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城口新时期农村变革

2017-05-16 10:28:44来源:重庆党史网

 

城口县档案史志局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改革率先启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传统计划经济时期人民公社对生产力的禁锢,将家庭经营引入农业生产中,克服了原来体制僵化、运行费用高昂等缺陷,并释放了改革前所积累的生产物质要素,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城口县委和各级党组织及其全体农村干部开始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冲破“左倾”错误的束缚,全面贯彻改革开放方针政策,开创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1979年初,县委作出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部署。通过对全会文件的学习和联系实际回顾思考,县委和各级党组织对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左倾”思想的危害性、两个“凡是”的观点错在哪里、为什么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为什么要从新确立从实际出发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和全面进行改革开放等重大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逐渐认清了不合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过时观念。县委在带头学习的同时,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对过去的农村工作进行反思,重新分析审视农村的实际情况,总结经验教训,转变观念,勇于探索,敢于从实际出发来贯彻中央的方针政策和省委、地委的指示精神,推动全县农村进入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新时期。

一、落实党的农村政策,调整农村社会关系

19792812日,县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学习中央有关文件,传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四川省委常委扩大会议精神,讨论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特别是加快城口县农业发展的步伐问题。此后两年内,全县掀起大学习、大宣传三中全会精神的高潮。在这一精神的指引下,县委采取相应措施,加快城口农业发展。19808610日,县委召开扩大会议,贯彻落实山区生产方针,进一步放宽政策,把农村经济搞好,选拔中青年干部,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会议决定全县除了继续贯彻中央关于发展农业两个文件和省委〔1979100号文件外,还应采取以下补充措施:一、要稳定粮食生产,减轻农民负担;二、坚持以林为主,发展多种经营;三、积极改进社员口粮分配办法;四、建立健全生产责任制,加强经营管理;五、坚决执行农副产品的价格政策,改进山货的收购工作;六、走农工商综合经营的道路,大力发展社队企业。

与此同时,城口县贯彻落实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的政策,对原划68名右派分子进行了复查,对错划的63名予以改正。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地主、富农分子摘帽问题和地、富子女成分问题的决定》精神,开展了地、富、反、坏分子的摘帽工作,对2000多名地、富、反、坏分子进行摘帽处理,并重新确定地、富子女成分。这一举动解决了土地改革的遗留问题,改变了用阶级斗争的方法推动农业发展的模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农业发展。

二、推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撤社建乡

城口新时期农村改革首先是从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开始突破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逐步推行生产责任制,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979年庙坝公社同心、明中公社冷家岩等地自发搞包产到户,责任落实到个人,粮食增产1倍。1980年,县内实行包产到组,统一核算,工分、产量定死;年底超缴、奖励工分,参加统一分配,没有完成指标的照扣。1981年,县委印发《城口县关于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队经营管理办法》,共840条。将全县2426个生产队按生产责任制的类型归纳为三种:一是分组作业联产计酬;二是以生产队统一调工派活实行小包工,定额计酬;三是搞包产到户。1982年,县委印发《关于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意见》,城口县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县81413702724个村民小组,全部实行包产到户,上缴征购与提留,剩余归个人所有。

为适应农业体制改革的需要,根据中央198335号文件关于实行党、政、企分开的指示精神,全县废除了人民公社的体制,将原公社改为乡镇人民政府,将原生产大队改为村,将原生产队改为农业生产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

三、走以林为主,农林牧结合的农村发展道路

在改革开放之初,遵照四川省委关于加速发展山区经济的决定,县委提出了“以林为主,农林牧并举”的方针,决定高、中山以发展生漆、畜牧业为主,低、中山以茶叶、核桃、油菜、棕片为主。全县在5年内建立茶叶基地16个,药材基地4个,畜牧基地8个,核桃基地10个,棕片基地8个,油菜基地2个。为确保这一方针的贯彻落实,必须做到:一、尊重林木所有权,建立健全林木管理责任制;二、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工作,不断增加森林覆盖面积;三、认真做好护林工作,切实加强林木管理;四、切实做好林育基金的收缴工作,合理分配和使用好育林费用。从1980年到1984年,城口县委、县人民政府年年召开林业工作会议,制定加快全县林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把林业生产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4年中全县完成成片造林8.34万亩,育苗7096亩,全县林地面积达到288万亩,草山草坡133万亩。在搞好基本农田,保证人平产粮800斤的前提下,县委、县政府召开茶、兔生产等专业会议,学习江浙经验,挖掘生产潜力,加强基地建设,努力走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农村发展道路。到1990年,这条路子又逐渐发展完善为“打好一个基础、发挥三大优势、开发四大经济区域、发展八大骨干产品、加强四大薄弱环节”的指导思想。

