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武隆新时期农村变革

2017-05-16 10:31:50来源:重庆党史网

 

武隆县档案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武隆积极开展拨乱反正,冲破“左”倾思想的束缚,恢复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迅速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积极探索和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从开始实行联产到组责任制,发展到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突破性发展。19829月党的十二大后,农村改革在巩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1984年宣布土地承包期延长到15年以上,同时撤销农村人民公社,建立乡镇人民政府。1985年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取消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促使传统农业逐步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面发展,涌现了大批农村专业户、重点户。198911月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武隆坚决贯彻这一决定,加强农业等基础产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从而使农村的变革逐步深入。

一、农村土地承包开始及完善

(一)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

197912月 ,武隆县认真贯彻执行省委《关于进一步落实农村经济政策,使生产队逐步富裕起来的意见(试行草案)》的精神,落实山区生产方针,坚持“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原则,制定农业发展规划,粮食生产坚持走基本农田加科学种田的路子,对圈外地,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增加集体和社员收入。大力发展多种经营,走农、工、副综合发展的道路,建立严格的生产责任制,走群众路线,合理进行包产,在巩固和发展集体经济的前提下,让社员发展家禽、家畜和政策允许的其它家庭副业,稳定基本核算单位,保持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开始实行联产到组责任制。19808月,全县坚持“以林为主,粮牧并举,多种经营,综合发展”的方针,完善多种经营生产责任制,农村各生产队的经济林木随农作物包给作业组或包给社员分户管理,幼树以株记分,有收益的按收益分成,圈外地可以到户,实行户造户管按成活株数记分,经济作物开展“专”与“包”的生产责任制,除继续搞好“四专一联”(专业队、专业组、专业户、专业人、联产计酬)外,落实任务到队,包产到户(人);在畜牧业方面,继续解放思想,放宽政策,鼓励社员多发展猪、牛、羊等,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9月, 各区、社做好1980年农村人民公社收益分配工作,实行多种多样的联产责任制,在少数生产队中小春搞“按工分分粮加照顾”的试点,大多数生产队的粮食分配仍然实行基本口粮、工分和投肥分粮相结合的办法,并适当扩大按工分分粮的比例。 10月,武隆县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精神,充分认识中央文件解决当前农村工作中重大政策问题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好农业生产责任制,加速发展全县农业生产,按中央精神对今年确定的责任制形式,一律不动,按原定的制度和签订的合同执行,并搞好决算分配,保证兑现,取信于民。各级党委把加强和完善生产责任制同指挥当前生产紧密结合起来,确保明年小春生产责任制和小春播种面积的计划完成,在加强和完善生产责任制中,注意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凡是增加收入、增加商品的责任制形式都予以鼓励支持。19811月,全县落实农业生产计划,搞好承包合同,通过签订承包合同把生产责任制落实到组、到户、到人,使农业生产计划落到实处,在落实计划签订合同中,坚持钱、粮一起抓,做到包粮又包钱,以保证粮经双丰收。对责任制形式举棋未定的生产队,发动群众迅速讨论确定下来,对实行“包产到组,联产到户,统收统分,超奖短赔”的生产队,把经济作物地划出来,包给专人经营。6月,全县实施《农业生产包干到户试行管理办法》,责任地按人劳比例划地到户,生产队对社员实行“三包一奖赔”,即:包产量、包工分、包投资,签订承包合同。19823月,全县贯彻省委《关于如何完善稳定我省农业生产责任制问题的座谈纪要》,按照中央〔19821号文件要求,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长期不变和生产责任制长期不变的原则,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对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责任制的生产队,着重解决好签订合同,少数生产队群众对现行责任制不满意的,选择适合当地情况的责任制,以进一步巩固农业生产责任制。武隆县逐步通过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集体的优越性和个人的主动性同时得到了发挥,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到1982年底,粮食产量11.9万吨,生猪出槽13.71万头,全县烤烟种植面积达到3889亩,产量达到289.3吨,蚕茧30吨,农民人均纯收入219元。

