部选任机制

改革选人用人制度,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坚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把选人方式的侧重点,放在公开、民主、竞争方面,保证选好人用好人。在认真执行和完善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试任制、年度考核制度、测评推荐制度、后备干部挂职锻炼等已有干部制度基础上,大胆创新选人用人制度,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正确用人导向。坚持回访考察制度,实行谁考察谁负责的考察责任制,坚持民主测评、民主推荐和民主谈话,选用群众公认,得票多的干部进入领导班子,严把“入口关”。1999年,出台了干部任前公示制度,在市级部门、镇(街)副职以上的干部选拔任用和后备干部的选拔工作中普遍实行了公示制,增加了干部选任工作的透明度。2003年,出台了市委全体会议表决制度,市委全体会议对市管重要领导职务拟任(推荐)人选进行表决,扩大了干部工作的民主。实行竞争上岗和双向选择,使一大批群众公认、素质好、能力强的年轻干部走上了二级机构负责人的岗位,增强了广大机关干部的责任感和竞争意识,也建立健全了干部能上能下的选任机制。2006年,结合市镇两级换届、镇(街)建制调整,通过定向推荐领导干部、公推镇党委委员、改进考察手段等方式,进一步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在精简领导班子配备、减少副书记职数、扩大党政交叉任职、改善队伍结构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进一步深化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加大干部交流力度,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建市后,坚持和完善了干部交流制度,对市级部门和乡镇(街)的领导干部进行地域、任职亲属和履行公务3个方面的回避。1995年,市委又提出乡镇(街)党政正职不在本人出生地任职,乡镇(街)党政副职和市级机关部门的领导干部任满三届或10年以上都要进行交流的要求,加大了干部交流力度。1996年,出台了《江津市机关科室负责人和重要岗位工作人员交流轮换的实施意见》,扩大干部交流的范围,进一步增强了机关的活力。2005年,出台了《江津市干部交流办法(试行)》,明确采取本单位内部轮岗交流,市级部门之间、镇(街)之间横向交流的方式进行干部交流,进一步规范了领导干部交流制度。建市14年间,全市共交流领导干部1393人、科室负责人和重要岗位工作人员200余人,使各级干部摆脱了各种人际关系的束缚,实现了人才的优化配置。

深入贯彻《干部任用条例》,防止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加强《干部任用条例》学习宣传和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把1997年颁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和2002年颁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列入全市党政群机关党委(支部、党组)中心组学习内容,并把学习情况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内容,同时把《干部任用条例》学习纳入到党校干部培训主体班培训课程。按照领导干部熟悉、组工干部精通、一般干部了解的要求,重点抓领导干部和组织人事干部的学习。严格按照《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原则、标准、程序和要求,选拔任用各级领导干部。市委组织部把握条件,严格程序,紧紧抓住推荐、考察、任免等关键环节,加大监督力度,选准用好干部,保证了用人质量。重庆市委组织部曾专门总结推广了江津市贯彻执行《干部任用条例》的作法。

(三)狠抓管理监督,创造干部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加强对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监督,确保权力运行的规范。一是强化上级组织监督,创新干部日常教育和管理。1994年,开展“坚决防止和纠正选拔任用干部工作中不正之风”的活动,并把此项工作列入党政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1995年,建立了领导干部参加双重民主生活会制度,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定期分析制度,回复上级党组织摘转群众反映本人重大问题制度。1996年,建立了新提拔干部廉政谈话制度,干部任免集体谈话制度,诫勉制度1997年,出台了《中共江津市委组织部干部监督管理工作试行办法》,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分级监督6个原则,在思想、工作、生活作风、纪律等方面对领导干部进行监督。1999年起,实行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由市纪检、组织、监察、司法部门联合开展领导干部任职经济责任审计,查处和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同时,通过总结经验教训,促进各级各部门进一步建立健全财经制度,从源头上杜绝违反经济秩序现象,最大限度地防范可能出现的职务犯罪,促进领导干部作风建设。2003年,出台了《江津市调整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暂行办法》,加强了领导干部监督和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2004年,出台了《江津市调整不胜任现职一般干部暂行办法》,改进了机关干部队伍的作风,增强了机关干部队伍的活力。2005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市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教育监督管理的通知》,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以街道社区为平台,开展“领导干部监督工作进社区活动”。二是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情况的监督管理。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个人婚姻、承包荒山、家属子女从业、投资入股参股等重大问题等个人重大事项报告情况的监督检查,1995年,制定了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情报告制度、收入申报制度。2002年,根据重庆市纪委、重庆市委组织部的要求,进行了县(处)级党政领导干部配偶、子女从业情况的清理,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清理和上报,有效抵制了不正之风。

