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合川新时期农村变革

2017-05-16 10:23:23来源:重庆党史网

 

合川区党史与地方志办公室

 

一、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合川县各级党组织坚决贯彻中央全会制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不断清除左的影响,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开始迈出了改革的步伐,首先在农业上突破,改统为包,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和双层经营责任制。

1980年以后,合川县委在建立和完善联产责任制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在责任制形式上不搞一刀切。既尊重群众意愿,又不放任自流,当时大体有包干到户、包产到户、联产到劳,专业承包,水统旱包,包产到组,小段包工等七种形式。其中包干到户的队占总队数88.01%,包产到户占总队数的9.97%,联产到劳占1.29%,专业承包占0.18%。其中五种主要责任制形式各有以下特点:

包干到户,这种责任制的特点基本是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劳动产品除了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以外,剩下都是自己的。它的优点是,利益直接,办法简单,有利于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不仅在穷队是“灵丹妙药”,在富队,增产效果也显著。大石公社73个队中有72个队搞了大包干,1981年小春粮食总产达到250多万斤,比1980年的196万斤增产30%;历年人平小春分粮只有2030斤,1981年全社人平有150斤,多的达200斤。油菜面积基本没扩大,总产由1980年的12万斤猛增到30万斤。这种责任制的弱点是,生产小而全,兴办集体事业比较困难,领导薄弱的地方,多种经营、工副业和公共财产受到冲击,争水、争牛、争农具的矛盾比较突出,落实“三兼顾”和照顾政策的难度大,计划生育不好搞。

包产到户的特点是以生产队统一经营,统负盈亏为基础,按人平均承包土地,实行包工包产包成本,超奖短赔,保留了工分记酬形式,包产以内的产品由队统一分配。优点是“三包”指标明确到户,有利于计划落实,有利于生产队统一安排多种经营和工副业,有利于贯彻“三兼顾”原则,实行统一分配,能较好地调动群众积极性。半月公社赵沟大队七队,过去寅吃卯粮,靠返销,称盐打油靠贷款,生病吃药靠救济。1980年实行包产到户以后,两年产量翻番,1979年粮食总产54000多斤,1981年上升到122000多厅,增产1.25倍;人平口粮由381斤上升到707斤,人平净增326斤;人平分配收入由16.53元,上升到73.62元。这种责任制的弱点与大包干相似,但在程度上有区别,同社员的利益不如大包干直接,所以一些搞包产到户的队又改为大包干。

联产到劳的特点一是按劳或人劳结合承包土地;二是坚持“四统一”(即统一生产计划、统一重大技术措施、统一支配主要生产资料、统一分配);三是多种经营和工副业实行“四专一包”。这种形式既有利于发挥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能满足社员个人联产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专业承包的性质。盐井公社高枧大队一队,有32户,132人,耕地面积61亩。大田生产按人七劳三承包,工副业实行专业承包。全队20人烧碳,8人打白云石,每人每月向生产队交57元,每元钱6个工分,超产部分提20%作为农业奖金,其中10%解决干部误工,90%按以产计工的工天落实到人头。决算结果每斤粮食实际补助12分钱,1981年的粮食总产达93,275斤,亩平净增140斤;总产值113,565元,其中工业产值94,924元;现有积累3200元,去年交税12,000元。全队有3户安上自来水,有12户社员修了新房,17户社员买了收音机,21户买了手表32只,集体买面粉机一台,汽车一部,社员存款1万多元。它的弊端是分配计算比较复杂,对干部的领导水平要求较高,少数大型农机具和工副业较多。经济水平较高,干部能力较强,经营管理较好的队就能够巩固下来,有可能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不具备这些条件的队,都已经先后改为了“双包”。

