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秀山新时期农村变革

2017-05-16 10:34:39来源:重庆党史网

 

中共秀山县委党史研究室

 

一、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是重大的战略转移。秀山各级党委、政府、广大农村干部和群众思想得到了解放,观念开始转变,冲破了多年来“左”的思想束缚,开创了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1979年春,县委作出认真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决定,在批判“两个凡是”观点,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以及平反冤假错案的同时,要求各级党委联系实际,深刻领会党的工作重点转移的重大决策,搞好农村的拨乱反正工作,勇于探索在新形势下,如何从实际出发,贯彻三中全会精神,同时决定在全县农村率先改革,实行生产责任制,推动整个农村改革,促进农业生产快速发展。
   
秀山是农业县,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农业没有摆脱长期徘徊不前的困境。三中全会后,秀山同全国各地农村一样,开始了一场大变革。在这场大变革中,县委认真贯彻休养生息的方针,按照上级一系列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政策,提高了农副产品收购价格,调整了山区农民的征购任务,扩大了社员自留地、自留山,特别是落实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开始好转,农民得到了实惠,出现了新局面。从提倡包产到组发展成户营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从联产承包制的建立,到一大批专业户、重点户和多种形式的经济联合体的涌现,这是广大农民群众在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进行的伟大创造,各级干部在实践中受教育,认识由浅入深,不断提高。在这场大变革中,广大干部、党员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一系列富民政策,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不强扭硬拉,不搞“一刀切”、“一阵风”,使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断发展,逐步完善。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克服长期存在的生产上的瞎指挥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把小规模的分户经营与专业化、社会化生产结合起来,继承了合作化时期的积极成果,从而使集体所有制的优越性和家庭经营的积极性统一起来,并且同时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是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进步。
   
秀山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经历了包产包干到组和包产到户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包产包干到组。1979年,全县开始实行包产到作业组,搞“四固定”、一定三年不变,超产部分可按大部分或全部奖给作业组,生产队对一些多种经营项目,如养猪、牛、羊、蚕、鱼等养殖业,烟、菜、果、药等种植业,以及其它副业生产,包产到专业组、专业户、专业人员,实行奖赔制度。大田作业的植保、制种、育苗等包括专业组、专业人员经营,实物定额计酬。继而推行“三包一奖”(即包产、包工、包成本、超产奖励)责任制。当年,全县共有3285个生产队,实行以组作业联产承包的有1842个生产队,占生产队总数的56%
   
第二阶段:包产到户。1981年,在“解放思想,大胆改革”的号召下,县委出台了《农业生产包干到户责任制试行办法》、《农业生产专业和承包联产计酬责任制试行办法》、《农业生产包产到户责任制试行办法》等文件。全县实行包产到劳、到户和水统旱包等多种形式责任制,仍然以生产队统一分配。全县4118个生产队中,搞专业承包的有152个队,责任到劳的有97个队,包产到户的有256个队,水统旱包的有307个队,以组联产的有297个队,包干到户的有2722个队,占生产队总数的66%。以队生产的有287个队。
    1982
年,全县4140个生产队全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大包干办法。即在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变的前提下,生产队留10%左右的土地作机动地,90%的土地按常年产量以人计算平均承包到户,分户核算,自负盈亏,社员所收粮食除完成国家征购和集体提留外,余下归已。这样把社员的权、责、利紧密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了社员的积极性。这年全县粮食产量达2.82亿斤,比1981年增产195%
   
农业生产责任制建立后,农业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全县农村经济从单一的农业经济逐步转向为农工商综合经营,协调发展的轨道。在农工商综合经营的情况下,出现了一批专业户和新经济联合体,在短短的两年间,全县专业户发展到5294户。突出的清溪场镇发展到292户,经济联合体66个、参加农户308户。平凯镇发展到188户,经济联合体103个、参加农户252户。

农业生产责任制建立后农业经营管理发生了变化。生产队将全部或大部分耕地承包到户耕种,山林(除国有林外)全部划分到户作责任山和自留山,并按承包合同进行统一管理。各生产队陆续将耕牛、种畜及各种适合农户使用的农业机械、农具等,折价处理给社员,少数较大的农业机械仍由集体保管。集体所有的晒场、保管室、仓库等,有的拆除还耕,有的作为兴办乡镇企业之用或出租给农户。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指导方针的指导下,对农户实行指导性计划,落实各项生产任务。社员可以自由从事养殖业、工副业、种植业等副业生产,还可以经商办企业。