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切实防止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结合实际,于1995年建立了由组织部、纪委、监察、信访、审计等13个部门和单位参加的干部提拔联审制度,有侧重地互通拟提拔人选是否有违纪、违法及群众反映大的情况。1996年,建立了集体决定任免干部制度、干审工作定期联系会和经常性联系制度、党委(党组)讨论决定干部任免制度等,促进干部管理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2003年,出台了《江津市委全委会对拟任(推荐)市管重要领导干部人选进行表决和征求意见办法》、《江津市市管党政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工作暂行办法》、《挂职期满干部管理》、《关于进一步做好后备干部选拔、培养、管理工作的意见》、《江津市挂职干部管理办法(试行)》、《关于规范市级机关补充工作人员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文件,落实了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拔权和监督权,畅通了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渠道。

 

二、加强基层建设,夯实组织基础

(一)狠抓基层党组织建设,巩固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有了新发展。一是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2000年,在全市村干部中实行竞争选举,出台村委会干部竞争选举的办法,把组织意图与群众意愿有机结合起来,深化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同年,开始推行村务公开,并建立村级组织的工作制度,使村务公开向规范化、制度化发展。2005年起,在全市党内全面推行党务公开,进一步推进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加强村级组织的阵地建设。1992年,通过实行责任到人的层层责任制,建立了党员之家、青年之家、妇女之家、民兵之家、村科技校等多种功能的活动室,并健全了活动室的使用和管理制度,做到党组织村村有规范的活动阵地。2004年,按照6个新标准加强农村村级组织阵地建设。6个新标准,即:有会议室、办公室、阅览室,有党组织和行政吊牌、党旗、电话、桌椅、书刊文件柜、学习资料和规章制度,有电教设施,有电教片、学习资料,有村务公开栏和宣传栏。2006年,进一步扩大村级组织阵地功能,建设集办公会议、教育培训、文体娱乐、医疗计卫、农资商贸“五大功能”为一体的村级社会公共服务中心。三是着力整顿农村后进基层党组织。市委组织部、各镇(街、乡)党委和包村部门精心组织,相互配合,在对全市各村级党组织进行调查摸底、排队分析出后进党组织的基础上,按照“五个好”的目标要求,制定具体措施,对农村后进基层党组织进行整顿。建市14年间,全市共开展集中整顿12次,累计整顿农村后进党组织763个,调整村党组织书记、委员近2000人。四是大胆探索组织设置。2005年起,在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进行调研摸底的基础上,改革“一村一支”的传统模式,积极探索将支部建立在产业上、协会上。根据各村的区域特点、产业特色、经济规模、党员人数和职业分布等因素,设置花椒、商贸等专业型特色党支部,在具备条件的村设置党委(总支),初步建立了以建设专业特色村为目标,以村党委(总支)为主体,以各类特色党支部为骨干的新型村级党组织构架,进一步激发了农村党组织在发展特色经济、培植支柱产业方面的作用。五是开展了“三级联创”、“双培双促”活动,打造了7条“党建风景线”,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新途径。2001年起,在全市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即市、镇、村三级党组织分别争创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先进市、“六好”镇党委、“五好”村党支部。2003年起,开展“双培双促”活动,即在党员中培养致富能手、在致富能手中培养党员,促进经济发展、促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同时,合江津幅员面积较大、农村发展不平衡的实际,以境内交通主骨架公路为依托,重点打造了津马、杨珞、李白、210国道、德朱、渝东、渝合等七条“党建风景线”。全市以“三级联创”、“双培双促”、“党建风景线”建设等一系列活动为载体,建立健全了村级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了村两委会管理。全市各村着眼于加强党员素质和培育新型农民,努力在党员和致富能手的双向培养中形成良性循环。六是在镇(街)推行“一线工作法”等好的工作方法,转变干部作风。2005年起,在全市各镇(街)全面实施和推广了“八步工作法”,实现了干部帮民富、解民忧,真心实意为群众服好务,同时还创新并推广了“一线工作法”、“五群活动”、“情感工作法”、民情日记”、“两结合、两测评”等一大批好的经验和做法,建立起了“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的有效机制,切实改变了干部作风。七是加强村级领导班子队伍建设。以选好配强村级党组织负责人为重点,调整充实村级班子。1992年起,加强对村级后备干部的选拔,并建立档案,实行规范管理。采取不同渠道、多种层次开展村级组织领导班子和村级后备干部的学历教育、技术技能培训,提高村干部整体素质。2000年,在全市推行“两推选、两票制”(即民主推荐参评,群众推荐测评,党员投票选举,党委投票审批)的选任机制,改革农村基层党组织班子的选拔方式。2006年,建立村干部养老保险和离任村干部生活补助制度,构建起全市在职和离任村干部养老保障体系。