专业承包的特点是分工分业,因人制宜,按能承包,合川县只有少数经济发展较快,多种经营、工副业项目较多,领导水平又较高的生产队实行这种责任制。渠嘉公社双江八队,55户、239人,120个劳动力,分为3个专业组。农业组主要承包粮食,油料的生产;多种经营组主要承包柑桔、药材、甜叶菊,养良种鸡,塘堰养鱼等项目的生产;工副组主要承包加工房、汽车运输,以及生产蜂窝煤、预制件、破纤瓦3个联办项目。各承包项目均实行定产、定工、定费用,超奖短赔。由队统一收支,统一分配。1981年总收入112,000元,比1978年的28,000元增长4倍,其中多种经营、工副业收入84,000元,占总收入的76%。生产快速发展,积累不断增加,群众生活得到了较大提高,全队共有公共积累78,749元,人平316元。社员平均收入,由1977年的67元,上升到266元(已除去投肥款)。三年内,生产队新修了砖木结构的保管室、加工房11间,购置了载重汽车一部,粮食饲料加工机具6部,购变压器一台,全队家家户户照上了电灯,有25户社员将草房改造成了砖木结构的瓦房。全队社员中,买了电唱机1部,收音机43台,缝纫机3部,手表106块。由于多数生产队水平不高,普遍推行这种责任制的条件还不成熟。但随着多种经营和工副业的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这种责任制形式将发展得越来越多。

水统旱包就是旱粮联产到户,水稻统一经营,包产到组。这种形式有利于统一关键性的技术农活,不存在争水、争牛、争农具,但在实行旱粮联产到户的地方,又普遍存在争工、争肥、争季节的矛盾。群众生产积极性不如联产到劳的高,群众说:“联产到组的生产进度是走,联产到劳的进度是跑。”实践证明,多数队不适宜搞这种形式,实行这种责任制的队,有的也稳不住了。大石公社八大队三队,30户、134人,集体耕地121亩,其中水旱田105亩,土16亩,80年经过群众两天半的讨论,最后决定实行水统旱包,全年增产8000多斤,今年小春又增产5000多斤。但群众思想仍然不稳定,有9户人要求搞包产到户或大包干。

在稳定完善粮食产生责任制的同时,1980年冬至1981年春集中精力狠抓了多种经营和工副业责任制的完善。据“双抢”前统计,多种经营和工副业责任制已进行了完善,并签订了合同的6206个队,占生产队总数81.93%。多种经营、工副业责任制与粮食生产责任制紧密联系。粮食生产包干到户的队,一般多种经营、工副业项目较少,基本上是分户经营;少数多种经营较多,领导能力强的,实行“四专一包”。沙溪公社是全县柑桔产量最多的公社,有柑桔队113个,柑桔生产除6个队分户经营外,其余都是专业承包。粮食包产到户的队,多种经营和工副业一般实行“四专一包”,只有少数领导薄弱的队是搞分户经营。从几个骨干项目看,生猪主要是社员私人喂养,集体猪81年全县发展了220,399头,都是采取公有私养的办法。蚕桑、桑树随地联产到户,养蚕80年基本上实行分户喂养,蚕茧全县减产63万斤。1981年经营狠抓小蚕共育,大蚕联合喂养,情况有了很大转变。据12个区统计,有养蚕队6733个,其中专业组、专业户和联户喂养的共3486个队,占养蚕总队数的51.7%。柑桔,全县基本上是三种形式,少数队是搞的分户经营;多数队是专为承包,一种是成片、密度大的柑桔园,实行专业组天上地下一齐包;第二种是密度较大又比较分散和零星的果树,联产户种粮管果,技术活专人负责,收益实行生产队、专业组、联产户三个包包装钱。实践证明,后两种形式比第一种形式好。甘蔗,都是联到户,以地定产,以产计酬,超奖短赔,统一交售。大队、生产队工副业,一般是专业组、专业户、专业工承包,少数实行定产值、定成本、定折旧、定利润,超奖短赔,多数实行包干交纯益。林业“两制”应落实7568个队,已落实6973个队,占92%。山区社队成片集中林木,有的办林场,有的由专业队、组经营;零星分散树木,一般都是随联产地落实到户管理,实行收益分成。

