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垫江新时期农村变革

2017-05-16 10:31:27来源:重庆党史网

 

垫江县档案局

 

垫江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素有“川东粮仓”之称,农业在全县国民经济中长期占主导地位。“文化大革命”10年,垫江农业的发展一直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1978年,全县粮食总产量为252075吨,农业总产值9723万元。在农业总产值构成指数中,农业占77.0%,林、牧、副、渔占23%。大春粮食生产以水稻、玉米、红苕为主,小春以小麦为主,多种经营以生猪、蚕桑、茶叶、林业、橘柚、榨菜为骨干。

197812月,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立了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委坚持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三靠改革发展农业生产。抓党的各项农村经济政策的实施,调动农民积极性;抓各种农村实用科学技术的推广使用,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抓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实现了在农业生产责任制上有大的突破,全面实行了以户营为主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实现了在推广实用科学技术和增产措施上有大的突破,杂交水稻、玉米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种植水平不断提高,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初步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积极开展农村综合改革,不断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实现了以粮食为主体,以多种经营、乡镇企业为两翼的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农副工”结构战略向以乡镇企业为主体,多种经营和城镇工业为两翼的“工副农”格局的转变。靠农业稳定基础,靠乡镇企业和城镇国有集体工业振兴经济,靠开发农业致富农民,商品经济得到高速发展,农业生产内部结构趋于合理,谱写了垫江县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农村变革的新篇章。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改革、发展和稳定全局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工作重点和难点也在农村。重庆直辖后,垫江县委制定了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的农村发展战略。2005年,县委十一届六次全会通过了《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决定》,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全局,加强城乡统筹,认真贯彻落实农村农民增收减负政策,积极实施重庆市“三百”工程(10个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百个经济强镇工程和百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程),加快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全县农业农村经济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一、建立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土地制度改革

19792月至年底,全县农村开始实行改革。人民公社经营管理由单纯行政命令逐步转到用经济手段实施管理,农村生产队开始推行分组作业,实行定产、定工、定投资、超产奖、短产赔的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简称“三定一奖”。县委为了适应农村改革的需要,按照中央“六十条”有关搞好劳动组织、建立生产责任制的规定和省委推广的广汉县金宜公社 “分组作业、三定一奖”经验,发出《关于1979年农村各级干部进行考核的试行意见》,决定在全县区、社、大队、生产队领导班子和干部中实行定粮食产量、定多种经营收入,定社队企业创收,完成任务受奖,完不成受惩的“三定一奖”责任制。

1980年初,县委发出《关于进一步落实农村经济政策,加强经营管理,使生产队和社员逐步富裕起来的意见》,要求各区、社党政领导要尊重生产队在生产、经营管理、分配方面的自主权;搞好农村规划,挖掘潜力,发挥各种人才的专业作用,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进一步完善生产队“分组作业,包产到组,以产计酬,超产有奖、短产得赔”的生产责任制,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县内有的生产队开始试行专业承包、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包产量到劳等联产计酬形式。

19816月,为进一步落实、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县委制定了《垫江县农业生产联产计酬到劳动力责任制试行办法》,提出粮食作物实行定承包地、定产量、定投资、定工分、定奖赔办法的“五定”责任制,由生产队按人平或人、劳比例将田、土划分到户,以产量指标代替过去的工分作为分配的指标。社员在承包的土地上搞好粮食和经济作物的间种、套种和轮种,坚持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实行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在全县4073个生产队中,实行联产计酬到劳责任制的有3297个队,占80.9%;实行包产到户责任制的有586个队,占13.9%;实行包干到户责任制的有58个队,占1.4%,实行“水统旱包”责任制的有137个队,占3.4%;实行分组作业,联产到组责任制的有12个队,占0.3%;仍实行生产队记工制的只有1个生产队。全县联产到劳、包产到户这两种责任制形式的生产队加在一起,占总数的94.8%

1983年,全县不断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各生产队普遍实行了大包干责任制。除土地、集体森林、水利设施等所有权仍属集体外,将耕地依照土质优劣分等划片,由农民联产承包,其他集体生产资料先后作价归农民个人所有。农民对土地只有经营权,不准私人买卖土地,生产为分户经营,接受国家计划指导,按合同规定完成国家任务,上交集体提留,其余收入全部归农民个人所有。

1984年,县委贯彻落实中央〔19841号文件精神,在原有责任制的基础上,将承包期一定不变到2000年,在15年内实行“大稳定,小调整”,以稳定来完善、巩固生产责任制,以利农民在承包地上下足功夫,精耕细作,培肥地力,投入得到更大的产出。并将荒山、荒坡、荒滩四旁空隙地划给农民做自留山,为承包户填发了《土地使用证》。这种由农民创造的以农户为承包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度施行后不再进行评工记分,不再进行统一分配,准确地体现了按劳分配原则,集体的优越性和劳动者个人的积极性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在农业生产上,农民把农业生产责任制落实后焕发出来的极大的生产热情与一系列科学种田措施有效结合起来,积极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努力改革耕作制度,促进了生产的大发展。1984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327565吨,比1977年增加198940吨;农业总产值达17783万元,比1977年增加7334元;多种经营生产也得到迅速发展。

因人口变迁及部分农业人口外出务工经商等原因,一些地方户与户之间土地不均的问题较为突出。为不影响粮食生产,充分发挥土地效能,19871012 县委、县政府发出《关于对农村承包地进行小调整的意见》,要求对1984年所划分的承包地按照大稳定、小调整先调出,后调进不打乱重来的原则进行调整,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90113,县委、县政府在《关于完善农业土地承包制度巩固密植桑园壮大集体经济的意见》中,再次提出对承包地以“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进行调整,并制定了“在校大中专生和现役军人中的义务兵不调”、“计划外生育的人口不划承包地”、“长期在外经商务工,在家劳动无力承包,收归集体”等一些具体政策。

1994年,县委规定允许土地使用权依法有偿转让,少数经济发达地区,可对土地作必要的调整,进行适度的规模经营。199410月至12月,全县结合开展“农村一抓三促一教育”工作,进行了“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农村改革”。1119,垫江县农村“五荒”拍卖大会在县城汽车26队会场举行。会上共推出五洞镇小寨村50亩荒坡30年经营权、黄沙乡三角井果园10030年经营权、新民镇大通村二社荒山5050年经营权、高安镇黄桥村飞龙寨荒坡39.420年经营权、普顺镇洪湖村龙门桥荒沟70015年经营权、桂溪镇春花镇何家湾水库15年经营权、包家乡德胜村万猪场1530年经营权等8个拍卖项目,时任四川省委常委、副省长张中伟,涪陵地委书记王鸿举和垫江县四大班子领导,县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以及部分群众1200余人参加大会。当年,全县以拍卖、转租、入股等方式,共流转土地经营权712宗,28772亩,金额745.5万元。其中,租1.6万亩,309.5万元;拍卖1.2万亩,430.9万元;股份经营505亩,土地股金5.1万元。

