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丰都新时期农村变革

2017-05-16 10:29:11来源:重庆党史网

 

中共丰都县委党史研究室

 

丰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长期以来全县总人口的95%以上从事农业生产。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届中共丰都县委、人民政府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着手解决这个有史以来一直困扰人们的吃饭问题。但是与全国许多地方一样,由于人多耕地少;人口增长快;农业基础条件差;农业科技水平不高;生产经营所有和管理体制上推行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队为基础,三级所有的体制;生产经营上高度计划种植、行政干预较多,瞎指挥时常出现等一系列原因所致,到1976年,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结束十年“文化大革命”运动时,广大农村社员的吃饭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人平全年口粮在150公斤以下,76年全县农村人口60多万人,吃国家返销粮20420吨,人平30多公斤。新中国已建立二十多年,社会主义建设也搞了二十多年,党和政府还没有使这么多人彻底解决吃饭问题,对此,各级党委政府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广大农村干群也急切地希望要求解决这一问题。随着“四人帮”粉碎后,党中央一系列拨乱反正措施的贯彻落实,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促进了丰都广大干群的思想解放。1977年小春收割后,面对已成定局的小春减产,部分区社的干部社员从实际出发,对大春生产实行了分组作业,包产到组、水统旱包、包产到户等多种形式的责任制,调动了广大社员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取得了大春丰收的好成绩,弥补了小春生产的减产损失,也让实行责任制地区的干群认识到推行生产承包责任制是夺得农业生产好收成,解决吃饭问题的一个切实有效的办法,由此也增强了继续推行责任制的信心。也以此为起点迈开了丰都新时期农村变革步伐。从那时起至今历经三十余年来,丰都广大农村干群在党的一系列正确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组织下,勇于探索实践,“摸着石头过河”,根据不同时期社会生产生活的实际,改革发展的进程,采取了推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科技兴农、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稳定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倡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减轻农民负担和免征农业税、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等一系列措施,推动实践了新时期丰都农村变革,带来了农业生产的大发展,解决了农村人口的吃饭问题,农产品市场供应短缺问题,使广大农民迈入勤劳致富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阶段。

一、调整变革生产关系,推行以户营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责任制

“人哄地皮,地皮哄肚皮”是对七十年代生产队集体统一劳动质量差,导致农业生产产量低原因的最直截了当的概括表白,这在当时丰都农村民间广为流传,人人知晓。“四人帮”粉碎前,由于长期以来对姓“资”、姓“社”争论不清,“连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占绝对主导地位,禁锢着人们的思想。粉碎“四人帮”后,随着党的一系列拨乱反正措施的贯彻执行见效,实事求是的思想工作作风的恢复,带来了人们的思想大解放,逐渐现实地认识到,解决人民群众的疾苦,解决眼前广大社员群众吃饭问题是首要问题。1977年小春收割后,面对已成定局的减产局面,为了实现小春损失大春补,不让社员饿肚子,减少或不吃国家返销粮的问题,我县部分基层干部群众,对大春生产实行了分段或分组作业联产承包、水统旱包、包产到户联产计酬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推行,调动了广大社员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大春生产立竿见影地获得了好收成,由此也让广大社员和各级党政看到了搞好农业生产,短期内解决大家吃饭问题的一个比较现实可行有效的办法。鼓舞了更多的社队1978年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但是当时上级政策没有明确规定可以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而过去是严令禁止这样做的。同时,在思想解放程度上,在对责任制的优越性和性质认识上,全县各地各级干群间存在着差异,存在多种不同意见看法。所以,仅管县委、政府主流上认识到,现实生产上也反映出推行责任制效果好,但县内各级党政也不能公开大张旗鼓地宣传号召推行责任制,一般是私下讨论,默认支持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一些为解决广大群众吃饭问题多年努力奋斗的干部群众,也只是暗暗的为找到一个切实有效的办法欣喜。对不推行责任制的也不指责批评。责任制的形式也是多样。实行什么样的责任制是由社员自己认同选择,让广大群众在实践中认识对比,决定取舍。

19786月,县委组织全县干部群众学习光明日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物约评论员文章,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批判“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进一步推动了广大干群思想的解放,坚定了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信心。1978年全县粮食生产获得了丰收,尤其是责任制推行得好的地方,增产幅度较高,按当时的说法是“打滚翻番”。广大社员群众推行责任制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认识到如果这样坚持下去,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解决吃饱饭问题。生产队集体统一劳动,统一分配中的一些弊端也会随之解决。