由于生产水平不高,群众迫切要求稳定,凡是群众经过认真讨论后选定的责任制,都要继续稳定一个时期,不要轻易变动。

实行联产责任制后,全县农村出现了一片大好形势。联产责任制,得民心,顺民意,无论走到哪里,广大干部群众都是一片赞扬声。群众高兴地说:“责任制是治穷致富的灵丹妙药,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法宝,”有的形象地说,责任制既增产,又增收,“吃饱了肚子,装满了柜子,存起了票子,真是党的为民政策回来了。”古楼公社一个社员给江总书记写信,信中写了一付对联赞扬责任制,上联是“你好我好家庭好”;下联是:“年有月有天天有”;横批是“大包干好”。

建立责任制以来,农村面貌有了很大改变,极大地调动了社员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联产责任制建立后,解决了集体经济中长翻存在的大呼隆问题,改进了劳动组织和计酬方法,调整了部分产生关系,使生产力再次得到了解放。社员劳动自觉性提高了,过去吃大锅饭、收工早、出工晚,样样都靠队长喊,责任制建立以后,活路没少做,场没少赶,粮食没少产。“双枪”中千家万户齐上阵,男女老少齐动手,有的苦战几个通霄不休息;有的抽水整田等不到机器,就用盆子端、戽篼戽,水桶担;没有牛耕田,就用人抬人挖。炉山公社5462亩水田,人挖637亩,真正做到了精耕细作。群众说:“联产如联心,谁联谁操心”。炉山公社八大队二队社员何若民在墙上写了一首打油诗:“联产种庄稼,个个象乡花,人人显身手,抱个金娃娃”。在生产过程中,肥料施用合理,生产成本下降,抛撒浪费大大减少。

群众积极性高涨,增强了抗灾能力。在1981年特大洪灾中,全县被淹没粮食、经济作物20多万亩,损失粮食7000多万斤,产值144,360万元。经过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努力,不仅修复了被洪水淹毁的房屋,还净增粮食6186.6万斤,人平分配增加2元。铜溪区1981年洪灾淹没粮食作物13,000多亩,损失粮食974万斤,经济作物损失240万元,是全县的重灾区之一,经过艰苦奋斗、粮食仍没减产,人平分配现金96元,比1980年人平93元增加3元。

二、农村人民公社体制的改革

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加快了国家四化建设的步伐,而原来人民公社的政治体制已很不适应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行政管理工作,过去干部忙于抓“阶级斗争”,催种催收催征购,安排群众生活,顾不了文化、教育、卫生、民政、治安、集镇和农村建设等工作。农村人民公社制度的改革,也势在必行。根据《宪法修改草案》规定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完全正确的,总的是政、社分开,分级管理,分工负责。乡政权由公民直接选举乡人民代表,乡人民代表大会是乡一级的最高权力机关,由乡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乡长、副乡长。乡人民代表大会在闭会期间,由乡长、副乡长行使政权职能、管理辖区内的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乡村建设事业和财政、公安、民政、计划生育等行政工作。乡以下设行政村、作为乡政府的派出机构,并行使政权职能。村长、副村长由乡政府任命。乡政府及其派出机构接受乡人民代表大会和乡人民代表的监督。

改革后的人民公社作为集体经济组织,在接受国家计划的指导、遵守党和政府的政策和有关法规的前提下,有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主权。公社管理机构的名称,仍叫管理委员会。公社管理委员会可根据经济发展情况,设农业、工业、供销、会计、技术服务公司等专业组织,这些公司的负责人,可以由劳动群众选举,也可以由公社管理成员兼任,也可以招聘。公社以下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社办厂及各种形式的经济联合体,应是基本核算单位。原来的大队和生产队没有存在的必要。公社管委会和基本核算单位的领导人员,由集体劳动者民主选举产生,并由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任命。

合川县委在农村行政体制改革工作中,由点到面,成效明显,撤销了人民公社,设立了乡镇政府;撤销了大队,设立了行政村;撤销了13个区公所,当时设立了过渡期的工委;撤销了19个乡,建立了19个镇,条块关系全部理顺。进行了武装部划归地方建制的工作,加强了地方人民武装力量的建设。实行了乡镇干部招聘制、市级机关干部下派制,新提拨的副局级干部试用制,市级机关目标管理岗位责任制和乡镇干部目标责任制,增强了干部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三、农村流通体制变革