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

70年代末,全县的农村经济结构基本上停留在传统的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粮猪”型单一结构上,尤其是人们的思想长期被农业就是种植业,种植业就是粮食生产,畜牧业就是养猪的错误观念所禁锢,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全面发展。为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城口县委、县政府在改革旧体制的同时,紧紧抓住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引导农村产业结构向合理方向发展。经过探索,于1984年提出“大幅度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尽快改变山区贫困面貌”的方针,并制定出实施的具体途径。进行调整的主要举措是:

(一)对种植业结构的调整

“九五”期间,在继续抓住粮食生产不放的前提下,调整出一定比例的大田,种植市场需要、经济效益高、现金收入来得快的“短平快”经济作物。1991年到1993年,全县粮食增长幅度较大。1992年创历史新高,粮食总产达到9.03万吨,土地利用指数达到186.3%1993年虽因灾欠收,但总产量亦超过1950年的3倍以上。1995年坚持“两杂”良种推广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1.89万亩,总产10.1万吨,比“七五”计划末的1990年的8.3万吨增长21.7%,农民人均粮食505公斤。十五期间,全县在扩大粮食播种面积的同时,着力调整粮食作物品种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耕作,建立小杂粮基地,增加“两叶”(茶叶、烟叶)、“两芋”(魔芋、薯蓣)、“两果”(干果、水果)、“两菜”(蔬菜、野菜)的种植面积。经济作物占地面积14.8万亩,其中,油料1.7万亩,中药材3.2万亩,魔芋2.3万亩,茶叶2万亩,烟叶0.8万亩,薯蓣2万亩,优质蔬菜种植达到2.8万亩。

(二)对农林牧副渔五业的调整

在不放松农业的同时,因地制宜,发挥各自优势,加大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的发展力度,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至1995年,在农业总产值中,农、林、畜、副、渔业的产值所占的比重为50%10.8%37.8%0.4%1.2%,同1978年相比,农业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呈现出五业全面发展的良好态势。在畜牧业生产中,广泛推广养猪“四推五改”,养羊“四推、两改、两提高”综合配套技术,实施重庆市农牧渔业丰收计划和科技扶贫项目,全县推广配合饲料面达50%,青贮饲料推广面达65%。对板角山羊进行了提纯复壮,在搞好本品种繁育的基础上,引调南江黄羊200只,金堂黑羊80只,对本地品种进行杂交改良。全县新建改造标准化羊圈1085间。至2001年,全县年末生猪存栏19.3万头,出栏14.3万头,山羊存栏17万只,出栏14万只,黄牛存栏2.3万头,出栏0.48万头,家禽出栏52.1万羽;肉类总产量达到1.36万吨,禽蛋达到905吨,成鱼产量374吨,农民人均纯收入到1402元。2004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3.73亿元(其中:种植业总产值达1.64亿元,牧业总产值达1.57亿元,渔业总产值达502万元)。农民纯收入到2005年底达到1959元,是1991年的4.8倍。

(三)抓好一批重点户专业户

1982年全县多种经营“四专”(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专业市场)会议后,县委出台政策,鼓励和扶持发展一批农村专业户重点户。至1984年,全县专业户重点户共1465户。“两户”总数中,种植业274户、养殖业414户、运输业82户、商业15户、服务业32户、加工业47户、建材业71户、采矿业53户、林业431户、其它46户。“两户”总产值293万元,“两户”商业总值150万元,“两户”劳动力总数2930个。建立新的经济联合体115个。改革开放以来,县委、县政府采取在思想上鼓励,在政策上保护,在资金上扶持,在技术上指导,在流通上支持等措施,努力发展成就了一批种植、养殖、矿业加工、农产品加工和运销的专业户和重点户,让其发挥“排头兵”的作用。2005年底,全县种养殖大户253户,龙头企业资产达到1.5亿元,实现产值达9800万元。通过走“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化道路,“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格局已初具规模。

