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国共敌后根据地缘何一衰一盛?

2017-05-16 18:11:45来源:中国共产党历史网

张安

  内容摘要:”据蒋纬国主编的《抗日御侮》称,鼎盛时期,山西有太行山根据地、中条山根据地、吕梁山根据地、太岳山根据地、五台山根据地、恒山根据地。国民党的敌后根据地在抗战前期一度声势浩大,但从1941年开始很快便沉寂下来,大多数根据地没能坚持到抗战胜利,只有吕梁山、大别山、浙西、五指山及濮阳等零星根据地,能够勉强支撑到抗战结束。与国民党敌后根据地逐渐丧失不同,随着抗战的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根据地则风起云涌、越来越大。但我们不能因此忽视国民党敌后根据地在打击日本侵略者、稳定人心、振奋民众等方面起到一定积极作用,更不能因为国民党曾建立敌后根据地,而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在抗战中的巨大功绩和主导作用。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敌后根据地;抗战;领导;国民党敌后;民众;国民党军队;抗日根据地;游击战;建立

  与国民党敌后根据地逐渐丧失不同,随着抗战的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根据地则风起云涌、越来越大。

  现在社会上和学术界流行着一股贬损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抗战,进而全面否定共产党抗战功绩的思潮,甚至出现“共军抗日八年毙敌851人”、“国民党敌后抗战功勋卓著”的奇谈怪论。这些论调,与当年国民党当局污蔑共产党军队在敌后“游而不击”、保存实力如出一辙。

  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在广大沦陷区广泛发动、组织和武装群众,开展游击战争,组织抗日政权,建立了诸多敌后根据地。到抗战胜利时,已有19块根据地,面积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成为真正高举民族解放大旗、坚持抗战的中流砥柱。而国民党为减轻正面战场压力,粉碎日军“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阴谋,在沦陷区的确也曾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并建立了大量敌后游击根据地。那么,能否因为国民党曾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并建立根据地,就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战场的功绩?历史事实证明,这是不能的。

  在卢沟桥事变后不久,国民政府就指令各战区组织游击队,“以游击战辅助正规战,牵制消耗敌人,并掌握沦陷区以防止敌伪夺取治权”。1937年12月,军事委员会要求“各战区根据地,应先利用地形,构筑工事,集积粮秣弹药,讲求连络通信方法,以备独立作战”。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敌后根据地更是广泛建立。根据1938年11月第一次南岳军事会议精神和军事委员会指示,“国民党之游击部队在敌后建立多数根据地,进而控制全面,围困敌之点线,使其深陷泥沼,进退维谷。”据蒋纬国主编的《抗日御侮》称,鼎盛时期,山西有太行山根据地、中条山根据地、吕梁山根据地、太岳山根据地、五台山根据地、恒山根据地;山东有鲁东根据地、沂蒙山、日照山区根据地、鲁西濮阳根据地;浙江有浙西根据地;安徽有皖东和皖北根据地、大别山根据地;湖北有鄂东根据地、沔阳根据地,大云山、幕阜山、九宫山根据地;河北有冀中根据地;江苏有苏北根据地;江西有庐山根据地;海南有五指山根据地,等等。国民党的敌后根据地在抗战前期一度声势浩大,但从1941年开始很快便沉寂下来,大多数根据地没能坚持到抗战胜利,只有吕梁山、大别山、浙西、五指山及濮阳等零星根据地,能够勉强支撑到抗战结束。

  与国民党敌后根据地逐渐丧失不同,随着抗战的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根据地则风起云涌、越来越大。出现这种迥然不同的情况,其原因何在?

  第一,政权建设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通过各种民主方式建立并健全了各级政权机构,普遍实行“三三制”政策,以团结各抗日阶级、阶层,为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而国民党在根据地内进行的政权建设“多数犹不免只具形式,而无工作,或有工作而不甚紧张”。有些地区只是简单恢复旧有的行政系统,有些地区党政机构从1940年方陆续筹设。虽然蒋介石屡次训示“政治重于军事,民众重于士兵,游击战重于正规战”,但“游击队的政治领导者”不具备依靠人民力量建立根据地的技术和经验。即使已经建立政权的地区,或机构臃肿,或派系争斗不止,或腐败盛行,很难发动民众,得不到民众的支持。甚至有些地区拉壮丁、买卖壮丁、鱼肉百姓、勾结日伪。这一根本性的弊端,必然导致根据地“甚难获得政治上的配合,物资极度贫乏,根本不能辅助军事,只有军事一方面之支撑,而无从发动全面性抗战”。这是国民党敌后根据地丧失的根本原因。

  第二,经济建设方面。深入敌后作战的部队,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下,处于无后方的作战状态,补给困难,这就要求根据地必须加强经济建设。中国共产党十分注重根据地的经济建设。为保证抗战所需人力、物力和财力,各抗日根据地积极推行减租减息政策,以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抗日积极性并团结地主阶级在内的社会各阶级一致抗日。面对敌人的封锁,为减轻人民的负担,各抗日根据地主力部队和政府机关大力实行精兵简政。为解决严重的经济困难,又积极开展“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大生产运动。这些都为在敌后坚持长期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而反观国民党,虽认识到根据地是“机动战之策源地,持久战之堡垒。其目的在使部队能获得适当之整顿与补充,俾争取更大之胜利”,为此,它曾拟定敌后根据地的经济政策,强调“应以保存资源,扶助民众为主”,并规定了具体措施,但大多流于形式,甚至某些地区横征暴敛,苛捐杂税更胜从前,农民负担非常沉重,终年不得一饱。因此,国民党敌后根据地的经济多处于崩溃的边缘,无法承担持久作战的重任,经不起日军“扫荡”。