(二)武隆县完善以统分结合的农村双层经营责任制

19829月到19922月,全县农村改革在巩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完善以统分结合的农村双层经营责任制。19835月,全县深入贯彻执行中共中央〔19831号文件精神,抓好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多种经营,进一步完善包干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大力发展专业户、重点户,对家庭“几小”,放宽政策,搞活流通。1984年宣布土地承包期延长到15年以上,进一步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积极调整农业内部结构,使农村经济开始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转变。1985年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取消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促使传统农业逐步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面发展,涌现了大批农村专业户、重点户。1987年继续巩固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家庭经济和个体经济,为适应农村商品经济发展,把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和多层次的社会化服务作为农村深入改革的重点。19887月,县政府在和顺乡开展完善农村双层经营责任制试点,通过开展培训工作队伍、完善承包合同、整理集体财务、健全规章制度等,重点对涉及的土地分配、林权归属、税收提留、财务清理等问题进行试点。10月全县开展完善农村双层经营责任制(称第一轮土地承包)工作,12月底结束。 19913月,为了充分发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作用,进一步稳定政策,稳定民心,全县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妥善解决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明确土地权属,稳定承包关系;二是实行有偿承包,完善集体积累制度;三是在稳定完善土地承包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完善林地、果园、塘库及工副业项目的承包;四是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包括完善承包合同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土地补偿制度、耕地保护制度、土地流转制度等。 9月全县在农村普遍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中,开展完善农村双层经营责任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三)稳定农村土地承包,推动农村结构调整

19932月,各级各部门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继续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和价格改革,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19941月,全县为了稳定农村基本政策,深化农村改革,积极鼓励农民增加投入,提高土地生产率,长期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土地承包期延长到30年以上,开荒造林、种草养畜、改土治坡等从事开发性生产的,承包期可以更长,承包期内允许继承经营权。5月,武隆县根据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和中、省、地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化农村改革,健全市场体系,加快建立农村市场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以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在农村中做到保障集体的土地所有权,稳定农户的承包权,放活土地的经营使用权,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组合。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稳定和完善各级农技服务机构和队伍,加强乡镇农技服务组织建设。切实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落实国家的各种支农利农政策,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鼓励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办企业。1996年,为了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推动全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使农业面向市场,走集约化、产业化的发展路子,县委、县政府实行优惠政策,创造优良环境,大力扶持放手发展农村专业户。19986,全县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试点工作在平桥镇结束。7月,全县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开始,8月末工作基本结束,共组织37个工作队,427个工作组,5546名工作队员(含县、乡(镇)、村干部),分赴全县农村开展工作。全县37个乡镇427个村2691个农业社中有37个乡镇427个村2672个农业社完成了土地承包。这次土地承包进一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和放活土地使用权,对现有的土地承包关系,从现在起原则上不作调整,无论原承包到期与否,均从19987月起再延长30年承包期不变,对开垦荒地、营造林地和从事开发荒山、荒地、荒滩、荒水等“四荒”土地经营的可延长至50年或70年不变。在延长土地承包期工作中,人地矛盾突出的个别农业社,需要进行调整的原则上按“大稳定、小调整”进行。

自三中全会以来,全县农村从实行联产到组责任制,发展到包产到户,由包产到户发展到包干到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改革在巩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1984年宣布土地承包期延长到15年,为了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稳定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1998年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并延长土地承包期30年,稳定了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签订了承包合同,并颁发了土地承包经营管理使用证书,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98年实现农业总产值4.27亿元,1978年的1.49亿元增长286.58%,粮食总产量16.5万吨,197810.78万吨增长153%.粮食产量年年增加,大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全县农村从1998年基本达到了脱贫,开始走上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二、人民公社体制变革