(四)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1978年,城口县社队企业局成立(后改为乡镇企业局)。同期兴办的粮油加工、制茶、酿酒、建材、林木制品、建筑、运输、餐饮、锰钡矿业加工等企业获得成效,为以后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县委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时,从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和赴外地农村经济发展快的先进地区学习考察中得出这样的共识: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尽快脱贫致富,必须走一条农工商一齐上的路子,在“工”字和“商”字上下功夫,要切实把着力点放在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上。据此,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中,把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采取有力措施推进乡镇企业大发展。1981年,乡镇企业推行和完善“定、包、奖”的经济责任制。1982年总收入542万元,比1981年增长8.6%1984年,县委县政府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农牧渔业部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的通知》,提高了群众发展商品生产和乡镇企业的积极性,当年共有5个组办、48个联办、621个户办企业(称“小三轮”)、村办24个、乡办173个企业,“五个轮子”企业总数由1983年的185个增至871个。1985年,全县乡镇企业发展到2068个,从业人员4481人,产值1759万元,占农村经济社会总产值的16%,已形成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建筑、商业服务五大行业,成为全县农村经济和整个社会经济的重要力量。1988年,国家紧缩银根,乡镇企业遇到资金困难,转为重点发展小联办和户办,开展质量管理和企业整顿。1989年,乡镇企业发展到4405个,从业人员8820人,总产值2205万元,是1979年的7倍。1994年,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快速发展乡镇企业的补充决定》,再次强调指出,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农民奔小康的主要途径、发展农村经济的主体、发展县域经济的战略重点来抓;要更加大胆、放手、放宽、组织全社会的力量尤其是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干部投身乡镇企业;要坚持“多轮”并举的方针,放手发展个体、民营企业,把发展乡镇企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当年乡镇总收入略占全县总收入的一半,成为农村经济的半壁江山,这是农村经济结构发生的令人振奋的重大变化。在1994年县委、县政府作出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决定后,城口县个体私营经济迅速发展,到1996年末,全县个体工商户达到2966户,私营企业18户,从业人员4500人,提供财税收入736万元,占当年全县财政收入的33.3%。进入新世纪,乡镇企业的发展更为迅猛,结构趋于合理,改革和管理有所加强,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创造了突出的业绩,为地方财政作出了重要贡献,促进了全县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是农村发展变化的巨大推动力。

(五)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

1998年,县委、县政府确定了全县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重点,扶优扶强、公开竞争、强化管理的原则,着力于山区优势资源的开发,加大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力度,支持种养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当年在北屏、岚天乡建立干果生产基地0.2万亩,在庙坝红山村建立山羊良种繁殖场一个,总投资112.5万元。该项目新增干果生产能力300万公斤,新增产值900万元;新增肉类生产能力37.5吨,产值300万元,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993元,为全县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奠定了基础。1999年至2001年投入土地治理和多经项目资金614.5万元(中央财政资金123万元,市县配套资金350万元,农民自筹资金129.5万元,农业开发专项贷款12万元)。改造中低产田土0.6万亩;栽植防护林0.2万亩;新增灌溉面积0.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0.2万亩;种植魔芋0.3万亩;种植苦荞0.15万亩,薯蓣0.25万亩;栽种优质良种板栗0.45万亩,使该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200余元。2002年至2004年,国家、市、县继续加大农业综合开发的力度,在第五期农业综合开发中共投入资金1362.1万元。建成了葛城镇沱溪河农业综合开发园区一个;新建高观镇优质核桃基地200亩,北屏乡反季节无公害蔬菜2720亩、中药材基地1435亩,庙坝镇双孢磨菇示范基地46000㎡,魔芋基地500亩,波乐山羊纯繁场、板角山羊畜圈3000㎡。到2005年,共培育市级龙头企业4家,县级龙头企业9家,开发了城口老腊肉、山神漆器、山野菜、野山珍、中药材等一批特色产品,初步显现了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巨大潜力。

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

城口地处深山区,山大坡陡,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加快改善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县委、政府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兴农摆到农村工作的重要日程上,不断加大工作力度。首先通过各种会议等形式,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反复启发各级干部和广大农民深刻认识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兴农的重要性,逐步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保证农业稳定增长的基础,必须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其次,从80年代后期开始,县委、政府制定了“以发展生产为中心,以农田基本建设为突破口,以科技为支柱,以改革为动力,以推广农业适用技术、开发农业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广大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为关键,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走系统开发振兴农业的路子”的方针。采取专业队常年施工和冬春季组织群众性大突击相结合的方法,全面开展以兴修水利、改造中低产田土和植树造林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运动。第三,为保证这一方针的贯彻落实,切实加强领导,年年专题研究制定相应政策措施。如1990年县委七届二中全会确定:认真落实粮食播种面积,并提出“一突破、两开发、三扩大、四稳定”的具体措施;狠抓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做到区有样板,乡有工程,村有战场,户有任务;狠抓耕制改革,搞好旱地带状种植,大力开发“两冬”资源,并提出“一根绳子两根棒,拉绳定距搞带状,满天星,夹窝豆,力争全部消灭光”的耕制改革口号;大力推广以抗灾技术为龙头的大面积规范化栽培,采取“以早治灾,以种治灾,以水治灾”等措施;建立健全以县为中心,区为纽带,乡为骨干,村为基础的农技推广体系,实行以“五定一奖”(定地点、项目、数量、人员、产量,视完成任务好坏实行奖惩)为中心的技术承包;各行各业立足支农服务,打好科技兴农总体战;切实加强对农业生产的领导。