1996年,垫江县开展了农村土地第二轮承包工作。第二轮承包是在第一轮承包15年的基础上再延长30年不变,实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第二轮承包不打散原承包土地,实行“大稳定,小调整”,调整完毕后,由农户与村民小组签订土地承包30年合同,对开发性生产项目和荒山、荒坡、荒沟、荒滩(四荒)的承包期可延长到50年,由各乡镇街核发县政府统一印制的《农村土地经营权证》。

第二轮土地承包后,县委重新明确,要想新取得土地经营使用权,必须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土地流转来实现。任何单位、个人不得随意侵占、剥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干预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为了搞活土地经营使用权,县委规定,在土地承包期内,农户承包的土地在坚持集体所有权和承包合同规定的义务(土地农业用途)不变的前提下,允许将土地使用权以转包、转让、互换、租赁、入股联营等形式进入市场流动,实行土地流转机制,推动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农业产业化。将“四荒”地、塘堰、小型水利设施的使用权向自然人招标租赁,以发展开发性农业。20028月,垫江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出台了《垫江县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向非农建设用地流转(施行)办法》,规范全县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向非农建设用地流转,保障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村集体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2003年至2004年,县委、县政府为全面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了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更加有利于农用地资源保护和粮食生产安全,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打下了基础。至2006年,形成了一套农村土地流转的新模式:一是专业社租赁流转型,由专业合作社或领办人与农户签订租赁合同,按每亩田一定稻谷产量作价,一次性以现金支付给农民,农民还可优先在专业合作社打工,既有租金收入,又有打工收入;二是土地入股流转型,农民自愿将承包地作为入社股份,农民成了专业合作社成员,合作社按土地常年产出价值,计算分红,年终再根据经营效益,再次分配利润,农民在家是股东,在外可务工,农民既有打工收入,又分红又得利,实现了增收多元化;三是吸纳农民入社流转型,农民交纳一定的身份股,就可享受到专业合作社的各项专业化服务,统一标准化生产,统一品牌,统一市场营销,按成员出售的商品交易量分利;四是专业合作社使用撂荒地流转型,由于大量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土地闲置或无人管理,特别是一些低产地,专业合作社以支付适当的费用,将这部分土地集中使用起来,通过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提高了土地产出价值。

二、开展农村综合改革,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

坚持改革与发展相结合,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开展农村综合改革的主要任务。县委从县情出发,根据社会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和发展的客观要求,提出一系列改革的措施,把经济发展的难点作为深化改革的重点,使改革为经济发展开辟道路,经济发展为深化改革奠定基础。全县农村综合改革围绕健全、完善、巩固农业生产责任制,发展农村商品经济而不断深化。

(一)改革“政社合一”,建立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19835月至11月底 ,在建立、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基础的同时,为有利于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及农村经济发展,全县农村开展了改革“政社合一”管理体制的工作。520,县里派出考察组,前往大竹县考察学习了农村体制改革的经验。525710,派工作组在太平公社进行了试点。7月,县委抽调140名干部组成43个工作组,分别到各公社开展农村体制改革工作。到11月底止,全县43个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全部改为乡人民政府,542个大队全部改为村民委员会;公社大队党组织亦相应更改名称;4086个生产队全部改为村民小组。

以户营为主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农村建立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打下了基础。生产队作为地区性合作经济的主体,既包含有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活动,又具有统一组织生产、分配、交换和管理的职能作用,形成家庭经营与合作经济并存的双层经营体制,更加充分地发挥两方面的积极性。

19889月至11月,全县对农村双层经营体制进行了完善。县委要求处理好统与分的关系,把分户经营与统一经营、个人积极性与集体的优越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村、队将大包干的责任制发展到林、牧、副、渔、工、商各业,把村、队办的加工房、瓦厂、石场、商店、医务室等发包给有专业技术、懂管理、善经营的社员或联户社员经营,实行经济责任制,包干上交,用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县委、县政府派出150多名机关干部,深入农村,同广大基层干部一道,在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和村民小组基础上建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建立了乡、村两级合同管理机构。农业生产合作社实行社长负责制,聘请专业会计和出纳,统的功能由农业生产合作社承担。县委要求增强集体经济统的功能,积极为农户提供生产、经营、技术等方面的统一服务,把农户生产经营中难以办到和办不好的事情统起来。

1991125,县委作出《关于强化区乡党政管理职能的决定》,对区乡干部管理体制进一步进行了改革。改革的基本思路,是纵向放权、横向配合、理顺关系、分级管理,建立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组织管理、人事管理、工资福利管理、工作管理等。

19927月,全县进行了撤区并乡,对新民、周嘉、高安、五洞、鹤游、坪山等6个区予以撤销,并将原44个乡镇合并组建成12个镇、13个乡。

(二)农村商品流通体制综合改革

农村商品流通体制改革,首先是对供销合作社的改革。供销合作社是20世纪50年代建立起来的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村商品流通的主渠道,承担着农业生产资料的组织供应和系列化服务工作,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改革开放到90年代,供销社为适应农村改革、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改革发展之路,先后经历了资产经营承包、风险抵押承包、任期目标责任制、租赁经营等多种形式。从2001年开始,供销社推行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改造,对供销社改“官办”为“民办”,对供销社的领导体制、资金结构、服务体系、用工制度等进行改革。一是在资金结构上,大量吸纳社员股金;二是与农民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从流通领域的销售联合到生产加工领域的联合,从户到村、乡()联合,组织专业生产协会,实行保护政策让惠于民等,与农民结成了经济利益共同体;三是开辟业务新途径,扩大服务领域和农副产品加工等,进一步密切了与农民的联系,端正了服务方向。供销社积极参与农副产品流通,利用自己的优势和服务网络开展分购联销,对农用工业品化肥、农药等实行联购分销,提高了经济社会效益。通过改革,供销社开展农村商品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巩固供销社联系城乡流通主渠道地位,以遍布村社的经营网络为基础,围绕农村社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切实开展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扎实推进“新网”工程和千社千店安全放心消费民心工程建设,组建了以“丰谷”、“联佳”为依托的4个连锁配送中心,改造建设了农资放心店和日用品放心店600个。同时,还开展农村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农村现代信息服务,在各基层社和“两社”建立“12581”农信通服务站(点)70个。在互联网上,投资建设了垫江供销合作网站,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布为农服务信息,达到了助农增收的目的。