在加快农村流通体制改革步伐,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工作中,合川县委做出了显著成绩。加强了对农副产品市场管理,规范市场秩序,形成了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副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切实搞活了农产品流通。

合川市在蔬菜、生猪、蚕业、水产、葛产业等农副产品的流通体制改革中,建成了科技、信息、市场服务的三大体系。大力宣传《重庆市无公害蔬菜管理办法》,培训无公害蔬菜生产管理操作技术规程。在太和镇成功建设40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的基础上,在码头、大石、钓办、草街等镇街新发展6000亩无公害蔬菜,使无公害蔬菜达到10000亩。合州市场、南津街市场等2个大型批发市场的集散中转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各镇农贸市场设立了蔬菜专销摊区,太和蔬菜、草街头产地批发初具规模、以批发市场、零售市场、产地批发市场、集散点为一体的蔬菜市场网络体系逐步形成。编印《合川蔬菜》简报,开通了合川蔬菜产业信息网站,经常发布蔬菜产销信息及发展动态,为各级领导提供了决策信息,为广大菜农提供了市场信息。促成了重庆市石川泰安化工有限公司与大石镇签订了共建1500亩日本南瓜出口蔬菜生产基地的协议。重庆市金洲食品有限公司先后与码头、三庙、渭沱等镇签订了300吨青草坝萝卜收购协议、3500吨榨菜收购协议。广州大铖食品有限公司、贵州锦绣园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等分别与盐井、小沔等镇签订了大西洋洋芋产销协议、出口基地建设协议、辣椒基地建设协议等共计蔬菜定单9个,其中合作期限保持3年以上的项目3个,订单蔬菜面积达到9732亩,合同签订金额490万元,2003年完成交易金额376万元。 “公司(企业)+基地+农户(业主)”、“市场(超市配送中心)+基地+农户”的定单运作模式运行良好。

合川生猪产销流通以PIC生猪养殖和和重庆金州食品有限公司屠宰、加工为龙头,构建了合川生猪加工和流通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形式的体系,极大地推动了生猪产业的发展。

合川蚕桑业,建立了合川市盛丰公司“公司+农户”的订单蚕桑、市聚龙公司蚕业合作社、市丝绢厂反租倒包等3种模式。

合川水产改善了渔业发展环境,由合川水产产业办公室牵头,业主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了三江鱼美食街,消费非常火爆,月销耗鱼60吨左右,月销售总额500万以上。并建成渝南线、合武线17个以鱼美食为主,集垂钓、观光、休闲为一体的农家乐园。

合川葛产业的发展,得到了众多高校及国家科研机构的鼎力支持,完成了上网工程,申请注册使用了合川葛产业的专业域名,建立了合川葛产业的专业网站,争取国家科技星火计划项目,争取项目资金1000万元,纳入国家计委农副产品深加工科技项目。

四、乡镇企业的发展

农副业生产和流通领域的改革与发展,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合川市委号召各行各业都要继续关心和支持乡镇企业、城镇集体企业的大力发展。使合川乡镇企业在企业改革、技术改造、扩大规模、提高整体素质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业绩。据1999年统计,全市乡镇企业513家,推行了股份合作制、租赁、兼并、拍卖、重组等多种形式的改革。如草街矸砖厂、福星页岩砖厂已面临倒闭的境地,实行股份合作制改造以后,明晰了产权,扩大了股份,增添了企业活力,重现了生机。合川市压铸厂被麦考集困兼并,云门压铸厂实行集体产权转让私人,都取得了明显效果。由于企业技术改造步伐加大,乡镇企业面临资金形势异常紧缺,在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采取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投入。重庆华蓥山建材建筑总公司,为了盘活存量资产,在19989月投入140万元,对旧生产线实行节能综合改造,年产量比原来增加5万吨,增创税利12万元;1999年又投资1200万元,新建一条10万吨水泥生产线,新增产值2500万元,创利税550万元。重啤六厂投资1500万元,扩大啤酒生产能力3万吨等。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市乡镇企业中,年营业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有2家,1000万元以上的18家,500万元以上的23家,100万元以上的94家。重啤六厂,重庆华蓥山建材建筑总公司等10家企业,1988年被评为“十佳乡镇企业”。当年乡镇建安企业已实现营业收入4.2亿元,上交税金1193万元,实现利润488万元,工程质量合格率达到100%,优良率29%,实现企业资质等级升级3家,新增固定资产投资800万元。