  第三,党的建设方面。实施敌后作战必须有严密的组织领导,有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的建设。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各抗日根据地积极开展整风运动,提高了党员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使全党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而国民党痼疾良多,在敌后根据地缺乏团结全民抗战的凝聚力。在指导思想上,用阉割了革命精神的三民主义作指导,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连国民党自己也承认“因为忽视革命理论,对于三民主义与全国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之农工的关系,没有深切的了解……一切孤立,一切空虚,党派成了有名无实”。在组织上,战前困扰国民党的派系争斗,又在敌后根据地重演,派系林立,松散涣散。如在大别山根据地,CC系与桂系矛盾尖锐,二者为安徽的党政大权勾心斗角。在构成上,下层民众较少,成分复杂。据当时国民党人的自我检讨:“区分党部迄今未发展入于农村,农民运动,亦以无领导之核心机构,而趋于消沉。”而“官僚政客投机取巧之徒,相率混入党来”,导致党员腐化劣化的现象日趋严重,侵蚀和败坏了党的声誉,导致“民众之基础之日趋薄弱”,根本起不到发动、领导民众的作用,无法团结全民抗战。

  第四,军队建设方面。毛泽东曾说过:“建立武装部队,是建立根据地的最基本一环,没有这个东西,或有了而无力量,一切问题都无从说起。”面对敌强我弱的态势,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了敌后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放手发动群众,凝聚和发展人民抗日力量,逐步改变敌我力量对比,有力打击了侵略者,从抗战全局来看,“抗击着约60%的侵华日军和95%的伪军”。与此相反,国民党军队存在的种种问题导致其无法成为根据地强有力的力量支柱。在作战方法上,虽然有的将领或领教过红军的游击战,或接受过短期游击战培训,但不足以熟练运用游击战的战术原则克敌制胜,而“企图拿正规战争的指挥方法施之于游击战争,必然地要束缚游击战争的高度活泼性,而使游击战争毫无生气”。在后勤补给上,过分依赖后方,一旦被切断补给线,往往不战自溃。1941年中条山根据地被日军攻占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日军首先封锁黄河渡口,切断补给线,导致国民党军队粮食给养缺乏,虽撑持旬余,甚至吃树皮、草类及战马,最终不支。在构成上,国民党军队成分复杂,在敌后战场,既有中央嫡系部队,又有原西北军、原东北军、川军、桂系军等杂牌部队及其他地方军队,有的是由土匪改编而成,派系众多,良莠不齐,待遇、装备不一,各部间互存戒心,缺乏统一指挥和协同作战,甚至有的军队走私、贩毒,军纪败坏。因此,国民党军队战斗力较差,一旦遭到优势外敌的打击,必然分崩离析,或被消灭,或消极避战,或投向八路军、新四军,或投靠日本。从1941年起到1943年,敌后国民党军队出现大批投敌的潮流,将官投敌者六七十人,军队近50万人,结果直接导致了其敌后根据地的溃败。

  第五,在与民众的关系方面。朱德指出,敌后根据地“如果脱离民众,得不到民众的拥护,就休想在敌人远近后方存在,它迟早会被敌人消灭”。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一贯信奉“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坚持动员人民、依靠人民,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为密切军政、军民关系,各抗日根据地在军队中积极开展“拥政爱民”运动,在人民群众中积极开展“拥军优属”运动。对此,连日本侵略者也感叹不已:“中共及其军队集中全力去了解民众,争取民心,不但日本,就连重庆方面也是远远不能相比的。正因为如此,尽管他们在数量方面处于劣势,却具有不容轻视的坚韧力量。”而在国民党敌后根据地,国民党一如既往地坚持片面抗战路线,敌后游击战主要依靠正规军,忽视民众的力量。何应钦就曾说过:“担负游击战之主要部队,仍为开入沦陷区之正规军,并非依赖民众组合之游击队。”甚至有些地区的国民党游击队“抗敌不足,殃民有余”。更为重要的是,蒋介石看到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日益壮大,就把枪口指向英勇抗日的人民武装。从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起,国民党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先后掀起三次反共高潮,制造了许多“磨擦”事件,使国民党广大官兵不得不面对亲者痛仇者快的现实,因而士气低落,战斗力大大下降。“由于反人民的结果”,国民党敌后根据地“经不起敌寇‘扫荡’,1941年崩溃于中条山脉,1942年又在浙赣间崩溃,1943年又在山东崩溃”。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国共两党在敌后根据地建设方面存在着多方面的不同,从而使两党敌后根据地的结果大相径庭。这也是国共两党敌后根据地在敌后抗战中作用的差异,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最终主导敌后战场的原因之所在。但我们不能因此忽视国民党敌后根据地在打击日本侵略者、稳定人心、振奋民众等方面起到一定积极作用,更不能因为国民党曾建立敌后根据地,而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在抗战中的巨大功绩和主导作用。

重庆党史微信公众号

重庆党史网版权所有.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人和街99号  邮编:400015
渝ICP备11000637号-3 技术支持:华龙网
渝公网安备:50019002502086

您是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