1980年武隆县开始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经营责任制,从根本上冲破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经济管理模式,农村经济从传统的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但在农村管理体制上却有些不适应和不协调,具体表现在:一是党、政、企不分,这样既不利于党的建设,也不利于经济发展;二是产供销各块分割,各吹各的号,互相脱节,流通渠道单一,农、林、牧、副、渔部门管生产,商贸部门管供销,各自为政,造成互相扯皮,这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形势不适应。为了适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推行的新形势,武隆县对原人民公社,政社合一,“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也相应进行了改革。19833月县委组成工作组对车盘区凉水人民公社进行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随后,遵照省、地委关于人民公社体制改革的精神,结合实际,对全县人民公社体制进行改革:一是改人民公社党委为乡党委,乡党委由党员大会直接选举产生;二是改政社合一为政企分设建立乡人民政府,乡长、副乡长由乡人民代表大会直接选举产生;三是建立农工商联合企业,使之成为相对独立的集体所有制经济组织;四是改生产大队为行政村,将原大队为单位建立行政村,作为乡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五是改革干部的终身制、委任制为民主选举推荐制和聘任制;六是改革分配上的“铁饭碗”、“大锅饭”为按劳分配、职务补贴、工资浮动。村干部和村民小组干部尽量采取兼职的办法,减轻群众的负担,群众十分满意。试点工作结束后,县委、县政府根据上级指示,发出将原“人民公社、大队、生产队”改为“乡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的通知。到19836月底,全县52个人民公社改为乡,建立了乡人民政府,以大队、生产队为单位分别建立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成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社去性合作经济组织。19929月,为了不断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了撤区并乡工作。经上级批准,将武隆原8个区公所、50个乡、2个镇调整为8个镇、24个乡,全县共设32个乡镇。后来又恢复了11个乡。2004年又进行了并乡并村工作,将全县43个乡镇,组建为10个镇,16个乡,减少了17个乡。将原来412个村,合并为187个村,减少了225个村,建立26个社区居委会。减轻了人民群众的负担,也减轻了财政开支。到目前为止全县共有26个乡镇,其中10个镇、16个乡,187个村、26个社区居委会,1342个村民小组、75个居民小组。

三、农村流通体制变革

19835月,全县贯彻执行中共中央[1983]1号文件精神,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改变由只注重生产、忽视流通,转到既抓生产,又抓流通上来。同时,广辟生产门路,发展商品生产,积极进入流通领域。各地还根据本地的资源条件和经济技术条件,因地制宜,逐户作1985年前的具体规划,同时还由下而上制定出生产队、大队(村)、公社(乡)的农业发展规划。抓好农业结构调整,认真贯彻执行“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实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进一步完善多种经营责任制,集体经营的森林、水面、商店、厂、场,都在“包”字上做文章。大力发展专业户、重点户和家庭“几小”。放宽政策,搞活流通,打破地区封锁,城乡分割的局面,形成多种渠道并存的少环节和开放式的流通体系,让对农民完成统派购任务以后的农产品,允许自由上市交易。到年底,全县各种专业户、重点户、小联合体不断涌现,群众想富、致富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农业流通领域逐步放活,农业生产开始出现了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19844,县委批转县政法委《关于确保中央[1984]1号文件的贯彻,切实做好保护“两户”合法权益的意见》,明确指出“两户”是发展农村商品生产的主力军和骨干力量,是农业由“小而全”逐步向专业化、社会化方向转变的带头人,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各级各部门要正确对待“两户”(专业户、重点户)。《意见》下发后,各地积极为“两户”完善经济合同,办理经济合同公证,及时受理“两户”经济方面的纠纷案件,用法律保护“两户”的合法权益,从而促进了全县农村流通领域的发展,加快商品的生产和交换。1985年武隆县开始对粮油等重要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执行保护价, 适当缩小了国家定购农产品的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差距,在合同定购中采取奖售化肥和预付定金的办法。其他农副产品不再实行统派购,采取放开经营,多渠道流通。在农业结构调整方面,发展以烤烟为重点的经济作物,通过对种植烤烟的数量、等级的价外补贴,调动种烟专业户的积极性,带动其他种养殖的发展。逐步实行新型流通体制,改国营商业封闭式的统购包销为开放式、多渠道,并对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也进行了改革,支持大批农民进入流通领域。1994年进一步放宽和完善农民商贸流通的政策,使更多的农民走出农村、走入市场。1996年后,武隆县农村还重点发展生猪、苎麻、蔬菜、中药材等农副产品,不但改变了农民生活、增加了农民收入,还消化了剩余劳动力,活跃了农村商品市场。如出栏的肥猪、山羊除满足武隆县城乡供应外,还外调到其他地区。生产的羊角豆腐干厂家多数是农民,他们把传统工艺进行改进后销售县内外,创出了有地方特色食品,获得了消费者的好评。 2005年在首届中国重庆食品博览会和第二届“重庆名特优新食品北京推介周”等重大活动中,羊角豆腐干3家企业获得“最受消费者喜欢产品”的称号。