社区党组织建设有了新突破。在社区党建工作中,围绕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活动创新,全面推进社区党建工作。一是改革社区组织设置。2000年,按照“一居一支”的要求,在社区建立党支部、联合党支部。在党员人数达50人的社区成立社区党总支,达100人的社区成立社区党委。2003年,根据社区党员所处的地域,从事行业以及党员的年龄结构,推进社区党委以及楼宇、集贸市场、商业网点等各类党组织的组建工作。2004年,在几江、白沙、德感等镇(街)探索建立“地缘型”、“小区型”、“年龄型”、“行业型”等不同类型的党支部,搭建社区党建工作新平台,为社区党员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是配强社区干部队伍。2003年,按照“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指导各镇(街)采取在机关干部中选派、在下岗职工中筛选、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办法,配备党支部书记,改善了社区干部文化、年龄结构。三是立足制度建设,加强社区党组织的规范化管理。逐步建立健全了居民代表会议制度,做到社区重大事务由社区广大居民和社会单位参与民主决策。推行并深化了居务公开制度,在此基础上,各镇(办事处)建立健全了社区财务管理制度、“三会一课”制度、廉政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工作职责、学习制度、任期目标和年度工作计划、考核奖惩制度、日常管理工作制度、居民公约等。街道党工委通过与辖区内各单位签定责任书的形式,建立了社区党的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了社区党工委议事规则、双向反馈机制和年度目标考核机制。四是以活动为载体,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提高社区服务质量。2003年,在街道开展创建“五好”街道党工委(党委)和“五好”社区党支部的“双五好”活动。积极引导社区开展以“五好家庭、文明楼院、文明单位、文明小区”为载体的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组织开展创建青年文明社区、巾帼文明社区、社区青少年服务中心等活动和多种形式的警民共建活动。2005年,大力打造“发展型、学习型、法治型、服务型、和谐型”五型社区。深入开展了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全市近千名机关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开展“任一职,做一事”和“一帮一、一个党员一面旗,党的宗旨进社区”为主题的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完善老年人服务、残疾人服务、少年儿童服务等十项服务内容的服务网络,全市共建立党员联络服务点、党员责任区、社区党员志愿服务队70余个,构建出以社区党组织、党员和党员所在单位一体化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

机关和事业单位党组织建设有了新推进。一是加强机关思想政治建设和组织建设。机关党的建设,突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转变作风”这个主题,结合开展“双学”、“三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等活动,加强对机关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了党员的服务观念和公仆意识,转变了机关作风,提高了服务质量。加强机关的组织设置,在党员人数特别多的市级部门组建了机关党委,以适应机关党建的新形势。是创建“共产党员示范岗”,激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2003年,在机关和事业单位中,尤其在工商、税务、行政服务中心等与群众关系密切的窗口部门的党组织中率先开展创建“共产党员示范岗”活动,达到“命名一个岗、树起一面旗、表彰一个岗、带动一大片”的好效果。通过严格审定,将政治坚定、业务过硬、工作出色、作风优良、廉洁自律等方面突出的88名党员命名为“共产党员示范岗”,较好地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了各单位的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