二、乡镇企业快速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秀山乡镇企业快速发展。1979年,美沙、塘坳、膏田、新场、永兴等6个公社开办小煤窑,玉屏、溪口开办朱砂矿,石堤、洪安、梅江、溶溪等公社发展养殖场,溶溪、钟灵公社办起小锰矿。同时全县还兴办社队林场17个,造林29660亩;茶场282个,培植茶园12975亩,年产茶叶400多担;兴办小水电61处,装机容量1450千瓦。石堤、大溪、海洋、中溪、茅坡、宋农、妙泉、峻岭等公社开办竹木加工厂等。全县有40个公社和40%以上的大队,共开办社队企业541个,有亦工亦农社员7891人,社队企业总产值达722.22万元。社队企业主要产品品种项目达26个。当年完成原煤产量3699万公斤,发电量209万度,砖926万块,瓦1724万张。19828月,对社队企业进行整顿。重点整顿规模大、产值高和问题多、亏损多的114个骨干企业。经过整顿,对企业分别实行关、停、并、转。当年总产值为915.97万元。
    1983
年,社队企业更名为乡镇企业后,逐步向联营、合营与个体等多种形式发展,形成乡、村、组、联户、个体5个轮子一起转的多层次、多模式、多渠道经营体系,并从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重庆、昆明、贵阳等大中城市,引进技术100多项,技术员20多人。1984年投资453.7万元,兴办涌图砖厂、石堤纸厂等一批骨干乡镇企业。1985年,全县乡镇企业总数达6250个,其中乡办203个,村办174个,组办56个,联户办891个,户办4926个。属农业企业94个,工业企业4045个,交通运输企业232个,建筑企业66个,商业、饮食、服务及其它企业1813个。从业员工17098个。总产值3465万元,其中工业产值2364万元。总收入3530万元,占乡镇企业总收入的59.8%。全年利润216.6万元,上交税金161万元,职工劳务收入728万元,人平达425.8元。到1985年,全县乡、大队先后建成小水电站81个,有发电机组88台,装机容量达2194千瓦,年发电量563万千瓦小时。效益好的骨干乡镇企业有:平凯农机修配厂、中和水泥厂、溶溪乡办锰厂、龙池区办煤厂、干川乡办煤厂、清溪窑酒厂等。
    1990
年县委强调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经济的实力,增加农民收入。
    1993
年,县委县政府出台发展乡镇企业的新举措:采取三种形式,做到三个不限制、走出四个误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三种形式:股份制、异地办、集团化。三个不限制:一是除国家法律禁止的产业项目外,一律不受限制;二是只要产品质量高、销路好、又有治理污染和保护环境资源的可靠性措施,项目规模大小不受限制;三是在保证效益的前提下,发展速度有多快就发展多快,不人为地限制。四个误区:一是走出认识误区;二是走出项目误区;三是走出投入误区;四是走出政策误区。
    1997
年,提出发展乡镇企业,拉长产业链,培植新经济增长点。乡镇企业的发展在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支持农业生产,转移富余劳动力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在发展思想上,按照中央提出的“两个根本性的转变”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提高效益为中心,发挥优势,优化结构,合理布局,不断完善机制。依靠科技进步,强化企业管理,增强整体素质,推动乡镇企业再上新台阶。在深化乡镇企业改革中,有条件的企业组建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企业集团;一般的乡镇企业,通过租赁、拍卖、联合、兼并、破产等进行要素重组。
   
近几年来,根据市场需求,国家产业政策和本地资源优势,合理调整结构,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县委提出大力兴办集约型农业企业,特别注意利用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使农工和企业建立稳定的经济联系,形成利益共同体,为农户与市场之间架起桥梁。乡镇企业在发展,从原来的分散布局向相对集中,连片开发转变,与工业小区和小城镇互为信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县委县政府对乡镇企业实行“积极扶持、合理布局、分类指导、依法管理”的方针,努力创造乡镇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政策环境。
     
三、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19834月下旬,涪陵地区县委书记会议在秀山召开,传达贯彻省委农村体制改革会议精神,研究讨论进一步贯彻落实联产承包责任制问题。同时决定撤消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分开,人民公社党委改为乡(镇)党委,建立乡(镇)人民政府的体制。
   