通过20多年的发展,武隆县已建立了以羊角、白马、长坝、平桥、鸭江、仙女山、江口、火炉、桐梓等商贸区,年销售额在200万元以上的便民超市44个,这些商贸区活跃了农村商品的交换和流通,带动了一大批农民走上了勤劳致富的道路。

四、农村综合改革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

农业生产由集体经营转向家庭经营后,为了巩固和完善农村双层经营责任制,增强集体经济和社员收入,通过农村综合改革,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解决农民买难卖难和缺资金缺技术等困难和问题。首先对农村金融体制进行改革,解决农民缺资金的问题, 1985年,武隆县从实际出发,将农村信用合作社从农业银行分离出来,成立武隆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每个乡镇设农村信用合作社,加大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建设的投入。到现在武隆农村信用合作社通过扩大股金,增大社员入股面,发放贷款证,已发展成为武隆县农村信用合作银行,各乡镇的农村信用合作社,也发展成农村信用合作分行或分理处。为了支持农业生产,国家在资金方面不但增大对农业的投入,还放宽贷款政策,实施一些优惠政策。每户的贷款额由原贷款1000元到每户可贷款5000,促进了地方农业生产。

1986年,武隆县各个乡镇设农技站、农经站、农机站、林业站、文化站, 通过建立农村服务体系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指导和服务。1988年各乡镇农经站又成立了农村合作基金会,组织农村闲散资金,为农村农业生产提供资金服务,到1998年规范农村金融,把农村合作基金收归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1991年加快完善县农技推广中心和区农技服务站的同时,重点抓好农技服务站的建立,开展业务经营服务,落实优惠政策,积极扶持乡(镇)农技服务站建设,做到以县为中心,区、乡为纽带,村社为基础,专群结合的网络体系。到年底各乡镇的农村服务分别建立了农技站、农经、农机、林业、广播文化、城建、计生、畜牧等站所,专门为农村的农业机械、农业生产、农资供应、林业发展、乡镇建设、文化生活、养植发展、计划生育、农产品流通等提供指导和服务。19929,全县行政体制改革撤区并乡,将原来的52个乡镇合并为32个乡镇,各乡镇仍然保持5站。20059月,武隆县对全县各乡镇农业服务体制进行改革,将原来农业服务中心、水管站、林业站等合并成立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畜牧兽医站单独设立,在改革中对农业服务中心进行定岗定员、竞争上岗、双向选择。

到目前为止,全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服务和指导功能得到了加强,方便了农民群众,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农村的面貌,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县26个乡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79,投入资金350万元,建立农资放心店16,农村服务中心35,便民超市44个;实现光纤电视县乡联网,187个行政村,村村通广播电视;新增农村电话4200,移动电话网络覆盖率达到92%;每个乡镇都设有垃圾处理点,,逐步改变农村场镇“脏乱差”的现象;农村的医疗服务也进一步加强,不但设有乡镇医院和计划生育服务站,部分村还建立了村医务室,农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28.06万人,初步改变了农村吃药难看病难的现象;新建农村图书室25,新增图书6050册;投入12万元,为乡村配置农民健身器材。

五、乡镇企业的发展及演变

1980年,武隆县土地包产到组到户后,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完成得又快又好,部分公社和生产大队利用剩余劳动力兴办了社队企业,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党的十二大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全县各社利用发展社队企业成功的经验,大力发展社队企业。1983年全县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镇)政府作为基层政权的改革,将原社队企业改称为乡镇企业,从而进一步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崛起。