“两新”组织(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组织建设有了新提高。是加大对“两新”组织党组织的设置力度。2003年,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企业党组织管理办法,设置的原则、形式等方面作了进一步规范,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作为重点,在符合条件的企业建立党组织,扩大了经济组织中党组织的覆盖面。二是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派出党建指导员。从2002年起,开始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选派党建指导员。2003年,按照“把党的组织建立起来,把党的活动开展起来,把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发挥出来”的要求,对党建指导员实行制度化管理,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由各级党组织牵头,统战、工商、税务、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相关部门和团体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通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指导员的选派,规范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员的管理,实现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服务活动的经常性开展。截止2006年底,全市共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选派党建指导员、联系员1500余名,党建指导员、联系员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指导工作覆盖率超过98%是指导“两新”组织活动的开展。从2003年起,在“两新”组织中开展“党员责任区”,“劳动竞赛”,“技术比武”,“献计献策”,争创“青年岗位能手”、“企业技术标兵”、“党员示范岗”等活动,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开展“双思”(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教育,积极引导“两新”组织中的党员恪守职业道德,在党员个体工商户中开展了“共产党员示范摊位”授权活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职工群众推动企业发展,推动了“两新”组织健康发展。

(二)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保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和先进性

严格标准发展党员,注入党组织新的活力。认真贯彻“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把发展党员工作纳入各级党组织的党建目标管理严格进行考核。一是突出发展重点。在发展党员工作中,从改善党员结构入手,重点在生产一线的工人、农民、基层干部、专业技术人员中发展党员,重点在青年中发展党员。同时,实现了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团体等不同行业发展党员,扩大了党的覆盖面,增强了党的阶级基础。是坚持党员标准。严格按照党员标准发展党员,注重把好入党积极分子选拔基础关,把好培养中的培训、材料、谈话、考核关,把好手续、程序、审批关。坚持和完善发展党员工作的各种制度,防止和纠正在发展党员方面的不正之风。三是加强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加强对发展对象入党前的教育及考察,充分利用广播电视、黑板报等宣传形式,采取“结对子、引路子、压担子”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党的纲领、宗旨和任务等,加强积极分子思想政治教育。各基层党委利用镇(街)党校普遍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对入党积极分子开展生产、经营等技能培训,形成了以市委党校为龙头,镇(街)党校为主体,社区、村党员活动室为基础的比较完善的培养教育网络体系。四是扩大民主,强化监督。从2001年起,在全市推行发展党员公示制,接受群众监督,增加了发展党员的透明度,体现了党员的先进性。14年间,全市共发展党员10062人,改善了党员年龄、文化、行业分布结构,为党组织增添了新的活力,壮大了党员队伍。

形式多内容开展教育,提高党员素质。各级党组织以市委党校、市农广校、市农业产业化培训基地、各镇(街)党校等阵地为依托,采取培训、上党课、组织生活、政治学习、有奖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组织广大党员学习,在党员中广泛开展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活动、“三讲”教育活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弘扬红岩精神和学习孔繁森、侯光炯、谢茂林、钱书远等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的活动,坚持对党员进行宗旨、理想、信念教育,并系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抓好技术培训,在企业党员中重点开展岗位业务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培训,在机关党员中普遍开展市场经济知识和业务知识培训,在农村党员中,以“双培双促”活动为载体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大力推进“素质强村”工程。加强党员电化教育,组织部门加强电教网点建设,建立村级电教网点446个,继续开展了联网发行工作,共复制发行各类电教资料万余盒,狠抓了摄制工作,组织摄制了《嘉平传来的喜讯》、《春风暖万家》、《先锋指数在支部》等多部专题片和新闻片,积极组织各电教网点开展电教片的播放,使全市党员受教育面达90%以上。2003年,建成了江津党建网,实现了党员教育手段的更新和办公的现代化。2005年,开通江津市先进性教育活动专题网页,共刊载领导讲话、活动简报等180余期,吸引了重庆、浙江等地的党员和党组织参与“先锋指数大讨论”活动。