保持农村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并不断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这是农业发展的关键。在深化农村改革中,1984年县委提出,必须继续稳定和完善户营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双层经营体制,稳定社员的承包地,延长承包期,允许转包,完善林牧渔业生产责任制。鼓励和支持有技术和经营管理能力的家庭以及联户大力发展商品生产,以促进农业向专业化、社会化的方向发展。
    1986
年,县委积极推进农村第二步改革,大力促进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当年取消粮食统购,实行合同定购。
    1993
年,县委县政府采取措施深化农村改革:一是转换区、乡职能,强化服务功能,加强以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二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三是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对土地实行“租、转、包、售”,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四是完善区、乡财税体制改革,两所变一所;五是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六是加快区、乡供销社、信用社体制改革;七是科技兴农。
    1994
年,县委县政府对三农(农村、农业、农民)政策进行调整:(1)稳定农村基本政策,放活承包土地使用权;(2)放宽放活农产品经营渠道和价格,让利于农民;(3)改革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制;(4)加速商品骨干基地建设,特产税让利于区、乡;(5)提高村干部报酬,调动基层积极性。
    1995
年,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村级激励政策的规定》,实行乡村特产税超收分成的制度;提高村干部并推行结构补贴制度;实行村三职干部家庭保险制度。
    1999
年,县委县政府提出全面推行村民自治,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5条意见:(1)全面推进村民自治,切实加快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2)坚持依法治村,加强村级民主制度建设;(3)认真总结经验,抓好典型示范;(4)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5)进一步加强对村民自治工作的指导。

2003年,县委县政府实施一系列农村改革措施,顺利实施农村土地第二轮承包、延包(50年不变),进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全面完成农村税费改革。从2005年起,全县免征农业税,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广大农民无不欢欣鼓舞。

在深化农村改革中,县委县政府大幅度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农村经济结构趋向合理,并开始步入良性循环发展轨道。全县从根本上改变了自给自足单一粮食生产的传统农业格局,开始向粮经并举的商品农业、现代农业转变;产业内部结构得到合理调整,多种经济产业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农民人均收入中70.2%来源于烟、桑、畜、林产业;农产品商品率由40.1%上升到50.2%。在着力点上,始终坚定不移地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突出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努力提高经济效益,迈出了以工补农,以工促农的路子。
   
大力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加强商品骨干基地建设。农业商品骨干基地建设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最直接的主体工程。实践已证明,单一的粮食生产,已不能满足农民脱贫致富的需要,只有跨出“吃饭农业”的圈子,立足于整个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力拓展除粮食生产以外的其它生产领域,大力开发除耕地资源以外的其它农业资源,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发展高附加值、高创汇率的产业和产品,才能为支柱产业的规模经营和农民脱贫致富奠定基础。因此,要保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还要拓宽思路,寻求新的增长点。必须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变单纯的粮食结构为粮经并举的结构,在稳定粮食增长的前提下,扩大经济作物面积,提高在种植业产值中的比重。
   
县委县政府把发展市场作为小城镇建设的重要内容进行统一规划。仅1992年,就投入专项资金372万无,用于清溪场镇粮食专业市场、平凯镇牲畜综合市场,石耶、石堤、兰桥农贸市场等5个重点综合市场建设,搞活了流通,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由于坚持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近几年,全县粮食面积常年稳定在90万亩,总产量30万吨左右,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被列为全市优质粮油重点项目县。农业产业化已见效益和相当规模。建成中药材基地15.6万亩(其中金银花7.3万亩、白术3.2万亩),建成茶叶基地1.4万亩,巩固烤烟基地1.5万亩。组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21个,培育市、县级农业龙头企业16家,创知名农产品品牌2个。以金银花、茶叶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以青蒿素提取为主的药化工业正在兴起。全县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14.7%,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是全市唯一的“南方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市范县”。

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发〔20061号文件精神,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结合秀山县实际,20063月,县委县政府提出具体的实施意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略,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促进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改变农村面貌为关键,以倡导乡村文明为重点,以扩大基层民主为保障,突出产业拉动、城镇带动、城乡统筹、和谐发展,集合全县各方力量,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全县农村经济总量达到27.8亿元,农业增加值达到8.28亿元,粮食产量稳定在30万吨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030元,森林覆盖率达到36%,城镇化率达到28.9%
   
秀山县启动实施“123示范工程”,即1个市级示范村、2个县级示范村和30个推进村(包括20个市级推进村)建设,抓好“四基”建设(农村发展的基础设施、农民致富的基础产业、提高农民的基本素质、强有力的组织建设),推动全县农村逐步达到 “六通十有”标准(“六通”即通电、通路、通自来水、通电视、通电话、通沼气或天然气;“十有”即有科学的新村建设规划,有稳定增收的主导产业,有增收致富的技能,有符合规划美观适用的住宅,有作风民主群众公认的村级班子,有建设新村貌培育新风尚的村规民约,有设施齐全的村级多功能活动阵地,有功能齐备的村幼儿园或小学,有标准的村级卫生室或站,有村级养老家园)。
  