其次,是完善集贸市场,全方位搞活流通。1991121,县委八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决定建立澄溪镇综合改革试验区。县委以“两通”(流通、交通)、“两建”(建设农贸市场、建设小集镇)为突破口,积极发展个体工商业户和流通专业户,改革农产品统派购制度,实行多渠道经营;放活农村金融政策,开展多种集资、融资活动,建立基金式财政,兴办农村合作基金会,把有限的财力集中用于发展生产,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通过大力发展县际贸易,全方位地搞活流通,逐步形成“以贸促工,以贸工补农”的“贸、工、农”经济格局。全县集贸市场有2个为一级一类市场,5个为一级二类市场;4个为二级二类市场1992年,全县新修农贸市场11个,并在县城内兴建了1个多功能的大型农贸市场。1997 3月,全县集贸市场实行规范化管理,全部 51个集贸市场,初步形成了农贸归市、座商归店、摊点归区、广告归栏的合理格局。全县有省级“文明市场”1个、市级“文明市场”3个、县级“文明市场”8个。县委鼓励和引导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凡是放开的商品,集体或个体均可收购、批发、加工、贩运。

是改革农产品统购制度。长期以来,垫江农村基本属于 “自给型”、“供给型”经济,农产品大部分由农民自己消费,所余全部由国家统购包销。改革开放以后,逐步对三类、二类农副产品实行议购议销,价格随行就市,依质论价。一些重要的工业原料,除蚕茧(国家定价) 外,由生产厂家向农民合同定购,组织生产,按合同价执行。对关系国计民生重要的粮、油、肉等仍实行统购派购制度,按国家规定价格执行。1986年进行的农村第二步改革,对粮油由征购改为合同定购(含农业税征实),定购价按国家规定执行,以后改为国家定购,收购内容不变,农民必须保证完成任务。为了保证粮食定购任务的完成,1987年起,县里对农户实行平价奖售紧俏的化肥、柴油、配合饲料的“三挂钩”政策,并于年初按合同定购的粮食价款提前预付20%的定金,以扶持农户生产。1992年,国务院决定对粮食实行购销同价。1993年,垫江县结束了长达40年的粮食统购统销,放开搞活了粮食市场。

(三)大力推广农业适用科技

县委、县政府重视科技兴农,靠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从1983年开始,县里陆续办起了农业技术、林业科学技术、养鸡科学技术、乡镇企业科学技术推广中心,在全县的农业生产、多种经营、乡镇企业及养殖业发展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199012月,全县43个乡(镇)成立“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农技服务站由县农技、植保、土肥、种子、经济作物、果树、蚕桑站和农科所组成,与区农技站、乡()农技站、村农技推广小组、科技示范户等组成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体系,在推广“两杂”及蓄留再生稻,建设瘦肉型商品猪基地等方面做出了出色的贡献,把科学技术转化成强大的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大发展。为适应农村商品生产发展的需要,搞好基层农技服务,19913月,县政府发出《关于加强农技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科技兴农的通知》,要求各级各部门必须把建立健全农技服务体系作为科技兴农的一项基础工作,把这项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为振兴全县农业做出贡献。19943月,为提高全县果品生产,县果品办在全县25个乡镇均建立了果品技术服务站,负责对各乡镇的果品生产进行规划、管理和技术指导、培训。

1995年,全县水稻、玉米两杂交种子生产面积、总产、单产、销量、效益都创历史最高记录,农业技术配套物资经营收入突破2000万元,旱育稀植技术推广面积达17万亩,垫江县植保站成为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单位。

20023月,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科技兴农的实施意见》,在提出加快良种引进、示范和推广,大力引进和推广农产品加工、存储、保鲜技术,引进和推广高效生态农业技术,大力推广无污染、无公害以及绿色食品生产加工技术等任务的同时,要求改革农业科教体制、完善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科技队伍素质,建立强有力的农业科教支撑体系。

2003年,全县实施科技金桥工程,在科技成果与经济建设之间牵线搭桥,尽快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是重庆市实施“科教兴渝”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科普工作的延伸。20042月,垫江县农技110免费咨询热线开通,为广大农民提供实用技术、农业科技信息、农资和农产品市场信息和农村政策信息和常用法律咨询。

2005年开始,从县科委、农业局、畜牧局、蚕桑局等单位选派了首批科技特派员下农村,分别承担的优质蘑菇生产基地建设、玉米品种比较试验、规范化生猪养殖小区建设、桑蚕品种基地建设、大蚕省力化蚕台推广和百香果生产基地建设等7个项目。对口驻点开展科技帮扶活动,面对面地进行技术培训、技术指导,把科技人才资源直接导向农村,服务“三农”。经过多年的建设和调整,到2006年,垫江县逐渐形成了包括农技、水利水保、农机、林业、畜牧业、水产业等在内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2006年,全县虽遭受了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粮食作物损失较大,由于积极推广稻田保护性耕作技术10万亩,以普顺、杠家为重点推广水稻—稻草覆盖秋洋芋栽培技术1万亩,亩产洋芋1吨,效益达1200万元,确保了大灾之年减产不减收。

(四)发展农业合作组织,搞好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

19915月,垫江县开始建立商品生产改革体系,以主管部门为龙头,以专业公司为核心,以生产基地为依托,以农户为基础,建立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商品生产改革体系,努力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农、林、水、畜牧、果品等部门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加快公司、分公司的成立,办成自主经营的经济实体,走开发型,服务型的路子,打破行政区区域和行业界限,努力解决广大农民买卖难的问题。

县委重视农业产业化发展,改革农产品生产、经营和管理体制。一些国合商业及个体工商户利用自己的资金、技术、人才、设备、信息等资源,发展与农民的联合,强化服务,建立起以农业为基础,社会化服务为纽带、产供销紧密结合、农工商协调发展的商品生产、运行的市场体系。这种农工商为一体的生产经营体制,牵动了城市和乡村、生产和流通、工业和农业、资源和科技的改革,为打破城乡壁垒、部门分割、产销脱节的传统体制开拓了道路。

2005年,县委大力推进两社两化,积极鼓励和支持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发展,大力培育多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加快发展以种养业、运输业、加工业、流通业为主体的专业生产合作社、综合服务社、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组织,努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对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至2006年,垫江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已发展各种专业合作社124个,综合服务社123个。吸纳农民入社8.8万户,农民入社率达38%,成员入股股金8416万元(含投资股)。组建农民专业协会22个,集中流转土地3.5万亩,创办标准化生产基地2万亩,培育县级龙头企业4个和“湖岛”牌等10余个特色农产品品牌。“两社”累计实现销售6.5亿元,助农增收6000多万元。