坚持“从严治党”,加强党员管理。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从严治党”的要求,从1992年起,积极推行和完善党员目标管理,加强对党员的管理和监督。坚持把“评处”(民主评议和处置不合格)党员作为提高党员素质、纯洁党员队伍、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措施,在民主评议中,加强制度建设,把民主评议列入各级党组织的工作日程,列为年终考评范围,将民主评议与岗位职责、转变机关作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当前的经济工作有机结合进行综合评价,对经民主评议为不合格的党员按规定进行处置。1999年,实行“领导包骨干,支部包党员”的方法,认真开展对修练“法轮功”党员的教育转化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2004年,率先将用于经济管理领域的统计指数引进到党员日常管理工作中,变过去的定性评价为定量分析,通过制定基层党组织和6类党员的“先锋指数”评价标准,创造性地对党员在思想、学习、工作、生活、作风等方面的表现进行先锋指数评价,形成对党员定期管理、评议、考核的长效机制。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建立了流动党员登记簿、联系制度、教育管理制度等,2005年,设立了农村外出务工党员法律援助工作站,建立6个流动党员支部,切实维护好农村外出务工党员的合法权益。

(三)开展党建活动,探索组织工作的新思路

20051月至20066月,江津市分3批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全市参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对象单位共1807个基层党组织,党员49059名。各单位分学习动员、分析评议、整改提高3个阶段,采取上党课、听专题报告、写心得体会、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等方式,认真学习《党章》等必学篇目和“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有关内容,按照“三对照两结合”的要求,党员干部尤其是班子和班子成员深刻查找在信念、宗旨、作风、纪律和立足本职发挥作用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撰写个人党性分析材料,并针对突出问题建立台账,制定整改措施逐一解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为加强组织建设探索和总结出一些新思路和新方法。

创新了组织工作新载体。以“帅乡处处党旗红”为统揽,开展了各具特色的系列主题实践活动。重点围绕树立党员良好形象,在纪检、组织等部门开展了“树先进形象,做基层表率”的主题实践活动。在教育卫生系统、企业及“两新”组织、街道社区和镇街机关等四类党员群体中开展了“讲奉献、强技能、树形象”等重在纠正行风的主题实践活动。在农村先富党员中开展了“致富不忘本,富裕众乡亲”主题实践活动,展示了不同类别党员的良好形象。重点围绕帮扶困难群众,广泛开展了“心系群众、结对帮扶”主题实践活动,发动广大党员结对帮扶困难群众,形成“一人有难众人帮”的良好风尚。重点围绕解决突出问题,广泛开展了“畅通群众诉求渠道,构建和谐江津”、“深化‘五群活动’,化解群众‘五难’”等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切实解决群众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创新了党员教育方式和评议方式。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群体党员的特点,不同批次、不同阶段工作的要求,根据党员从事行业、文化程度状况,确定了不同的学习重点,实行“量身学习”,使学习内容突出针对性。创新了“电教课堂、园区课堂、院坝课堂、家庭课堂、文艺课堂、工地课堂、产业课堂”等七大课堂,开通了BBS论坛、开展了典型教育、组织了知识竞赛,读书会,通过“2小时夜校”,“滚动式”、“风筝式”等学习形式,使学习培训做到三个贴近(贴近党员、贴近生活、贴近实际)。采取了领导带学、专人联学、上门送学、结对帮学、相互督学、活动促学、电化教学等形式,保证了参学率。结合集中学习培训,开展了新时期党员先进性标准大讨论、先锋指数大讨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讨论,明确党员先进性的具体标准,做到标准切合实际,简洁通俗。在党员评议中坚持走群众路线,注重征求意见范围的广泛性、方式的多样性、内容的针对性,将先锋指数评价标准纳入党员评议,利用曲线图、红旗墙等张榜公示,真诚接受群众监督。