(一)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
    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优质粮油、中药材、畜禽、烤烟等主导产业建设。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全县优质粮油面积达20万亩,金银花、白术、青蒿等优质中药材面积达20万亩,茶叶面积达3.6万亩,出栏生猪60万头、大牲畜12.5万头(只)、家禽200万只,稳定发展优质烤烟3万亩5万担。各乡镇要确立12个重点产业,推进“一村一品”,建设优势农产品产区。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抓好金银花GAP基地认证,积极争取和开展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建设。扶持壮大现有市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引进市外大型农业企业,促进绿源酸、青蒿素提取等药化工业发展。到“十一五”期末,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0家,年销售收入上1亿元、5000万元、2000万元的龙头企业分别达到1户、2户、5户,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400个以上。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加快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开发,打造“太阳山”牌优质大米、“钟灵”绿茶、“妙泉峰”银花茶等知名农产品品牌,力争到2010年,市级农产品品牌达6个以上。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抓好动植物良种推广和农产品关键加工技术、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生产技术运用。充分发挥民族、民俗和花灯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稳定主要粮食品种的收购价格,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调控,落实“三减免、三补贴”政策,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二)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多渠道筹措农村公路建设资金,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全面通达通畅工程。到2010年,现有乡镇公路通畅率达100%,行政村公路通达率100%、通组率达85%。加快龙凤坝优质粮油示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梅江河流域大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加强塘库渠系维修整治工作,全面整治老化失修的水利工程。2010年前完成河堤整治81.2公里17座重点病险水库整治;新建电力提灌站143个,修复改造178个;新建人饮水池656口、铺设管道919公里,解决3.5万人饮水安全困难。积极发展“小水电”,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实现城乡同网同价。实施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到2010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1平方公里,建立水土保持预防监控体系。加大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搞好梅江河、平江河、溶溪河等流域综合整治,积极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长防林、城周绿化。
  
(三)着力整治农村环境
    积极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扎实推进“一池三改三清理”工作(沼气池、改灶、改圈、改厕、清理房前屋后垃圾、清理排水沟、清理违章建筑)。到2010年,新建农村沼气池2万口,引进推广秸杆气化技术,推广使用天然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开展村组道路、河道两旁、村庄周围的绿化美化。通过延伸城镇自来水管网、发展农村集中供水等方式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结合畜禽小区建设,改造农民现有畜禽圈舍,逐步实现人畜分离,加快村社无害化厕所改造步伐。坚持环境卫生每日清扫,全面清理房前屋后杂草、垃圾等杂物,每个集中居住点设置一个垃圾堆放点并定期处理;硬化村组公共排水沟和农户院坝,保持经常性畅通和整洁。清理拆除乱搭乱建的违章建筑和有碍村容村貌的残垣断壁,硬化出行道路。通过大力整治村容村貌,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力争到2025年,全县村镇基本实现道路硬化、庭院净化、环境美化、村庄绿化。
  
(四)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大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从2006起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确保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危房改造的必要投入,建立完善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和农村中小学常规管理,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推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尤其要加强对青壮年农民的实用技术和劳动技能培训,造就一批有理想、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加强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室(站)建设、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求助体系。2010100%的村拥有卫生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90%,实现农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加大农村地方病、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力度,逐步完善农村疫情监测机制,提高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加强农村药品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确保农民方便、安全用药。继续实施奖励扶助政策,积极探索和建立有利于计划生育家庭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文化工作体系,到2010年,力争全面实现乡镇有文化站、村有活动室,推进农村电影“2131”工程,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100%,全县使用移动和固定电话的农户达到50%以上,建立和完善新型社会求助体系,切实保障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逐年提高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在2010年以前全县村级“五保家园”达到35个,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50%。巩固完善农村特困户求助制度,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推进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按照整村推进和开发式扶贫的要求,切实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努力提高扶贫脱困效果。
  
(五)全面推进农村改革
    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以建立服务型政府和法治政府为目标,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继续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完善“一事一议”等制度和办法,切实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盘活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加大土地保护力度,适度控制征地速度和征地规模,建立完善对失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完善粮食流通体制,坚持购销市场化改革,加强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稳定粮食价格,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全面推进林权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小水利、小水电、乡镇供水等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畅通流通渠道,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加快规划建设各类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业,培育壮大农村消费市场,启动农村消费。

重庆党史微信公众号

重庆党史网版权所有.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人和街99号  邮编:400015
渝ICP备11000637号-3 技术支持:华龙网
渝公网安备:50019002502086

您是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