19829月,县委召开社队企业工作会,介绍了参观邛崃、广汉、新都等县办好社队企业的经验,对如何加快全县社队企业发展,力争到1985年社队企业总产值达2000万元,提出了五条措施。一是进一步解决各级领导的认识问题;二是狠抓规划的落实,抓好18个新(扩)建项目,力争到1985年新上企业总产值达到1230万元,加上现有企业产值800万元,共计达到2030万元;三是抓企业的整顿和联合;四是各行各业要支持社队企业的发展;五是切实加强对社队企业的领导,努力开创全县社队企业发展的新局面。19852月,全县各级各部门把学习宣传中央1号文件作为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积极开展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198610月,羊角水泥厂技改投产使用,成为县内最大的乡办企业,通过几年的发展,到年底全县的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了3700万元。19909月,为了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提高乡镇企业的效益,调动广大企业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全县乡镇集体企业开展了第二轮承包经营责任制。19924月,武隆县出台《关于扶持乡镇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扶持政策出台后,各乡镇坚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积极扶持,突出重点,强化管理,提高效益的指导思想,加强对乡镇企业发展的组织领导、扶持政策、激励措施,以乡村两级为重点,以乡镇工业为主导,五轮(指乡镇办、村办、社办、户办、联户办)驱动,五业(采矿业、建筑建材业、加工业、运输业、服务业)并举的发展方向,使全县的乡镇企业的发展走上了快车道,当年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14亿元,比上年增长42.5%1993年,为了确保乡镇企业产值比1991增长50%以上,保证完成1.5亿,力争达到1.7亿,全县采取了几条措施:一是树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乡镇企业是县域经济的主体观念,切实把乡镇企业作为全县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来抓;二是加强领导,真抓实干,调整充实县和乡、镇两级乡镇企业领导小组,健全、完善县级领导联系重点乡镇、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责任制度,实行责、权、利结合,明确县级扶贫单位协助对口乡抓好乡镇企业的责任,县里坚持两月一次例会制度;三是狠抓项目,既要全面兼顾,又要重点突出,敢于担大风险,敢于上大项目,要把发展乡镇企业与小集镇建设结合起来,鼓励和扶持私营企业的发展;四是抓好现有企业的管理和技改;五是多渠道筹集资金,如扶贫资金、移民资金、信贷资金等都要向乡镇企业倾斜,银信部门在扶持重点乡镇和大项目时,要注意扶持空白乡,帮助它们起好步;六是各级各部门要齐心协力,围绕乡镇企业打好总体仗;七是清理、完善政策,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对限制、阻碍乡镇企业发展的政策规定,加以废除、修改和完善,对过去出台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好政策,要加强督促检查,使之落到实处。

19949月,全县乡镇企业工作会议后,为了加快乡镇企业的发展,做到三个不动摇和强化五条保障措施:乡镇企业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奋斗目标不动摇、完成任务决心不动摇,强化观念、政策投入、人才和环境等五条保障措施,把全县乡镇企业发展推上一个新台阶。19958月,武隆县乡镇企业四川海隆矿泉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芙蓉洞矿泉水”荣获“1995年亚洲体育暨保健食品博览会精品”金奖。通过几年的政策扶持和发展,乡镇企业突飞猛进,到1995年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达10.4亿元,1990年增长13.4,1993年、1994年、1995年连续三年实现翻番。1996年为了保持乡镇企业发展的良好势头,新上了一批有规模、上档次的项目,增强了发展后劲;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强化管理,提高效益,对个别管理不善、效益不好的企业,组织专门力量,进行典型解剖,对症下药,制定整改措施;宽松乡镇企业发展环境,坚决制止乱收费,纪检、监察牵头,组织专人对乡镇企业乱收费情况进行检查清理。