三、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村小城镇建设

(一)乡镇企业在农村改革中发展壮大

积极发展乡镇企业,是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振兴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在深化农村改革中,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农村产业革命的先导和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1978年,县成立社队企业局,全县共有社队企业1249个,从业人员9200人,拥有资产697万元,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968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4.9%)。农村实行以户营为主的双层经营体制后,极大地调动了农民个人和村、队集体的积极性,一些有条件的乡()、村,发挥剩余劳动力、剩余资金的优势,本着“自愿、平等、互利、协商”原则,与城市国营、集体企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外贸部门以合资联办、技术合作联办、补偿贸易联办、扩散企业产品加工等形式,投入大量资金开办乡镇企业,乡镇企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19801月,县革委讨论通过了《全县社队企业的发展规划》,决定从当年开始对社队企业实行班组核算、定任务标准、定劳动报酬、定劳保福利、按质量定奖惩;收入套补贴、出勤套工分、工种套口粮补助;每月一次奖赔兑现的“五定、三套、一兑现”生产责任制。全县社队企业在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方针中,执行“整顿提高,稳步发展”的方针,积极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建筑建材工业、采矿业(重点是煤炭)以及社队服务修理行业。同时搞好企业整顿,一是整顿好企业领导班子,严格考核,择优录用,坚持把懂政策、懂业务,有原则,勇于负责,作风正派,年富力强,有经济头脑的同志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二是加强财务管理,通过财务整顿,制止“三乱”(乱支乱拉乱用)现象;三是抓好劳动管理,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四是普遍推行“定、包、奖”责任制。公社社队企业办公室,向公社管委会承包全公社的产值、收入、利润、上交、款项四个指标,对各企业实行人员、产量(产值)、收入、消耗、利润等“五定一奖惩”的责任制;五是调整好公社、大队、企业与生产队、社员的关系,让利益于生产队。有步骤地、积极地改社办、大队办为生产队联办。企业上交的利润以30%~40%返还生产队,以生产队提供的原料为主办的企业,应返还50%以上。坚持当年返还兑现,使社员收到实惠。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动农工商联合企业、组织同行业的联合,并提倡集体入股办企业,允许社员个人投资。

1984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农牧渔业部《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同意将社队企业改为乡镇企业后,全县乡镇企业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新时期。19844月,垫江县社队企业局更名为县乡镇企业管理局。1984101520日,县委召开经济工作会议,确定将新民、周嘉、高安、五洞等区作为乡镇企业发展重点区。截止1984年底,全县乡镇企业有能源工业企业43个,轻化工业企业16个,机械修理企业95个,种养业企业52个,农产品加工企业363个,建工建材企业130个,综合服务企业140个,交通运输企业34个。到1990年,全县乡镇企业发展到8767个,从业人员31522人,全年总产值达28133万元,实现利润537万元。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500万元的就有17个。1990 4月,在四川省政府召开的全省乡镇企业表彰大会上,垫江县乡镇企业管理局获全省乡镇企业系统“先进单位”称号。19916月,涪陵地区乡镇企业工作会议在垫江召开,与会人员参观了垫江7个乡镇企业。

1993810 ,县委发出《关于加快乡镇企业发展的决定》,全县乡镇企业发展掀起新的高潮。19952月,垫江县为发展乡镇企业实行“五奖四惩三倾斜”政策。“五奖”:奖发展迅猛、产值增幅翻番最快的乡镇主要领导和村支书;奖税利超过100万元和扭亏增盈显著的企业厂长;奖政策落实好、扶持乡镇企业最佳的部门;奖贡献大的技术革新和新产品开发能手;奖纳税1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大户。“四惩”:对乡镇企业目标考核处于后五名的乡镇主要领导亮黄牌,连续两年者就地免职;对扶持乡镇企业发展最差的部门亮黄牌,造成人为阻碍者给予主要领导人纪律处分;对经营不善、亏损严重、扭亏无起色的厂长、经理实行经济的、纪律的惩处;对有市场发展潜力、发展条件具备但增幅太慢、新产品开发不力的企业主要领导实行经济惩处。“三倾斜”:干部晋升提拔向发展乡镇企业贡献大的倾斜;招聘干部、农转非、评优等指标向乡镇企业系统倾斜;机关干部下派、大中专毕业生安排向乡镇企业系统倾斜。19958月,县政府提出发展乡镇企业四条措施。一是在结构调整和布局上,坚持做到新建企业紧靠渝巫路一线,重点集镇建一片,把乡镇企业和小康镇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集镇基础设施的功能,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二是始终扭住10个亿元乡镇和直属重点企业不放,着重发展乡村两级企业;四是依托现有重点企业滚动发展,扩大规模。1995年,全县乡镇企业及非公有制企业个数达到12432个,从业人员为57681人,完成企业总产值168190万元。

1996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全县乡镇企业进行了全面清理,进一步明确了乡镇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和个体工商业的标准,将乡镇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由1995年的12432个调整为618个。

19975月,县政府贯彻落实《乡镇企业法》,制定加快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措施,提出完善承包制,实行股份合作制,以建立富有活力的企业经营机制为方向,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实践、创造与选择,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或组建集团、兼并、出售、承包、租赁、破产等多种形式,对乡镇企业进行改制、改组、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从整体搞活集体资产,促进全区乡镇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要求新办乡镇企业实行股份合作新机制,老乡镇企业以明晰产权为前提进行深化改革。企业改组为股份制的,可将其净资产的40%量化给企业职工实行买股配股。1997年,全县乡镇集体企业改制面达到30% 1998年全面完成。

2001年,全县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企业达到1096个,其中纳税达到5万元的“小巨人”企业有109个;从业人员29750人,拥有资产45318万元,完成企业总产值152010万元,完成营业收入139379万元,实现利润3142万元,实现税金3737万元。

2005年,贯彻落实国务院、市政府《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经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县委、政府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大力推进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扩大开放的重点,全县乡镇企业继续保持了强劲的增长态势。到2006年,垫江县乡镇企业有产业活动单位1526个,从业人员58965人,实现乡镇企业总产值574794万,实现增加值144462万元,实现营业收入541030万元,实现利润11957万元,上交税金9338万元,固定资产投入28404万元。

(二)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垫江县小城镇建设起步于1984年。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乡镇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和个体工商业的快速发展,农业人口开始大量向城镇转移,小城镇建设亦随之以较快的势头发展。

为促进农村生产要素组合和扩大对外开放,启动农村市场,开辟农民增收致富门路,繁荣农村经济,县委、县政府于199446发出《关于加快城镇建设步伐的意见》,提出了全县各乡镇力争在1995年前完成“四个一” (建成一条农民街,一个农贸市场,一个工贸小区,一个居民新村)的建设目标。要求实行统一规划,一次审批,统一征用土地。

1996年,全县农村共建房5670户,建筑面积达797030平方米,总投资1.18亿元;新村建房110户,建筑面积13250平方米,总投资238.7万元。村镇建设的发展,加强了农村工业化、城乡一体化和农民奔小康目标的进程。

