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贺国强在市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7-06-01 19:46:55来源:重庆日报

 

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

为富民兴渝、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重庆市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02526日)

贺国强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重庆市第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重庆市第二次代表大会,是在新世纪初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阶段,重庆直辖市胜利走过五年历程、全市人民正以饱满政治热情迎接党的十六大的重要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

大会的主题是: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为富民兴渝、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而奋斗。

党代会召开前夕,江泽民总书记亲临重庆视察,并主持召开六省区市西部大开发工作座谈会,发表了重要讲话,给全市人民以巨大的鼓舞,为我市改革开放发展指明了方向,激励我们向着新的更高的目标阔步前进!

直辖五年的主要成就

五年前,中央决定设立重庆直辖市。赋予重庆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开启了重庆发展的新航程。

直辖以来的五年,适逢世纪更迭,千年交替,国际风云变幻,国内发展迅猛。面对难得的历史机遇和各种严峻考验,中共重庆市第一届委员会肩负中央的重托和人民的期望,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和中央的重大决策,按照市第一次党代会确定的工作方针,先后召开11次全委会,就关系我市改革发展全局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了决定,团结和带领全市各族人民,负重自强,开拓奋进,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圆满完成市第一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胜利实现了新兴直辖市建设和发展的良好开局。

这五年,我们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着力解决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全力推动国民经济迈上新台阶。江总书记交办的“四件大事”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如期完成一期移民任务和二期移民阶段性任务,实现全市工业及国有工业企业整体扭亏为盈,圆满完成农村“五三六”扶贫攻坚计划,生态环境状况得到改善;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局良好,以“八小时重庆”、“半小时主城”交通和“重庆信息港”工程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经济结构调整取得较大成效;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城乡面貌显著变化,人民生活整体越过温饱并开始向小康迈进,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并开始实施第三步发展战略。国内生产总值由1996年的1179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1750亿元,年均增长8.9%;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由54.7亿元增加到126.4亿元,年均增长18.2%;固定资产投资由321亿元增加到802亿元,年均增长20.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6721元和1971,年均各增长5.9%

这五年,我们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基本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和对外开放新格局,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采取“七个一批”措施,着力构建“三大基础”,国有企业改革成效明显;不断探索公有制实现形式,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较快;乡镇企业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和税费改革试点取得重大进展,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财税、金融、投资、内外贸易和科技教育等方面体制改革迈出步伐,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综合整治发展环境,对内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成功协办亚洲议会和平协会第三届年会(AAPP会议),“一会一节”、“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成效显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示范带动作用日益增强,北部新区、大学科技园及出口加工区建设全面启动。

这五年,我们积极稳妥调整行政管理体制,着力探索适应特殊市情的行政管理路子,基本建立规范的直辖市新体制。面对我市特殊的市情,根据《宪法》有关规定,按照“思想领先、平稳过渡”的总体要求,坚定而稳妥地调整和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实现对全市区县(自治县、市)的直接管理。全面推进改革,理顺关系,调整职能,完善制度,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直辖市行政管理体制正常有效运行。

这五年,我们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明显成绩,开始展现新兴直辖市文明进步的新风貌。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依法治市不断推进,地方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普法教育和法律服务全面加强。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进一步强化,民族、宗教工作得到加强,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发展。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充分发挥,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效推进。清理整顿“三金”、“三乱”,建立健全经常性、制度化的调处机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持续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坚持打击“法轮功”邪教组织,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大力弘扬“红岩精神”,以德治市取得成效,市民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加快实施“科教兴渝”战略,教育基础地位得到强化,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和体育卫生等事业日益繁荣,一批重要社会事业设施相继建成。党管武装得到加强,民兵预备役建设取得成效,军政军民团结进一步巩固。

这五年,我们坚持不懈加强党的建设,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初步呈现“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新局面。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广大党员,认真开展“三讲”教育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高举团结旗帜,全面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干部教育培训成效明显;以农村、企业、社区为重点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加强,特别是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取得实效。认真落实“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和转变机关作风两个“八条规定”,党的作风明显改进;反腐败三项工作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阶段性成果。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

五年的历程极不平凡,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五年,是我们积极应对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加快发展的五年;是努力探索符合特殊市情发展路子,负重自强,攻坚克难,锐意进取的五年,是紧跟时代前进步伐,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五年。我市五年来的发展变化,充分证明中央设立重庆直辖市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证明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是积极向上的、勇于进取的。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的结果,饱含着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各族人民的心血和汗水,凝结着中央国家机关干部和全国各省区市的支持和帮助。在此,我代表中共重庆市第一届委员会,向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各界爱国人士,向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渝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向关心、支持重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中央国家机关、兄弟省区市、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五年的实践十分丰富,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五年来,我们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对重庆特殊市情的认识日益深化,对新时期改革发展规律的把握更加自觉。五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办好重庆事情,加快重庆发展,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面正确地贯彻路线方针政策,创新工作思路,走符合重庆实际的发展路子;必须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集中精力搞好经济建设,在加快发展中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决维护社会政治稳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必须坚持高举团结旗帜,从严治党,建设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高素质干部队伍;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为人民谋利益,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建设新重庆。这些经验,既是我们五年来努力探索、开拓奋进的深切体会,也是我们继续前进、开创未来的宝贵财富。