1999年,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转制,全县乡镇企业也开展改革转制,全县较大的乡镇企业进行改制的有12户,涉及8个乡镇,其中煤矿企业7户,发电站企业4户,水泥企业1户,整个改制工作到2002年基本结束。1999年改制企业有羊角镇的武隆县羊角煤矿,改制为私营企业,更名为“武隆县庆峰煤矿”;白马镇的武隆县富民煤矿,改制为私营企业,改制后仍为武隆县富民煤矿;白云乡的武隆县白云红联煤矿,改为私营,改制后仍为武隆县白云红联煤矿;和顺乡的武隆县天城煤矿,改制为私营企业。2004年由武隆县沙子沱煤矿购买,变为国有企业,更名为“武隆县沙子沱煤矿二矿”;武隆县兴顺桐麻湾煤矿,鸭江镇的鸭江苦竹园煤矿,改制为私营企业矿名未改;平桥镇的武隆县茅坪煤矿,改制为私营企业;凤来乡的武隆县凤来发电厂,改制为私营企业,更名为重庆市武隆县凤来电力有限公司。2000年改制企业有武隆县羊角水泥厂,改制为私营,更名为“武隆县长欣水泥有限责任公司”。2001年改制企业有黄莺乡的武隆县龙洞发电站,改制为私营企业;武隆县城门洞发电站,改制为股份制企业。2002年改制企业有武隆县车盘发电站,改制为私营企业,改制后仍为武隆县车盘发电站。

六、农村税费改革

2000年武隆县根据国务院《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和重庆市有关精神,从相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农村税费改革调研小组,深入到各乡镇开展农民负担调查研究,收集统计1994年-1998年全县粮食和经济作物实产量、民政优抚、耕地占用计税面积变化、乡镇统筹费和村提留、农业税及附加税征收等方面的情况。20013月,根据重庆市政府《关于全面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武隆县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在巷口、江口等10个乡镇进行。在试点过程中,按照“减轻、规范、稳定”的指导思想,围绕“三取消”、“两调整”、“一改革”的改革重点,“三取消”即:一是取消乡镇统筹款、农村教育集资款和专门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二是取消屠宰税,三是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和义务工;“两调整”即:调整农业税、调整农业特产税政策。试点乡镇按照以上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和配套改革措施对农税进行了改革:一是以第二轮土地面积为基础,合理调整了农业税计税面积;二是调整农业税计税常产,按1994年-19985年平均常产每亩410公斤计算;三是调整农业税税率确定为7%;四是确定农业税计税价格,按市政府统一规定执行11公斤;五是调整农业特产税政策,除烤烟和蚕茧以外的其他农业特产品,不再征收农业特产税。20024月,全县又一次召开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调整充实农村税费改革领导小组,再次下发了《关于全面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这次农税改革试点是在200110个乡镇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以“减轻、规范、稳定”为目标,按照组织宣传、深入调查、精心制定方案、组织实施、检查总结五个阶段开展工作。同时,坚持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严防农民负担反弹,妥善处理好减轻农民负担与保障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正常的关系,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到2002年底,全县农业税收及农业税附加总计1340万元,农民人均负担38.66元,亩平负担29.83元,与改革前(含屠宰税、教育集资负担)相比,人均减负21.74元,亩平减负16.76元,人均减负率达35.99%

2003年根据重庆市《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全县对农业税、农业特产税政策进行部份调整:一是从2003年起,除烟叶、蚕茧外,不再征收农业特产税,二是在核定农业税计税面积时,对因自然灾害、合法征占减少耕地的,要根据情况依法核减,三是农业税计税面积纳入国家计划实行退耕还林的要核减,不作计税面积,农业税附加应随农业税减免而减免。到年底,减免农业税和农业税附加230万元,同时实行正税与附加分离。

2004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家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和《财政部、农业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2004年降低农业税税率和在部分粮食主产区进行免征农业税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和重庆市《关于做好2004年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武隆县在2003年税费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农业税调整的有关政策,从2004年起农业税税率下降1个百分点,由7%下降为6%,农业税附加按下调后农业税正税20%征收,农业税减免准备金比例由5%提高到8%,实行纳税人自行纳税、征收机关征税、乡村干部协税护税的征管模式。到2004年底,全县在2003年基础上减征农业税及附加190万元,农民人均减负5.49元。2005年,按照国务院《关于2005年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全县进一步扩大农业税免征范围,加大农业税减征力度,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农场职工、各类经济组织和个人全部免征农业税和农业税附加,免征后村级组织的收入,由国家和市级财政给予转移支付补助。到2005年底,全县免征农业税及附加1150万元,农民人均减负33.23元。