1998年,垫江县澄溪镇被列入重庆市创建小城镇建设示范镇。从1984年到1997年,澄溪镇由仅有100来户人家和一条200来米长的石板小街的小镇,建设成拥有“五横五纵”城镇道路框架的新兴集镇。集镇街道总长11.2公里,道路面积12.5万平方米,水、电、气(天然气)、通讯、有线电视网络等配套设施相继建成投入使用,成为了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1998108,县委、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全县小城镇建设步伐的通知》。县委、县政府决定从1998101起,调整全县小城镇建设的有关优惠政策。⑴各乡镇每年土地出让金除上缴5%给县国土部门做工作经费外,其余全部留归乡镇,纳入乡镇财政预算管理,专款用于小城镇建设;⑵农村居民新村建设执行农房建设的全部优惠政策;⑶小城镇建设配套费以1997年为基数,定额上缴,一定三年不变,新增部分全部留归乡镇用于小城镇建设;⑷改革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凡在小城镇有固定住所的县内外农村户口,均可凭房屋产权证及其他有效证件,在小城镇落户为非农业户口,只缴办理各项手续的工本费,免缴城镇增容费;其落户小城镇后,在子女入学、劳动就业方面,与非农户口一视同仁。这些优惠政策的出台,调动了各乡镇建设小城镇的积极性,吸引了大批农民进镇建房和外商前来投资。1999年,小城镇建设势头强劲。澄溪、新民、高安、坪山、杠家、周嘉、高峰等乡镇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坪山镇被列为重庆市小城镇建设试点城镇。农民新村全年已启动建设的10个,建房面积27900平方米。新民镇的明月新村被评为重庆市级试点农民新村。

2002313,国土资源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张婉丽一行4人来垫江县考察小城镇建设。张婉丽对垫江县在小城镇建设中先搞基础设施建设,使生地变熟地,从而使土地大幅度增值的做法给予了肯定。

20036月,中共垫江县委、垫江县人民政府出台了《鼓励农民进城镇,加快全县城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助推“两万农民进城镇”工程(每年实现1万农民转移到县城居住就业,1万农民转移到乡镇场镇居住就业)。

2003725,中共垫江县委第十一届二次全委会召开,通过了《中共垫江县委关于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决定》。为贯彻落实中共重庆市委第二届三次全委会精神,全面加快实施垫江县城镇化战略,提出了在县域内建设由中等城市、小城市、中心镇和一般建制镇构成的宝塔型网络式城镇体系的奋斗目标;明确了加速城镇化进程必须坚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前提,以产业为支撑,以先进文化为内涵,不断提高城镇化建设的水平和质量的工作思路。2003年,全县小城镇建设启动了澄溪、坪山两镇“市级经济强镇”和新民、太平等6个镇“县级经济强镇”建设。澄溪、高安、新民、坪山四镇继续保持国家、市级试点镇。部分乡镇完成了的规划修编,加大了场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小城镇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2003年至2004年,全县各小城镇新增人口1.2万人,集镇建成区新增面积1.85平方公里。村镇建房总户数1.25万户,其中县城以下建制镇建房户0.6万户,乡级集镇建房户0.2万户,集镇建房户0.1万户,村庄建房户0.35万户。澄溪镇成为建设部小城镇建设试点单位、重庆市市级中心镇。村镇人均居住面积36.60平方米。公共建筑竣工总面积19.01万平方米,生产性建筑竣工总面积8.2万平方米。全县村镇建设投资总额6.05亿元。2005年至2006年,乡镇新增城镇人口1.63万人,扩大建成区面积1.7平方公里,竣工房屋面积47.5万平方米,全县城镇化率分别达到36.2%38.3%。高安镇、新民镇被纳入第三批启动的重庆市级中心镇,澄溪镇成功创建“重庆市级卫生镇”。在新农村规划建设工作中,包家乡总体规划通过县政府批准,高安镇的总规修编通过市、县评审,沙坪镇、杠家乡总体规划和太平组团控制性详规编制全部完成。全县完成了27套“千村推进、百村示范工程”村级规划方案的编制工作(含2个示范村、25个推进村),成功申报了白家乡合兴村、沙坪镇毕桥村为“市级康居工程示范村”。

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商品生产产业化

(一)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建立商品生产基地

19816月,为进一步落实、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县委制定了《垫江县农业生产联产计酬到劳动力责任制试行办法》,提出“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在保证粮食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生产,积极地稳步地改善农业生产结构,充分而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的商品率,促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社会化。

1982年以来,随着中央1号文件的贯彻执行,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继续向深度和广度进军,农产品的商品率不断提高,勤劳致富的专业户成批涌现。经营的范围由种植业、养殖业扩展到加工、服务、运输、经销等行业。经营的规模扩大、经济效益也有了显著提高。1983年,垫江县以发展商品生产为目的的专业户、联合体纷纷涌现。1985年,全县有专业户716户,其中种植业92户,林业35户,畜牧业432户,渔业32户,加工、运输、修理业71户,其他54户;有联合体31户,其中工业19户,畜牧业1户,运输业3户,其他行业8户。这些专业户、联合体共创产值137万元,获利61万元。

198581418日,县委召开四级干部会议,研究了垫江县《关于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加快八大商品基地建设的意见》,分别落实了粮油基地、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业基地、以柑桔为主的水果基地,以及苎麻基地、蚕桑基地、两烟(毛烟、晒烟)基地、水果基地、林业基地的具体规划和措施。

1986630 县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县委书记肖顺辉汇报了涪陵地委扩大会议关于要认真贯彻落实胡耀邦总书记讲话,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切实抓好粮食生产这个基础,搞好从单一粮食生产向多种经营的大农业转移,从多种经营的大农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的精神。会议提出要进一步明确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推进两个转移的构思,建立一个基础、三个支柱,大力推进两个转移

1988年,全县开始了瘦肉型猪基地建设。经过3年努力,建立和完善了品种改良、饲料饲养、防疫治病三大体系,瘦肉型猪占全县出栏猪总量的80%左右,取得了明显的效果。19914月,经四川省涪陵地区农业、财政等部门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按国家农业部、财政部颁发的标准进行验收,垫江被评为四川省优秀商品猪基地县。

随着全县农村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到1989年,农业总产值为30414万元,比1980年增长187%。其中林业产值911万元,比1980年增长459%;牧业产值12527万元,比1980年增长433%;副业产值1634万元,比1980年增长928%;渔业产值315万元,比1980年增长4400%。农民家庭年人平纯收入达到461.61元,比1980年增长199%

(二)实施“双五”工程,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进入20世纪90年代,全县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进一步加快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

1990725,县委八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共垫江县委关于实施双五工程,加快蚕桑基地建设的决定》,提出了“突出重点、适度规模、相对集中”的发展战略和“从1990年到1992年,重点建设好5万亩密植桑园,使投产桑树达到1亿株以上,实现年发展种10万张以上,年蚕茧收购量达到5万担以上”的战略目标。要求改革茧、丝、绸管理体系,层层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全党动员、全民栽桑,打好“双五”工程(建设5万亩密植桑园、实现年蚕茧5万担以上)总体仗。1989年,全县拥有四边桑约2000万株、桑园20020亩,产茧1200吨。通过采取建设蚕桑生产示范村等一系列措施,1990年全县新栽桑园29823亩,1991年新栽桑园71287亩。到1993年,全县产茧2782吨,跨入了全省产茧大县的行列。