五年的发展令人瞩目,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是:全市经济总量偏小,发展速度不够快,结构不合理,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完成“四件大事”任务还很艰巨;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较大;市场体系不完善,对外开放水平较低;就业压力较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部分群众生活困难;社会文明程度有待提高;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还比较严重,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腐败现象仍然存在。市委的工作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思想不够解放,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还不强;工作方式、领导方式和管理水平还不完全适应新兴直辖市的需要;作风还不够深入。因此,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好这些问题,使我市各方面的工作搞得更实更好,使我们前进的步伐迈得更快更稳!

新世纪初的奋斗目标

进入二十一世纪,国际国内环境发生着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我们要在国内外发展大背景、大趋势下把握全局,谋划未来,朝着更加宏伟的目标乘胜前进。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快,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全国人民意气风发地开始了新世纪的伟大进军。

紧跟浩荡的时代潮流,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步伐,重庆直辖市在前五年积极探索、稳健起步的基础上,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整体进入了全面推进富民兴渝、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新的发展阶段。

新的发展阶段,我们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世界范围的科技革命、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的优秀成果,处于全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有利宏观环境,拥有西部大开发力度加大、直辖效应进一步发挥、开发性移民深入推进的特殊机遇和诸多比较优势。同时,我们要在经济基础较差、工作难度较大的情况下,切实办好“四件大事”;要在传统农业占相当比重、工业化程度偏低的情况下,跟上信息化的步伐;要在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健全、市场体系尚不完善的情况下,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要在开放水平不高、经济外向度较低的情况下,适应入世后的新要求;要在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城镇化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加快城镇化进程;要在东部地区率先迈向现代化、中西部地区竞相发展的情况下,争创经济发展的新优势。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在积极应对中抢抓机遇,在不断拼搏中战胜困难,在新的起点上加快发展!

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肩负着更加光荣而艰巨的历史重任,在新世纪前十十年,我们将加快推进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建立比较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更高层次和更宽领域扩大对外开放,实现城乡共发展共繁荣,力争都市发达经济圈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渝西经济走廊超过全国平均发展水平,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超过西部地区平均发展水平,确保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我们将稳步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全面实施依法治市,确保人民群众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水平和能力显著提高。我们将大力推进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提高市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繁荣文化事业,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确保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通过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实现富民兴渝的历史任务,形成强大的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形成强大的集聚辐射能力和战略支撑能力,加快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

全面推进富民兴渝,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重庆的希望和重托,是全面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全市三千万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富民”与“兴渝”,目标一致,相互促进。民不富,无以兴市;市不兴,难以富民。“富民兴渝”与“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有机联系,相融一体,统一于新世纪初重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我们必须从总体上科学把握这一工作大局和战略目标,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务求全胜。

第一步,到2005年,富民兴渝取得新的进展,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大开发在一些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办好“四件大事”取得重大成果,城乡人民过上基本的小康生活,奠定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重要基础。

第二步,到2010,富民兴渝实现新的突破,经济总量比2000年翻一番,西部大开发全面见到成效,基本完成“四件大事”,城乡人民过上宽裕的小康生活,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基本框架。

第三步,到2020年,富民兴渝迈上新的台阶,经济总量比2000年翻两番,西部大开发全面见到成效,城乡人民过上富裕的小康生活,部分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全市综合实力、整体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增强,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

从现在起到2007年的五年,是新一届市委任期的五年,是实现新世纪初发展目标十分关键的五年。这五年,我们要全面完成“十五”计划,促进国民经济整体步入良性循环;实现“十一五”计划良好开局,明显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奠定富民兴渝、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基本框架的照实基础。为此,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基本路线,积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坚持不懈办好“四件大事”,推进经济结构战略必调整,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实施“科教兴渝”战略,加快经济发展步伐,不断提高综合经济实力、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两个文明共同进步;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团结和带领全市各族人民,为富民兴渝、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而奋斗。

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前进的正确方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搞好一切工作的根本指南。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努力把“三个代表”的根本要求落实到重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落实到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上,使我们的各项工作真正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真正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真正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我们在新形势下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要紧密结合重庆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解放思想,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要努力克服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思想,强化发展意识;克服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的思想,强化大局意识;克服消极畏难、无所作为的思想,强化进取意识;克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思想,强化创新意识;克服地方保护、自我封闭的思想,强化开放意识,使我们的思想认识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更加符合重庆的实际,更加符合人民的意愿。