1991年,县委、县政府作出大力加强基本农田及水利建设的决定,提出因地制宜、集中成片、综合治理、先易后难、注重实效、常抓不懈的原则,开展以建设基本农田为中心,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和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农田及水利建设。按照片区规划,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坡面治理与沟道治理相结合的办法,以修建石坎水平梯地为重点,统一规划、集中力量、集中资金、成片开发。到2000年,全县已建成稳产高产农田10万亩,全县农业人均达到半亩以上的基本农田;修建和整修引水堰175条,山平塘125口,新增蓄、引能力310万立方米,改善灌面2.3万亩;修复水毁河堤16000,恢复农田1900亩,保护田土2.17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80平方公里;建成人畜饮水工程286处,解决近8万人、6万头牲畜的饮水难问题。

2005年,全县实际农业人口20.93万人,占全县总人口23.07万人的91%,全县人均耕地1.04亩,其中农业人口人均耕地1.15亩。农作物主产玉米、水稻、洋芋、小麦,占全县粮食总产量的80%以上。发展了多种经济作物,低山为玉、薯、稻、油菜区,中山为玉、药、菜、果区,高山为玉、薯、药材产区。茶叶、中药材、矿产品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为全县的特色农业。

六、加强土地延包及承包管理

199856,城口县委、县政府为了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根据中办发(1997)16号和渝委发(97)41号文件精神,针对城口县第二轮农村土地承包工作制定了“关于稳定和完善我县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意见”。第二轮土地承包从19984月开始到625结束,共计承包耕地(包括田)34.6万亩,覆盖全县41个乡()371个村,2704个农业生合作社,52976户,192826人。其中有62个村,114个社,682户,2355人进行了小调整,调整面积2630亩。土地转包面积共计570亩,72户,265人。完善签订了农业承包合同52976份,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52976份。调解各种土地纠纷490多起。分村建立档案资料371份。使农民消除了农村土地改革“变”的顾虑,农民吃上了“定心丸”。

为把“土地承包关系30年不变”的政策落到实处,从98年二轮土地承包到2004年,全县对符合政策、法律规定的,承包土地实际发生变动的作适当变更处理,对土地承包合同、承包经营权证书、承包地块、承包面积的“四到户”进一步落实到位。截止20059月,全县共与50038户签订了土地承包合同,共有承包人183149人,与1998年二轮农村土地延长时相比承包户减少3008户,承包共有人减少7376人。发放经营权证48604本,其中补、换、发32872本,旧经营权证核实保留15732本。承包耕地面积254467亩,比1998年延包时减少116895亩。制定“三管理”落实制度,加强土地承包及流转合同、承包经营权证和承包流转档案资料“三管理”。全县共建立县、乡土地承包档案1290册,有专柜122个,其中县建立土地承包分户登记簿50038份,立卷544册,整理文件卷宗2册,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发放花名册3册,旧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作废花名册3册,统计表4册,新制文柜5个。乡()共建立土地承包分户合同50038份,立卷734册,有17个乡()新添制了文柜117个,县、乡均有专人负责保管。村级建立分户承包合同档案,由村文书负责保存。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机制和管理制度得以建立健全。