199116,总投资473万元的长江中上游水果开发项目——垫江1500亩黄沙白柚商品生产基地在长龙乡开梯建园。垫江黄沙白柚已有100多年栽培历史,早在60年代就进入香港市场,曾多次被国家评为优质果品。3月,县委为了加快垫江经济发展的步伐,带领全县人民尽快实现由温饱向小康的跨越,决定深化农村改革,全力培育蚕桑、生猪家禽、黄沙白柚、油料、食用菌等五项农业产业支柱。6月,涪陵地区畜牧局在垫江县曹家乡召开了“全区肉兔重点乡”座谈会,对垫江肉兔的发展起了大的促进作用。

    1992年,全县农业总产值为51468万元。在农业总产值构成指数中,多种经营产值为51.2%,首次超过农业产值,实现了一个历史性的突破。

19942月,县委、县政府在蚕桑顺利实现“双五”工程的基础上,又在全县动员实施“双十”工程,提出了到1997年全县建成10万亩高产密植桑园,年产茧达到10万担的目标,大力推进全县的蚕桑基地建设。

(三)大力发展“三高”农业

1994年,县委加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决心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1月下旬,县“三高”农业工作会议在县城召开,讨论制定了发展“三高”农业的措施,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民增收为目标,推动本县“三高”农业的快速发展。31,县委、县政府印发《关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意见》。提出要以市场为导向,高产为基础,优质为核心,高效为目标,科技进步为依托,开发优势资源,调整农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突出重点产业,形成规模效益,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三高”农业和乡镇企业互相推动,促进农业持续快速发展,确保2000年全县农村基本实现小康。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县委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允许部门、企业或个人到农村租赁、承包耕地、山林、果园、水面等搞开发性经营;引导农民以市场为导向,在本地或异地开发利用荒山、荒坡、荒滩发展多种经营,允许集体和农民以耕地、山林、果园、水面等折资作股,与其他部门、企业或个人联合,实行股份合作制经济;允许集体有偿转让耕地、山林、果园、水面等的经营权和使用权等。在巩固发展现有的粮食、生猪、柑桔、蚕桑、蔬菜、茶叶、家禽、水产、食用菌、速生丰产林等商品生产的基础上,依靠科技、扩大复种、提高单产。在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方面采取主要措施,一是在品种结构上,建成农村五大支柱产业和四项区域经济,实施蚕桑、畜牧、水果、稻田养鱼四大工程基地建设;二是在生产经营上,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抓好四个一批(即落实一批重点项目、兴办一批股份合作制龙头企业,建设一批示范村,发展一批重点户),积极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经营。

(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加快产业化建设进程

19974月,垫江县被列为重庆市第三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县委紧紧抓住这个机遇,进一步加速了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19975月,县委确立了全县七大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1、发展8个重点白柚栽植乡镇,建设10万亩高标准果园,栽植500万株垫江白柚。2、发展10个渔田丰收工程重点乡镇,发展10万亩高标准的稻田养鱼。3、发展10个蚕桑重点乡镇,巩固10万亩桑园。4、发展8个草食牲畜重点乡镇,发展肉牛5000头、肉羊20000只。5、发展200个家禽养殖重点村,养殖家禽1000万只。6、建设5个“两杂”制种重点乡镇, 发展2万亩水稻、玉米杂交制种。7、发展200个养猪重点村,年户均出栏了100头,全县生猪生产达到100万头以上。

1999年,垫江县以宽松的发展环境,引进重庆“利农一把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沙坪镇投资5285万元,租赁土地3000亩,开发优质油菜新品种——“渝黄一号”,成为了国内较大的油菜制种基地。

在农业综合开发中,垫江县的主要作法,一是建立项目储备库,择优筛选申请立项;二是高起点规划设计,集中连片规模开发,形成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三是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坚持边开发边利用,做到开发一片,利用一片,成功一片,见效一片。把农业综合开发与重庆市十个百万工程产业化项目建设结合起来,狠抓百万亩花卉、油菜、药材、蚕桑等基地项目建设,大力引进业主开发,以项目定资金,以项目定基础设施建设,对新民镇七桥坝、县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园、沙坪镇红旗、李白大坝等10余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实施了建设。2003年至2004年,共改造中低产田3.41万亩,开挖疏浚渠沟61公里,衬砌标准化沟渠31公里,修人行路46公里,改良土壤2万亩,栽植牡丹210万株。完成总额投资1781万元。其中,完成中央资金821万元,市级资金519万元,县配套资金105万元,群众自筹236万元。建立精品优质水果、蔬菜示范基地1115亩,培育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创汇龙头企业2个。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农业基础设施得以改善。项目区新增灌溉面积0.4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万亩,新增除涝面积0.5万亩,年节约水量80万立方米,新增农机总动力1000千瓦,改良土壤面积2万亩,控制水土流失面积4平方公里。实现了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带动了全县蚕桑、油料、生猪、旅游等支柱产业的发展,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五)实施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

20011024,重庆市农业产业化8个“百万工程”(百万吨柑橘、百万亩蚕桑、百万亩香料、百万亩药材、百万亩笋竹、百万亩黄籽油菜、百万头生猪和草食牲畜)启动会在垫江县召开,垫江被确定为柑橘、蚕桑、香料、药材4大产业基地县。20021月,县委确定从 2002年开始,垫江在着力实施重庆市8个“百万工程”中,将4大产业基地建设扩展为5大基地建设,以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推进产业化经营。一是抓好桑树管理,在2002年内再栽桑2万亩,新建省力化蚕台2000套,使共育率达80%,全年发种9.5万张,产茧5.5万担;二是抓好全市百万头优质瘦肉型猪出口创汇产业化工程和“放心肉”工程建设,全县继续搞好“洋三元”、新荣昌一系列种猪的推广工作,重点培育年出栏50100头优质商品猪的适度规模经营户;三是抓好全市百万吨优质柑桔生产基地,高换改造夏橙3000亩,在高峰民主大坝新建甜橙基地2000亩,同时改善白柚品质,提高白柚产量,力争实现产柚量达3500吨;四是抓好全市百万亩优质油菜产业化工程建设,全县抓好“渝黄一号”制种基地,力争实现10万亩;五是抓好全市百万亩优质中药材产业化工程建设,把垫江优质丹皮扩大到1万亩以上。

20025月,垫江县启动了“百万肉兔”产业化项目,选定桂溪、三溪、长龙、包家、曹回等8个乡镇为项目基地。“百万肉兔”产业化项目由重庆市蓝科技术公司牵头实施,按照“公司+基地+农户”一体化产业模式,实行定单养殖。