乡镇企业科技进步有新的突破,合川市乡镇企业共开发新产品135项,已列为重庆市乡镇企业局级以上重庆开发项目11个项目中,新产品成果鉴定7项,有“冷静等压陶瓷棒”、“新型贝氏体球墨铸磨球”等8个项目的档次较高。具有一定规模的乡镇企业都建立了QC小组,合川市川陵机械厂、三江水泥厂QC小组被农业部评为优秀QC小组,川陵机械厂并获得农业部QC成果二等奖。重庆市永生食品罐头厂、重庆中益汽车部件生产的“梅菜扣肉罐头”、“ZF变速箱体”等10个产品或工艺分别获得重庆市乡镇企业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和优秀新产品奖。

乡镇企业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重视人才教育培训工作,把落实重庆市局《442236育才工程》和《25205结构工程》的各项任务指标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来抓,先后与重庆城建学院、重庆党校、重庆乡企干校,合川行知职业中学等进行联合办学,1999年培养大中专生212名,完成培训计划的253%。全市共有1.2万名乡镇企业干部职工接受了“一长三师”,领导干部岗位培训、继续教育会员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达到3487人。市包袋装璜厂、市垫片厂被农业部确认为全质管理合格企业;重啤六厂、市包袋装璜厂获重庆市计量工作合格认证企业;太和丝厂、泥溪砂砖厂等15个企业被评为重庆市乡镇企业基础管理工作一级企业;三汇矿机厂、川陵机械厂、凉亭保修厂被评为重庆市设备管理认证三级企业。全市乡镇企业的产品合格率在95%以上。刘洪亮同志被评为“全国优秀企业家”称号,毛远鹏等四同志被评为“重庆市乡镇企业优秀厂长(经理)”称号。

五、农村综合改革

农业、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加速了农村流通体制的改革,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综合改革。1984年合川县委《关于加快我县综合改革步伐的意见》提出,调整生产结构发展经济总的指导思想,是稳定粮食生产,大力发展工业和多种经营,把农工副变为工农副。突出三个转变:一是改变工业比重小、发展速度低,工农业发展速度不协调的状况。二是改变粮食经济作物比例。在稳定粮食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多种经营。三是改变劳动力结构,计划1985年乡镇企业新增劳动力四万多人,使离土不离乡的劳动力达到劳动力总数的20%以上。

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是:工业上,主要抓发展乡镇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计划1985年产值比1984年翻一番。坚持大中小并举,全民、集体、个人一齐上。一手抓现有企业挖革改,大力扩散产品。推广各种联合;一手抓“星罗棋布”、“遍地开花”,认真推广无厂变有厂,小厂变大厂,一厂变多厂“滚雪球”的经验。

合川市在实施农业重点项目,加速农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培育出了一大批农村专业户。实施了百万吨优质柑桔产业化项目,主要规划落实在合肖路沿线的龙市、涞滩、高龙、云门四镇。在龙市镇白庙村落实了2000亩,已订购苗木合同。实施了无公害优质枇杷科技示范推广基地项目,成片发展无公害优质枇杷科技示范推广园5244亩。该项目主要规划在国道212公路沿线的古楼镇、合隆镇,已建成中心示范园,合隆镇300亩,古楼镇700亩,定植优质枇杷8.9万株。每年“合川古楼枇杷节”,名震重庆市内外,枇杷专业户果农丰产增收,带带动了合川旅游业的兴旺,果农专业户尝到了甜头、笑在眉头,喜在心头。