1978年下半年,县委组织力量对各地推行的责任制进行调查研究归纳总结。之后于19792315日,召开全委扩大会议。会上,结合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农村人民公社条例修正草案》等材料。与会人员根据文件精神,实事求是地总结了过去丰都发展农业生产上的经验教训。按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和“从1979年起,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来”的战略决策,讨论了全年工作计划。会后,县委抽调干部组成工作队,到社、队宣传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文件,正式公开试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继后,全面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1979328,中共四川省委书记赵紫阳一行5人来丰都视察工作。县委领导汇报了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情况。工作得到了肯定,更加坚定了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行责任制的信心。

198031622日,县委召开脱产干部会,传达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和地委召开的县书会议精神。会上,就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和研究。198012912日,县委召开三级干部会,传达省、地委工作会精神。会上,学习了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和《省委关于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意见》等文件,进一步统一了各级干部对包产到户生产责任制的认识,讨论了推行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规划及步骤作法。

198151723日,县委召开三级干部会。会上传达了地委召开的县书会议精神;学习了涪陵地区关于《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专业承包联产计酬》三个试行意见;讨论了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加强农村政治思想工作,加强农村工作的领导等问题。考察了社坛区落实林业生产责任制的情况。19811023,县政府成立落实林权和林业生产责任制领导小组,负责全县开展落实林权和林业生产管理责任。当年划给社员自留山63.7万亩。园林地11.83万亩。

1982年全县基本上是全面推行了农业生产责任制,并且逐渐统一到了大包干这种农业生产责任制上,大包干责任制也是后来以户营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责任制的雏形。但承包期限不长,一般是24年。

198312月,根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决定,县委、政府通知:“撤销农村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恢复乡人民政府”。19841月中旬,各乡(镇)召开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乡(镇)长,组成乡(镇)人民政府。大队改为村,选举建立村民委员会;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至此,标志着1958年初步建立,上世纪60年代初期稳定下来的队为基础三级所有的,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解体。鉴于村民小组是村民自治的行政组织,不是合作经济组织,县委政府于198768月在社坛镇试点,恢复农业生产合作社。即原生产队转为既是村民小组,又是农业生产合作社。土地、林地、塘库堰等原生产队的一切财产为农业生产合作社全体社员共同所有,合作社推行以户营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生产责任制。试点结束后,紧接着在全县推开,给全县的农业合作社正了名。

总之,1977年下半年到1984年间,丰都农村试行、建立、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卓有成效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解决了农村广大社员的吃饭问题。84年中央提出“土地承包经营权15年不变”,县委认真贯彻执行,完善了农业承包合同,又给广大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丸。1984年底全县4538个生产队,实行包干到户的有4530个,占99.89%。包产到户的7个生产队。统一指挥的1个生产队。承包合同签订十五年工作落实的4302个队,占94.8%。不够落实的201个队。不落实的33个队。之后,各级党政加强工作,逐步使这些农业承包合同签订不够落实和不落实的队落实了以农户经营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生产责任制。

以户营为主的双层经营责任制,适合我县农村的实际情况,必须长期坚持不变。但针对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人口变动等问题,1989年下半年县委在汇南乡试点的基础上,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全县范围内推行了口粮田和任务田“两田互补,承包经营”,以推进双层经营责任制的不断完善和深化。之后,又提出在农户双方志愿的基础上,鼓励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允许土地经营权实行合理流转等。1998年,我县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第一轮15年到期。先在县上试点的基础上,19988—9月在全县开展了第二轮土地承包责任制的签订工作,实行土地承包合同从1999年起,一订30年不变。同时给全县99%的农户颁发了《土地承包合同书》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又让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丸。

以户营为主的双层经营责任制在分配上是实行的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就是自己的的分配原则。

交够国家的主要是农业税、农业特产税,交多少是根据国家的税收政策在执行。开初是以户交队结帐的方式进行,后来实行的是户交户结。最初实行以粮食实物征税为主,后随着国家粮食生产形势好转,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改为折征代金为主,后逐渐实行征收现金。2001年起,按重庆市政府的安排,丰都开展农业税体制改革试点,后全面推开,直至2005年开始,全县农村彻底免除农业税。

留足集体的,即农户承包土地后,要向合作社集体交公积金、公益金、管理费,简称两金一费。农业责任制推行的最初几年一般是根据需要和合作经济组织的决定在逐年交纳。同时各合作经济组织根据专项生产发展的需要,也在筹集共同性生产费。为减轻农民负担,政府各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管理部门对两金一费和共同性生产费用的筹集使用在进行直接的监督管理。90年代初四川省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减轻农民负担的管理条例,规定向农民收取的两金一费不得超过上年人均纯收入的5%。丰都认真贯彻落实这项政策原则,基本上是控制在5%以内。共同性生产按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收取。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和免除农业税政策的实行,向农民收取的一切费用取消。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和共同性生产发展所需经费,按全体村民、社员一事一议的原则进行。从近年开始,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工业反哺农业的宏观政策的实施,国家对种粮农民实行现金补贴等一系列扶持农业的措施的实施,有效地调动和保护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为进一步实行城乡统筹,推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了条件。