2003年,重庆市将8个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调整为10个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即在重庆市实施百万亩天然香料、百万亩优质中草药、百万亩笋竹、百万亩优质黄籽油菜、百万亩花卉苗木、百万吨优质柑桔深加工、百万吨优质粮油加工、百万担优质蚕茧、百万头草饲牲畜、百万头出口创汇猪等十大农业产业化开发项目)。其中,垫江县的生猪、蚕桑、优质粮油、黄籽油菜、柑桔、中药材、花卉苗木、草饲牲畜等8个项目进入了全市产业化百万工程。20038月,垫江县参与的重庆市百万吨柑桔产业化工程项目建设正式启动。当年,全县实施退耕还林6.5万亩,粮经种植比由原来的72.527.5调整为61.438.6,种植业结构逐步优化。全县生猪良种工程取得重大突破,良种率已达61%。蚕茧收购量208万公斤,居全市第二位。推广优质油菜7万亩,实现产量910万公斤,农民销售收入2540万元。白柚产量突破6500吨。利农公司、帛秦公司、泰来丝厂、华牧集团、蓝星公司、恒利公司等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成效明显,建成3个“放心肉”工程基地、18个优质肉猪基地、7个肉兔基地、10个肉羊基地和2个土鸡生产基地。优质油菜“渝黄Ⅰ号”制种基地扩大到5000亩,推广种植面积达7万亩。

2006年,全县成功创建全国水域滩涂养殖规划示范县。在水域滩涂养殖规划示范县建设工作中,大量收集各类水域滩涂基本数据,通过分析与规划,形成了《重庆市垫江县水域滩涂养殖规划》。200612月,县委、县政府做出了《关于加快乳业发展的决定》,提出以市场为导向,科技支撑为动力,建立完善政策支持、科技服务、组织领导保障机制,走“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路子,加快形成牧草种植、良种奶牛养殖、饲料加工、有机生物肥生产和乳制品加工及销售的现代奶业生产体系,促使农民的收入大幅增加,带动全县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

2006年,垫江县农村经济因受特大旱灾影响,全县农林牧渔业仍实现总产值 182617 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83014 万元,林业总产值 2703 万元,牧业总产值 81292 万元,渔业总产值6253 万元。

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深化农村税费改革,逐步减轻农民负担

在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双层经营体制下,农村收益分配主要由生产队统一组织,在农户这一层次进行。分配的总原则是“缴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就是自己的”。农民交纳国家农业税和定购粮,交纳村、队集体提留粮、款和乡镇统筹费是其应尽的义务,每年作为“两保证”载入农业承包合同,统一收取,农民要保证完成国家的税收任务和合同定购的粮食任务,保证完成集体提留粮、款任务。每年的农民负担,由县委、县政府根据全县经济发展情况,提出项目和额度。具体摊提由各乡镇按县定项目和标准,联系本地实际,制定方案,交乡镇人代会通过后执行。大项有公积金(用于农业基本建设和开发性承包等扩大再生产开支)、抗旱基金(1986年建立)、公益金(用于烈军属优待、五保户全保、民办教师报酬及办学经费、计划生育奖励、民兵活动费、电影教育、农村广播线路员误工补贴等社会福利)、干部误工补助及管理费(按村、队的实际需要)等。

19905月,县委,县政府作出《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决定》,要求各级领导必须把减轻农民负担作为开展廉政建设、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工作来抓,削减了农村8个收费项目,规定集体提留加乡统筹费必须严格控制在人平纯收入的5%以内,每年减轻农民负担约262万元。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一些地区和部门巧立名目,把手伸向农民,向农民乱收费、乱集资、乱涨价、乱罚款、乱摊派,伤害了农民对党和政府的感情,引起了农民群众的强烈不满。19983月,垫江县委、县政府发出进一步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通知。强调要强化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切实控制农民负担不合理增长。一是严格执行合同内负担政策。二是严格控制社会负担的政策。三是严格执行国家的农业税收政策。四是合理筹集生产统筹费。五是管好用好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六是强化农民负担监督管理。七是加强监督检查,加大查处力度。依法严肃查处违反农民负担政策和法律法规的人和事,坚决控制农民负担不合理增长,控制因农民负担引起的恶性案件的发生。19995月,县委、县政府出台减轻农民负担规定,进一步作出了堵源头、重管理、强监督的各项规定。

20013月,垫江县作为重庆市首批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县之一,首先在一些乡镇、村组进行了试点,5月中旬起在全县各乡镇全面展开,至6月下旬结束。通过改革,全县取消了乡镇统筹费、农村教育集资和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集资,取消了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调整了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政策,使全县农民减轻负担3000多万元,减幅为47.31%

为从根本上遏制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解决农民负担不合理问题,2003年,垫江县委认真执行重庆市“一项制度,八个禁止”的规定,加大专项治理力度,全面推行涉农收费公示制度,坚持农民负担专项审计和检查制度。加强了农村财务与资产管理,农村集体财务“村有乡管”,开展了农村财务电算化试点。继续深化农村税费特别是农业特产税改革,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

2005年,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按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布置,在全县范围内全部免征农业税。彻底废止农业税,标志着自古以来广大农民种地缴纳“皇粮国税”历史的结束。

(二)实施城乡统筹,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随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逐步深入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开始出现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县委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特别是重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以服务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既增加了农民收入,使农村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同时也推进了农村工业化步伐,加速了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了城乡经济统筹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期,垫江的农民建筑队不仅成为了本县建筑业的主力军,而且积极对外输出,进入到了全国10余个省区的建筑业市场。同时,垫江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也开始向其他劳动力市场转移。1994年,全县劳务输出人数首次突破10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3.14亿元。其中,建筑业5.1万人次,饮食服务业0.2万人次,进厂务工3.08万人次,外出经商0.46万人次,开发农业0.1万人次,家庭保姆0.12万人次,交通运输业0.08万人次,其他务工0.95万人次。

200310月,垫江以重庆市实施百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程(即重庆市从2003年开始,通过对农村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维权服务和组织输出,每年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0万人,到2007年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00万人)为契机,首先在上海、广州、厦门、昆明等4个垫江劳务人员输出集中地建立了劳务输出办事处,以收集反馈劳务输出信息,组织输出垫江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切实解决垫江县在外务工人员的各种困难,维护务工人员合法权益,构筑通商桥梁,引导垫江县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创办经济实体,介绍引导外商到垫江投资。全年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21万人,外出务工人员达到17.8万人,年创劳务收入10亿元以上。

2003年,垫江以入选全国首批50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县。20041月,垫江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工程启动,初步建立了农民工培训体系和机制,强化了政府服务职能,加大了劳务输出力度,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有序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由过去的体力型向技能型、知识型转变。垫江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以农民科技培训中心为龙头,建立了以职教中心、一职中、二职中、利农一把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飞腾电脑公司、佳渝驾校、乡镇成人学校等为教学实习基地,其它职业培训机构为补充的培训体系,重点对学员进行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培训。