合川的生猪养殖业和龙头企业异军突起。2004年,生猪产业办把规模养殖和龙头企业发展作为工作重点。一是切实抓好现有养殖大户的发展,不断巩固发展和扩大养殖规模,二是大力发展养殖专业合作社,特别是重点发展多种形式的PIC猪专业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养殖,走“小规模,大群体”的路子,提升生猪产业的组织化程度。三是大力招商引资,努力培育龙头企业。特别是万头规模养殖场的外向型出口创汇的企业,现已发展国家级龙头企业2个、重庆市级龙头企业1个,发展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的规模化猪场830余个,其中PIC父母代种猪场240个。年饲养出栏商品猪100头以上的养猪场550个,其中1000头以上的35个,万头以上规模的大型集约化猪场8个。建立和完善了7PIC猪业专业合作社,入社社员达到1600人。其中尖山PIC猪专业合作社已获得“全国百家先进示范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内种猪饲养量达到1.8万头,较好地解决了养殖生产中的饲料供应,技术服务、产品销售等问题。

除此之外,葛产业、蚕业产业、蔬菜产业、水产产业、林业产业等农村专业户的发展突飞猛进,许多产品独创了无公害、绿色食品、不但保证了合川市场的供应,不少精加工厂品远销欧美市场,获得了重庆市、中央各专业机构的高度评价,特别是2004年合川全市蚕茧产值达3558.6万元;产生丝729吨,粗丝78吨,精干品100吨,实现产值14512万元。上交国家税金950万元,出口创汇1400万美元。

合川市的费改税工作纳入了党委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为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规范化的政府收入机制,做到了以下四方面的要求,一是以法制为基础,每一种政府收入,都做到先立法,后征收。二是全部政府收入进入预算,把政府的收支全部置于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之下,取消预算外资金。三是财税部门总揽政府收入,切断了各政府职能部门的行政、执法同其经费供给之间的直接关系,从根本上铲除产生以权谋钱、以权换钱等腐败行为的土壤。四是政府收入以税收为基本来源。通过费改税、将各种非规范性的政府收入转变为规范性政府收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逐步解决“三农”突出问题。2005年,合川市财政紧紧围绕“三农”问题开展工作。首先,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减免农业税。按照重庆市的总体部署,从20051月起全市免征农业税及附加。通过对农业税政策的调整,全市在2002年税收的基础上,其减免农业税正税4525万元,附加905万元,进一步减轻了农民负担。

合川免除了二千多年来的农业税,有效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种田积极性,不少在外打工的农民说,以前种地农业税收负担太重,种粮不合算,不少地撂荒了,没想到政府将农业税全免了。这下种地就有了赚头,可以不用在外面四处打工了。

统计显示,由于农业税减免和粮价上涨及国家发放的粮食补贴,农民2005年人均纯收入实际增幅达到6%,是1997年以来农民收入增加最多,增幅最高的一年。随着农民负担的不断减轻,农村分配秩序明显好转,涉农负担恶性事件和案件大大减少,干群关系也明显改善。由于减免了农业税,减轻了农民负担,将有助于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推动国内消费。将进一步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性发展。

六、统筹城乡,搞好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

合川市积极稳妥地发展小城镇建设,全市合理布局、科学规划、规模适度,注重实效。把发展的重点放在了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使之尽快完善功能,集聚人口、发挥农村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和辐射带动作用。

太和镇强化了对城镇建设与管理的领导,把加快城镇建设和农村住宅建设作为加快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一是城镇规划有重大突破,城镇功能日趋完善。太和镇结合旧城改造、绿化休闲广场、政府搬迁三大工程,全力打造小城市建设。2005年投入1400万元,完成了城镇规划区内房屋建设4万平方米 2006年新增城镇人口1356人。二是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镇景观锦上添花。全年基础设施投入200万元,新增了广场休闲设施,美化了广场环境,整治了场镇狗患,实施了城镇路灯电网改造,增设背街小巷路灯150余盏;铺装、更换、维修了部分人行道踩板;对影响城镇景观的的部分旧房进行了立面装饰;城镇天燃气引用工程进入了规划设计阶段。三是重点工程项目顺利进行。按照合川市的“三大战略”、“十二项重大任务”的目标要求,竭力推进遂渝铁路和富金坝航电枢纽建设。四是富金坝航电枢纽协建工作卓有成效。电站施工建设完成了永久用地762.2亩,临时用地927.35亩的征地补偿工作。航电枢纽库区淹没涉及10个村,43个社1671户,现已发放补偿经费1576户。完成了淹没区专项设施的清理和协建项目规划工作。完成了自来水取水点的搬迁协调工作。