七、减轻农民负担与农村税费改革

全县农村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收入逐年增加的大好形势下,一些领导机关和部门对农民的富裕程度估计过高,办事贪多图快,要求过高过急,盲目追求发展速度,区、乡镇和机构和人员也不断增加,同时资金普遍缺乏,于是政出多门,四方八面向农民“伸手”,巧立名目,乱收费、乱集资、乱加价和乱摊派,甚至乱罚款,使农民的负担迅速增加,大大超过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农民的承受能力。全县自1985年以来,农民纯收入年增长10%左右,而各项负担年增长率却在20%左右。广大农民对此过重的负担,反映十分强烈,已经给农村工作造成了严重的损害。1992年,县委、县政府按照中央和省委、地委的指示精神,对全县贯彻执行国务院《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条例》、《四川省农民负担管理条例》及农民负担监督工作,全面展开执法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向地委进行了反映。1993年,县委、政府提出进一步贯彻执行农民负担管理条例的意见:农民向村社上交的集体提留和统筹费,以乡镇为单位,严格控制在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58%以内。加强对集体提留和统筹款等集体资金使用与管理的监督指导,县、区、乡设立“农民不合理负担举报站”,形成循环监督。1993年,通过依法开展负担预提审核,监督检查规范化管理的落实,全县农民负担预算核定金额为338.99万元,占上年农民纯收入的4.58%,比上年实际负担下降0.61%,取消了不合理负担项目13项,金额16.67万元。1995年城口县减轻农民负担办公室审查批准了40个乡镇当年农民负担预提方案,取消不合理项目4个,涉农资金达123万元。增加应提未提项目732.14万元,当年农民负担19.44元,占上年人均纯收入的4.07%

农村税费改革是继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后农村的又一次重大改革,是规范农村分配制度,把农民负担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治本之策。城口县农村税费改革2001年开始试点,2002年全面展开,由于政策宣传到位,基础工作扎实,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得到整体顺利推进。改革前全县农民负担合计1491万元,人均负担79.37元,负担最高的河鱼乡人均达到110.64元。改革后,全县按照352354亩的耕地面积,340公斤的计税常产,1.00/公斤的计税价格计算,全县农民负担农业及附加总额为1007.5万元,按7%的税率计算,农业税为839.6万元,以农业税20%的税率计,应负担农业税附加167.9万元,人均负担53元,比上年净减26元,人均减幅达32%。从2005年起,全市全部免征农业税及其附加,使全县农民结束了几千年种地缴纳皇粮国税的历史,农民种地真正实现了“零负担”的梦想。

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510月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后,20062月,重庆市委、市政府召开农村工作会议,专题研究部署了推进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重庆市委、市政府于2006317下发《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村推进百村”示范工程实施意见》(渝委办发〔200611号),明确了“三建四改五提高”的建设任务和工作重点。20064月,城口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全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推进村工作动员大会,标志着全县新农村建设正式拉开序幕。自全县新农村建设启动以来,县委、县政府积极探索开展示范,深入调研强化部署,广泛发动精心组织,编制规划制定政策,明确重点建立机制,统筹项目增加投入,紧紧抓住“三建四改五提高”的建设任务,以示范村、推进村建设为突破口,全县新农村建设发展迅猛。

通过一年来全县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情况和赴外地考察学习的经验,县委、县政府认真分析了全县新农村建设的形势,认为目前全县农业仍处于混合经济阶段,且自给自足占有较大成分,农业商品经济比重较低,全县农业发展与商品生产的要求不相适应,农业投入不足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资金需求不相适应,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将长期存在。按照这一情况,县委、县政府于2007427召开了全县农业农村工作会,确立了新时期、新阶段全县“三农”工作的基本方针。即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坚持以新农村建设为统揽,始终突出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必须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动摇,始终突出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必须坚持以加大对农村投入为动力,始终突出项目农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必须坚持“三百促三化、三化促三农”的工作思路,始终突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始终突出创新农业农村工作方法;必须坚持党管农村工作的原则,始终突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切实把握好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更好地谋化农业农村发展,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步伐。未来一个时期必须在以下方面取得突破:一是以培育壮大绿色特色产业为重点,在发展现代农业上有新突破;二是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上有新突破;三是以加强“六基”建设为重点,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上有新突破;四是以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为重点,在发展劳务经济上有新突破;五是以实施易地移民迁建为重点,在扶贫开发上有新突破;六是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重点,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上有新突破;七是以调动农民创业激情为重点,在激活农村发展活力上有新突破。会后,各级各部门结合本地区、本系统、本部门的实际,制定了具体的工作措施及办法,层层分解,明确职责,抓好落实;县委、县政府加强了督促检查,严格考核奖惩。全县掀起了新一轮发展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潮。

(何早述)

重庆党史微信公众号

重庆党史网版权所有.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人和街99号  邮编:400015
渝ICP备11000637号-3 技术支持:华龙网
渝公网安备:50019002502086

您是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