2004年,全县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强化劳务输出基地县建设,努力实现劳务输出“自由式”向“订单式”的转变,不断扩大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2005715,中国共产党垫江县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决定》,提出大力推进“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着力建设农村劳动力培训和劳务输出基地。到2010年,新转移农村劳动力培训率达到62.5%以上,完成培训8.47万骨干农民,全县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11万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达到24万人以上。

2006年,全县完成劳动力培训8009人,新增转移就业5200人,实现劳务收入12.6亿元。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为发展农村经济,加快新农村建设,全县不断加大投入,加强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村人居环境和生产条件得到逐步改善。2005715,中国共产党垫江县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决定》,提出了2007年全县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22%,2010年达到43%,2020年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达到全市平均水平,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同时提出了加强耕地保护和利用、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强农村交通能源建设、继续稳步推进“村村通”工程、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等具体措施。

1997年,垫江县完成了小流域水土保持五期实施规划,共涉及6个乡镇10条流域,规划土地面积403.17平方公里,整治水土流失面积168.79平方公里,总投资4318.03万元。到2006年,全县共有各类水利工程2492处,其中:中型水库1座,小㈠型水库18座,小㈡型水库96座,山坪塘2096口;中型引水堰1条,小型引水堰7条,石河堰21条;溪河固定机电提灌站283处、324台。总蓄引提水能力10106.6万立米。有效灌溉面积29.91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50.35%;保证灌溉面积20.17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3.96%。

2000年,随着县域内檀永、三裴、汪官等三条公路竣工通车,垫江在重庆市率先实现了全县乡乡镇镇通水泥路的目标。2004年,垫江县率先在全市启动“村村通”工程,要求村级公路路基宽不低于4.5,路面宽不低于420049月,投资55万元的曹回乡河南村的村道硬化竣工并投入营运,这是全市首条农村客运线路。2005年,全县完成村级公路硬化80公里,超出任务33%,累计完成160公里,25.8%的行政村实现通畅。2006年,投资2800万元,完成村道硬化80公里,三溪、裴兴、白家等乡镇还新修了村级公路50公里。全县274个行政村,实现畅通93个,达34%,受惠人口达30多万人,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的交通条件,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991年,全县共建成大、中、小型自来水厂138坐,完成受水村270个,受水人口39.65万,完成项目总投资3781万元,超额完成任务。垫江县的农村改水工作被四川省评为“七、五”农村改水先进县。200111月,为解决周嘉镇人民引水问题,启动了“西水东调”工程。到20025月,投资1300万元的“西水东调”竣工,周嘉镇6万群众饮上了从明月山红旗水库引入的洁净水。

20025月,垫江县农村电网改造一期工程完成,总投资5965万元,改造场镇、村164个,实现“一户一表”3.1万户。经过改造,电能质量明显改善,电压从150伏—160伏提高到220伏,电价从每度0.8元—1.5元降到0.657元,每年可减少农民负担260万元。2006年,垫江县完成了西部27个村的农网改造,县农村电网改造二期工程基本完成。

2006年,垫江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7.98万千瓦,有拖拉机139台、耕整机637台、排灌机械2510台收割机23台、农副产品加工动力机械1910台、变型拖拉机1221台、农用运输车2156辆、载重汽车476辆、 耕整机1338台、小型汽油抽水机16553台、汽油机动脱粒机7910台。机耕作业面积31.5万亩,机插面积1100亩,机收面积12.87万亩,机灌面积31万亩,机械脱粒213000吨,农副产品加工213831吨,农机动输量338万吨公里。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15.26% 。

1999年,全县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话,移动通讯站覆盖全县。2002年,垫江县投资6500万元,铺设了全县25个乡镇的光缆干线300公里,乡镇到村的光缆干线1000公里,村到社的电缆干线5000公里,入户电缆2500公里,光纤电视网络覆盖了70%的村。到2006年,垫江县广播电视网络传输公司建有电视差转台1座,光纤电视网络覆盖全县25个乡镇70%以上行政村,光纤电视用户8万户,传输中央电视台、重庆电视台及相关省市台节目32套、数码电视节目10套。全县广播电视人口混合覆盖率达98%

20015月,全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启动。重点是在华夏牡丹花海旅游团实施六大项目工程。一是沼气能源工程。为配合农家乐建设,在沼气池节柴灶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将投资28万元,推广建成700口沼气池、729户节柴灶。二是坡改梯工程。拟投资109万元,坡改梯面积2700亩。三是投资13.6万元,人工造林2100亩,栽植桑园和绿化桑苗。四是投资7.5万元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1500亩。五是投资42.6万元,封育治理森林1.2亩。六是投资35万元建立苗圃基地,专门培育名贵花卉,并对牡丹进行研究。

20021月,垫江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启动。到2006年,澄溪、太平、桂溪、新民、沙坪、裴兴、普顺、五洞等乡镇退耕还林还草2.5万亩、荒山造林2.5万亩。

2006年,农业局对全县的基本农田保护区环境质量进行了大范围普查,出动人力20人,机动车5辆,为期40多天,抽取土样2972个。重点开展了基础资料的调查收集以及监测点位布设工作。进一步摸清全县土壤农药、化肥残留现状。从而为正确指导农民用药用肥提供科学依据。全县已完成测土配方施肥面积40.5万亩,其中:水稻23万亩,玉米10万亩,小麦5万亩,油菜2.5万亩;推广配方复合肥6086.8吨。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的开展,一是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收,水稻每亩增加纯收入61.23元;玉米每亩增加纯收入68.19元。二是改变了农民的施肥结构,提高了农民科学施肥水平。三是有利于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示范建设已初见成效,并把加强生态农业示范建设与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等项目建设有机结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2005年至2006年,全县农村实施“一池三改”生态家园富民工程3480户,农民自费建池1300户。两年里,建“三结合”沼气池4780座,改造厨房、厕所、猪圈14300余间,新增沼气能源18万立方米;工程总投资1300多万元,其中,国债投入建设资金348万元,地方政府配套34万元,农民自筹资金920万元。开展沼气后续服务体系建设,开展物业化管理,建立沼气服务站点6个;培训沼气生产工500多人次,289名技工获得国家沼气生产工职业资格证书,技术力量位居全市前列。通过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使23000多人口直接受益,项目户实现了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建立了猪沼果、猪沼菜、猪沼鱼等农业生态模式,户均年节约能源支出600余元,化肥、农药支出180元,开展沼气综合利用技术实现种养收入800余元,全县项目农户年增加收入700多万元。实现了全县农业生态的良性循环,推动了农村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

蒋德明)

 

重庆党史微信公众号

重庆党史网版权所有.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人和街99号  邮编:400015
渝ICP备11000637号-3 技术支持:华龙网
渝公网安备:50019002502086

您是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