合川城区的三个办事处,三汇镇、二郎镇、双槐镇等镇街在城镇建设工作中方兴未艾、面貌日新月异,使之逐步完善了功能,集聚了人口,真正发挥了农村地域经济、文化中心作用和辐射带动作用。

由于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合川区新农村建设也稳步推进。2006年以来,合川区按照重庆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和部署,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创新工作方法,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整个工作起步扎实,进展顺利。

重庆市确立了合川区的4个示范村和30个推进村后,合川区本着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完成了示范村和推进村的规划编制工作,确保了全区新农村建设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官渡镇梭子村是重庆市确立的合川区新农村建设4个示范村之一。梭子村在投入1290万元进行农田综合整治的基础上,确立了以发展特色种养业和观光休闲农业为主导的产业。同时他们还投入45万元,建立了蔬菜和油桃种植基地,并且扩大了水产和蚕桑养殖规模。在主导产业的建立和拉动下,梭子村农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

官渡镇梭子村养殖大户李正勇说:“去年新农村建设启动后,我在梭子村租了80多亩地,修了几口鱼池,现在鱼苗发放了,一年收入可达到10多万元,还是可以、不错。“

在新农村建设中,合川区根据“千百工程”示范村的区位、资源和环境优势,按照“一村一品”的目标和要求,选准了主导产业,加大了培育各具特色的新产业的力度。云门镇石簸村在投资16万元巩固1400亩优质稻生产的同时,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农民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云天米业有限公司已完成投资428万元,为该片区优质稻的发展铺平了道路。钱塘镇石礅村以反季节水果大规模种植为主导,大力发展工程化养鱼,该村引进3户业主,共投资100多万元发展规范化淡水鱼780亩,种植果树150亩。三汇镇康佳村以发展矿产资源为重点,投入煤矿技改资金400万元,同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快麻竹生产基地建设,全村投资20万元种植麻竹620亩,以康佳洞为主要景点的旅游开发已见雏型。

在确立主导产业的同时,示范村和推进村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也全面启动。示范村和推进村共完成基本农田整治25000亩、植树造林8872亩,新修农村村级公路112.2公里、人行便道239.95公里、集中供水点153个,新解决自来水用户4000户,维修和整治水利设施53处,推广农机132台,改造农村院坝55981平方米,完成农村旧房改造1021户,整治排污沟渠11926,建设垃圾处理点49处,完成“一池三改”1286户,完成农民技能培训13836人,经过培训的农民都掌握了12门技术或技能,示范村农民实现了充分就业。

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力推进,合川区新农村建设示范和推进村建设人居环境有了较大改善、道路变宽了、房子变漂亮了。提到新农村建设给农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三汇镇康佳村农民蒋素华有着深切的体会。

三汇镇康佳村二社村民蒋素华说:“以前我们这里路很烂、没有水泥路。现在家家户户打起了水泥路,走路很方便。新农村启动以后,现在每家都安了自来水。现在老百姓感觉很高兴、很快乐,生活水平也比较好。这是新农村改进了这一切啥。今后我们准备更积极投入新农村建设,使生活过得更好。”

区农办主任邓继光说:“2007年我们工作的重点应从以下四方面入手:一是加强新农民的培育,激发新农村建设的内动力,调动农民主动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从思想上建好新农村,克服等、靠、要的思想;二是加大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量部分倾斜于新农村建设,土地的增量部分倾斜于新农村建设,同时加大资金的整合力度,来推进此项工作;三是强化支柱产业的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在全区内实施一村一品,一镇多业的发展格局,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四是强化基础设施,改善农村条件”。

重庆党史微信公众号

重庆党史网版权所有.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人和街99号  邮编:400015
渝ICP备11000637号-3 技术支持:华龙网
渝公网安备:50019002502086

您是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