牵头抓总,注重培养引进,着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由市委组织部牵头抓总,发挥“指导、检查、综合、协调”的职能,对人才教育培训工作进行宏观管理,坚持育用结合,稳步推进了全市人才队伍建设。是建立人才工作机制,保证工作顺利开展。1998年,在乡(镇)建立科技领导小组,落实了专、兼职人员和分管领导。2003年,大力实施“市镇村人才工程”,建立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资金。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了“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监管”的新型人事管理体制。2004年,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成立了以市委分管副书记为组长,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等11个单位为成员的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人才工作办公室,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格局。是加强对人才的管理,保证人尽其才。1995年,对人才实施双向目标管理,充分发挥人才的带头作用。1996年,建立健全人才档案管理制度、定期学习座谈制度、定期目标管理制度等,加强对人才的管理。从1998年起,评选推荐了不同学科的拔尖人才,并加强联系,充分发挥其带头作用。是注重培养关心,调动人才工作积极性。政治上充分信任,吸收人才入党、进入干部队伍。生活上关心照顾,为人才解决住房、提高工资待遇等,为人才办好事、实事,调动了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四是建立人才激励机制,扩大人才队伍。2003年,建立了科技津贴和高层次人才分配特区,市政府设立引进人才“伯乐奖”,对引进人才经费可给予20%至50%的资助,创造了良好的引智氛围。设立“科技兴津奖”,评选“江津十大杰出青年”、“江津十大优秀青年”、“江津十大杰出青年农民”,奖励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建立政府特殊津贴制度,推进多元化的分配制度,建立技术、专利等知识产权入股制度和技术创新人员持股制度,加快了智力资本人格化、市场化、产业化和国际化步伐。2005年,研究出台了《江津市引进人才优惠政策试行办法》,制定了允许各类人才以技术、专利、发明、管理、资金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等9条引进高层次人才的优惠政策,对壮大高层次人才队伍,增强科技在经济中的含量和贡献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五是以科学发展理念规划人才工作方向。2005年,制定出台了《江津市“十一五”人才专项规划》,实施“51115人才工程”(即在“十一五”期间,培养500个市管后备干部、1000名村居后备干部、10000名农村适用人才、10000名专业技术人才、500名高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促使人才工作步入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发展轨道。

优化服务,发挥老干部作用,扎实开展老干部工作。从政治上关心老干部,普遍落实老干部政治待遇。从1992年起,加强和改进了老干部思想政治工作。2003年,在老干部中开展了“看改革开放成果,议江津发展大事”活动,组织部分老干部参观江津市的城市建设发展情况,畅通了老干部参政议政渠道。2004年,建立了老干部工作“两谈、三访、四落实”的制度。2005年,切实加强了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的建设,加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的思想、组织和制度建设,加强对离退休干部党员的管理和教育。从生活上关心老干部,切实解决老干部生活困难。落实老干部的生活待遇,从1992年起,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企业离休干部同机关离休干部离休费平衡工作、离休干部调整工资标准工作,先后为老干院的老干部解决了电表容量小和老干院的管理问题、江津主城区大小什字片区拆迁安置过渡费问题。做好建国初期参加工作的部分企业退休干部落实医疗补助的工作,审批兑现了74名符合条件的建国初期参加工作的企业退休干部的医疗补助。先后解决了白沙糖厂、白沙食品站、先锋食品站、江津民生公司等10多个单位拖欠离休干部离休费、医药费问题,特困企业离休干部的离休金由保险公司按月足额发放。市财政投入专项资金,用于解决老干部津补贴未纳入统筹部分和医药费。2003年,建立和运行离退休干部“三个机制”,即离休费保障机制、医药费保障机制和财政支持机制,切实做到“足额发放、实报实销、不得拖欠”。2004年,加大企业老干部工作力度,紧紧围绕企业改革,完善老干部工作的有关政策和规定,确保企业改革中,离休干部安置、待遇、管理、服务“四到位”。发挥老干部作用,引导老干部继续为江津建设作贡献。加强引导,注意发挥老干部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定期召开老干部发挥作用座谈会,总结老干部发挥作用工作、交流老干部发挥作用的先进经验、宣传老干部发挥作用的典型、引导老干部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再立新功。1992年起,积极引导、鼓励老干部创办商贸、建筑建材等经济实体,为振兴江津经济作出了贡献。1998年起,聘请老干部为党风、行风监督员,为党风廉政建设献计出力。1999年起,动员离退休老同志参与关心教育下一代事业,参加“希望工程”献爱心活动和关心下一代工作报告团。2004年起,开展了“重晚节献余热,共产党员永不退休”的主题教育活动,按照自愿量力,就近就地的原则,组建老干部政策法规宣讲团、科技文化传播团、传统教育报告团和宣传报道组,聘请了100名理论素质强、政治修养高、身体素质好的老同志担任成员,为广大群众宣传政策法规、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对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三团一组”共开展了近200场(次)的活动。

重庆党史微信公众号

重庆党史网版权所有.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人和街99号  邮编:400015
渝ICP备11000637号-3 技术支持:华龙网
渝公网安备:50019002502086

您是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