二、抓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科技兴农

1977年丰都尝试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到1982年全面推开,丰都的粮食产量是在一年上一个台阶的增长。1982年全县粮食总产达261500吨,农村人口全年人平口粮接近300公斤,全县基本上比较稳定地解决了广大农民的吃饭问题,但手头缺钱用,家底薄。为此,丰都县委、政府牢记为大多数人谋福利、执政为民、为人民服务、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宗旨和奋斗目标,坚决抵制“包了产、不用管”的错误思想,而是大胆探索实践带领广大农民群众致富的途径、办法。

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也标志着农户获得了农业生产的自主经营权,种什么?种多少?农户可以自己定。当时社会农产品市场处于短缺时期,国家对农产品的购销政策逐渐松动放开,能左右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国家购销价上调幅度较大,农民认识到发展家庭副业,发展多经生产,比种粮划算,自发地在发展多经生产。地委、县委也看准了这一增加农民收入的大好时机,及时放开农贸市场,贯彻上级一系列搞活农产品市场的优惠政策。加大国家、集体农产品加工购销部门的管理,促其为农业生产发展服好务与农户共兴衰共存亡。鼓励农户在不放松粮食生产,解决吃饭问题后,大力发展种、养、加、销等多形式的生产,走创建重点户、专业户,勤劳致富的路。

198031丰都县革命委员会发布从即日起恢复农村集市,3天一场期后,对一、二、三类农产品的购销政策进行了调整,实行逐渐放开搞活,由计划收购、定购逐渐全面放开,转为集市贸易,市场调节。现除烟叶等少数品种外,基本上是全部农实行市场经济。

农村集市贸易的开放活跃和农产品购销政策的放开搞活,对农户发展多经生产,发展商品经济,找钱是一大促进推动,但当时农户开展的生产项目,生产的产品多是家庭副业型、传统经济项目类,产品销售基本上是“提篮小卖”。但在当时,广大农户的这种生产经营,却实也增加了农民的现金收入,扭转了多年来形成的社会农产品供给严重短缺的局面,初步满足了人民生活对农产品的需求。

为了较大幅度地提高农民的收入,同时也鉴于农民、农业、农村家底薄,经不起折腾,1984年县委审慎地提出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情况下,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不放松粮食生产,是以保证完成国家统购、定购任务后,全县粮食产品与消费达到自求平衡为衡量标准。采取的措施,主要一是相对稳定粮食面积(农户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主要是通过宣传号召和控制多经骨干品种的生产规模来调节实现面积的稳定);二是大力推广以杂交水稻、杂交玉米为主的粮食优良品种和与之相匹配的地膜保护栽培,合理施肥管理等一系列种子种植管理技术。以此来确保全县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丰都的伏旱等自然灾害不严重,仅管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水利等农业生产的公用设施受到了一定的损失,但通过水利部门对骨干大型设施的统一管理加强,基本上能抵抗当时的伏旱侵袭。丰都1984年至1990年间的粮食生产基本上实现了平稳增长趋势。

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起初是以调整农、林、牧、副、渔结构为主,后逐步走向调整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是我县国家、集体商贸流通和农产品加工贸易生产企业又一个大发展时期,以此为依托,县上发展多经生产,确定了围绕十大骨干农产品来抓生产,使农民增收,效果较好。

长江横串丰都县境,全县大小河流溪沟水库等水面也较多,过去大家吃水产品主要是这些地方天然生长或人工粗放放殖后自然生长的一些鱼虾类,人们也不以水产品为重要食品,渔业生产在整个农业生产中占的比重很小。从某种程度上讲,我县的水产业生产的科技含量犹如处女地状况,县水电局83年在县佛建农场建了一个商品鱼种基地,才使我县渔业生产步入了依靠科技的门坎,后来又在永兴乡搞流水网箱养鱼试点,全县推广稻田养鱼。但总的说来重视也不够。前几年,县上在佛建农场一带搞工业园区建设,水产良种生产基地也就随之消失了。

1984年中央关于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4号文件出台,县委结合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抓乡镇企业的发展,但效果不明显。

199122225日,中共丰都县委召开第八届三次全委扩大会。会上讨论制定了《丰都县科技兴农10年规划》之后,县委把科技兴农,发展“三高”农业摆在了重要位置。

上世纪90年代初起,江浙一带的乡镇企业发展和沿海一带的外资企业发展快,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国家基本建设步伐也加,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与此同时,国家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全面推进,粮食统购统销体制被打破。县委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多的突出问题,鼓励、引导农村劳动力转变观念,从农村解放出来,外出误工挣现钱。从此,农村人平纯收入中,农民工资性收入逐年直线上升。目前,80%以上的农村青壮年劳力基本上都是外出打工挣钱。