七、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方针、思路的继续和深化,是党在新时期、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加快现代化建设的纲领性表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是一个统筹城乡发展的措施,是一个为农民群众谋福利,实现城乡协调和谐发展的工程。按照中央和市委的有关文件精神,武隆县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

小城镇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19942月,武隆县对小城镇建设提出了规划和要求:一是把小城镇建设作为90年代深化农村改革的重大举措,农民走向市场的桥梁;二是成立小城镇建设领导小组,加强领导,明确职责,三是确立重点,明确乡镇搞好规划;四是放宽和完善政策,尽快形成小城镇建设的高潮。9月,全县进一步加强小城镇建设,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农村改革发展的突破口来抓,放宽放活小城镇建设的政策,开辟多渠道筹集资金的新路子,抓住关键环节,促进小城镇建设建康发展。199510月,为抓好白马镇为代表的小城镇建设,县国土局、县移民局和白马镇政府等有关部门现场办公,解决白马镇移民小集镇建设中的问题,由县国土局和有关部门做好农转非、土地征用、青苗补偿等,为集镇建设改道工程和全面施工开路,由县移民局将移民补偿资金80万元及时到位,用于白马镇移民小集镇基础设施建设,由白马镇做好小城镇建设宣传工作,让群众知道白马小集镇建设是全镇人民的一件大好事,在建设中要积极配合,从而带动了全县小城镇建设。近几年全县在小城镇建设中,相关部门加大宣传力度,明确职责,落实任务,加快工程实施,实行一站式服务,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各乡镇小城镇发展。目前,武隆县以白马、江口、火炉、鸭江等为代表的小城镇建设,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20063月,为了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县召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动员大会,一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二是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新农村各项建设实现“一年起好步、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三是加强领导,形成合力,用十年或更长的时间,新农村建设取得大的成绩,在全市的贫困县中率先实现全面小康。4月,为了加强对全县新农村建设的指导,县上成立了新农村办公室,并抽调相关部门人员集体办公。5月,在全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竞选活动中,鸭江镇的双河园村、火炉镇的梦冲塘村、巷口镇的黄渡村、长坝镇的何家堡村和白云乡的莲花村竞选为全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9月,武隆县新农村办公室开展全县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到年底对26个乡镇187个村的新农村建设进行规划。 20073月,武隆县成立“中共武隆县委新农村工作办公室”(同时撤销原武隆县新农村办公室临时机构)。4月,成立“重庆市武隆县仙女山新区管理委员会”和“武隆县仙女山新区开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武隆县仙女山新区建设是重庆市唯一的一个配合新农村建设的新区,新区建设分为“一组团”、“三沿线”、“四景区”。从20063月开始,全县在实施新农村建设中,按照“抓点、带线、推片、促面”的工作思路,重点实施“1221工程。全县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一是注重提高农村农业综合生产力,如修建烟水配套工程1978个,兴修以接龙沙河水利工程为重点的水利设施,建设防洪工程;二是增加农民增收致富路子,如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家,推广优良种1000头,扩大蔬菜种植面积16.2万亩和中药材种植面积4.85万亩,组建烟草专业合作社137个,发展枣园1000亩和苎麻5620亩等;三是改善农村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如加快以村道路为重点的通路、通电、通水、通电视、通电话的“五通工程”建设,筹资2500万元修建村道路35条共427公里,落实西部农网改造资金3100万元,投资596.85万元,实施8个村2996户农网改造,推进“新家园建设工程改善农村生态环境,退耕还林18400亩,实施“安康工程”,加快以农村风貌特色的农房改造等;四是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发展,以“两基”为重点,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减免学生学杂费1258.7万元,改善教学条件,投入200万元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新建和改扩建乡镇卫生院和敬老院,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1.7万人等。

 

重庆党史微信公众号

重庆党史网版权所有.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人和街99号  邮编:400015
渝ICP备11000637号-3 技术支持:华龙网
渝公网安备:50019002502086

您是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