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挣钱的同时,他们的眼界开阔了,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极大变化,从事各项社会生产的技能也大大提高,在城市中谋生的能力增强。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农产品与工业品价格剪刀差等在现实社会表现突出,促使很大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走上脱离农业、农村的道路,干脆在城市安营扎寨谋生,变成了新一代城市人。这对多年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是一个很大的冲击,促其早日变革。

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和生活的主要人口是妇女、老年人、儿童。这对科技兴农,“三高”农业的发展不利,再加上国营、集体商业企业的改革,解体较多,而这方面的乡镇企业和个体经济性质的龙头骨干公司企业又没有成长起来,填补空缺,这直接对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经骨干产业是一个负面影响,减少了农民在多经骨干品种生产上的现金收入。但随着农民商品观念的增强,交往范围的扩大,市场经济调节的作用等,农户自发从事的小农经济式多经项目生产也使社会农产品供应日益丰富,到上世纪末,农产品市场基本上是全面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和买方经济时代,供过于求。同时这个时期丰都农村也实现了整体越过温饱线的标准,农民基本实现小康。

三、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国家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1992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丰都县委认真贯彻大会精神,认真着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当时在农业方面,一是依靠科技兴农,发展“三高”农业,以市场为导向组织农业生产,以国营涉农企业为龙头,搞商品农业基地建设,以发展个体户经营为主的乡村企业,开展农产品的运销、初加工。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国家工业生产的发展,大宗农用生产资料,如肥料、农膜、农药、农用机械、柴油等都逐渐由计划经济供不应求转为市场经济调节,供应充足。农业生产资料的充足供应这也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丰都的农业生产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全县粮食、烟叶、蚕桑、生猪出栏等大宗农产品历史最高产量都是在那个时期出现的。全县粮食产量最高年份是1998年,全县粮食总产量340021吨。烟叶最高产量是1997年达6635吨。蚕茧最高产量是1996年达2814吨。生猪出栏最高是1997年达55万头。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随着国营、集体涉农商业企业的解体,同行业的个体私营企业的规模经营又没有跟上,对全县多经农产品骨干项目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走向建立完善,这对小农经济型的农产品商品生产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农民的科学种植的水平提高,商品信息获取的方式渠道增加,农村商品农产品品种增多,这抵减了部分骨干项目上的受损,农民从农业生产上获得的收入仍能徘徊在已创的水平上,农产品市场基本上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

丰都县上世纪八十年代是省级贫困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对贫困县的指标有所调整。2001年被确定为国家级贫困县。为了把经济发展上去,让广大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全县加大了扶贫攻坚工作。

2000年至2006年由于三峡电站建设的需要,丰都县的移民搬迁工作任务重,县委政府把大量精力投入到了移民搬迁工作上,农村工作的力度有所减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同时因重庆直辖后,对农村工作、扶贫工作抓得紧,尤其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如农村电网改造与管理、农村小集镇建设、乡村道路建设、电视电话设施建设、农村水利灌溉和农户饮水设施的建设,以沼气能源建设为龙头的农户生活设施的改造工程、水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农村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抓得比较有力,对基地农产品的建设也扭住发展生产不放。为了跟上市上的工作安排进度,丰都的工作也紧跟其后,不落伍。这些年丰都农村在这些方面的成绩也较明显,基本上是上了一个台阶,让大家看到了建设新农村、实现新农村的一线希望。

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解决了大家的吃饭问题后,党和政府没有采取“包了产,不用管”的方法,而是发扬继续革命精神,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现在农村温饱问题解决了,中国式的小康生活水平初步达到,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雏形已形成,但仍需要各级党政加强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和投入,把科学发展观的思维和措施落实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克服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和短缺、基础设施差、生产经营规模小、土地承包种植零星分散等种种弊端,发挥尽各地的资源优势,提高优质环保农产品的产出率,互通有无,把农业、农村、农民这个国民经济基础打牢,把中国革命和建设要解决的这个首要问题解决好,把农村变革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

(熊云丰)

资料来源:

1、《中国共产党丰都县党史大事记》(1923年春――199412

中共丰都县委党史研究室编19975月出版

2、《历史的丰碑》(中共丰都县党史大事记续篇)

中共丰都县党史研究室编 20079月出版

3、《中国共产党丰都县历次代表大会纪实》

中共丰都县党史研究室 20066月出版

4、丰都县人民政府档案资料(1980年――1987年永久卷)

5、丰都县农业委员会档案资料(1984年――2006年卷)

6、丰都县统计局统计资料手册(1949年――2008年)

重庆党史微信公众号

重庆党史网版权所有.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人和街99号  邮编:400015
渝ICP备11000637号-3 技术支持:华龙网
渝公网安备:50019002502086

您是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