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发展是硬道理”,办好重庆的事情,最根本的要靠发展。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集中精力,拔除干扰,一心一意抓发展。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放前进中的问题,通过解决矛盾和困难促进新的更大发展。坚持能快则快,努力形成一个较长的快速增长阶段,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发展。

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必须坚持做好“三篇大文章”总体工作思路,不断开创全市工作新局面。思路就是财富,思路决定出路。我们要把握重庆工作的核心,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性机遇,围绕江总书记交办的“四件大事”,解放思想,埋头苦干,加快发展,努力缓解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和困难,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打牢重庆工作的基础,从管好新兴直辖市着眼,进一步拓展视野,改进领导方法,提高管理水平,积极探索符合重庆特殊市情的行政管理新路子;要抓住重庆工作的关键,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着力建设能担当发展重任、经得起各种考验、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的各级领导班子和队伍。我们要坚持和完善这一总体工作思路,并将其落实到各项具体工作中去。

江总书记视察重庆时指出,重庆“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条件,抢占先机,有所作为,加快发展,更好地发挥特大中心城市对周边的辐射带动作用。”他还指出,“按照西部大开发‘以线串点、以点带面、重点推进’的要求,重庆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有条件也应该走在前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争取更大的作为。”我们一定要牢记中央重托,不辱使命,聚万众之心,纳各方之策,举全市之力,扎实推进重庆各项工作,把壮丽的蓝图变成美好的现实!

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

新世纪初的目标十分宏伟,改革发展任重道远。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富裕人民为根本,突出加快发展这一主题,抓住结构调整这一主线,增强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两大动力,千方百计加速重庆现代化建设步伐。

一、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经济整体素质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积极适应经济全球化需要,不断增强经济竞争力的根本举措。必须紧紧抓住国内外产业重组和转移的机遇,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争创经济竞争新优势。要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加快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建设,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进一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结合乡镇企业结构和小城镇建设,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拓宽农民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要以增强产业竞争力为着力点,加大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充分利用发达国家制造业转移的有利时机,进一步提升以汽车摩托车为代表的机械工业,努力形成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制造业基地;不断壮大化工医药、食品、建筑建材产业;积极培育信息工程、生物工程和环保工程等高新技术先导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充分运用

市场运作,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大集团,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小巨人”企业;切实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注重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要以构建商贸、金融、科教文化信息中心为目标,优化提升产业结构。积极培育和壮大贸易、旅游、交通运输、房地产和会展业,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积极发展物流配送,稳步推进电子商务,加快发展信息、金融,中介服务、物业管理等现代服务业。

加快“三大经济发展区建设”,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努力形成布局合理、相互促进、快速增长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促进都市发达经济圈“做大做强”,加快建成长江上游经济高地,不断增强辐射带动力;促进渝西经济走廊发展“更快更好”,加快建成重要的产业密集带和城镇连绵区,不断增强经济竞争力;促进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提速提档”,加快建成绿色产品基地和休闲旅游胜地,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

二、推进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增强加快发展的动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地区争创经济竞争新优势的决定因素。要继续实施“七个一批”措施,围绕构建合理的经济结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灵活的营运机制这“三大基础”,不断深化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的各项改革。进一步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大资产重组力度,建立劣势企业退出机制,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集聚,增强企业赢利能力、抗风险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加快农村税费改革和流通体制改革,完善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激发农村经济活动。推进所有制结构调整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创新,大力发展以股份制为主的混合所有制经济,积极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加快发展,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和水平,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深化财税、金融、投融资、外贸等体制改革,加强要素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建立政府、企业、市场良性互动的运行机制,增强政府调节经济、规范市场、依法行政的能力。

坚持从特殊市情出发,继续探索高效行政管理的新路子。进一步理顺市和区县的关系,简政放权,转变职能,重心下沉,不断提高领导水平,改进工作方法,加强和改善对基层的指导、服务,不断从整体上提高直辖市的行政管理水平和效能。

大力实施科教兴渝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强化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完成和巩固“两基”任务,切实加强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认真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高教育质量和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能力,努力提高城乡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建立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企业为主体、政府为主导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各类科技园区的试验、示范作用,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技术和产品,培育一批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典型企业,建设一批机制灵活、运作高效的创业基地。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努力营造尊重人才、激励创业的良好环境,着力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用好用活现有人才,大力培育急需人才,积极引进专门人才,使重庆真正成为西部地区知识和技术创新的基地、人才集聚的高地。

三、改善和优化发展环境,不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良好的发展环境,是聚集各种要素、加快自身发展、塑造对外形象的重要基础。要进一步加快以“八小时重庆”、“半小时主城”交通和“重庆信息港”工程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公路、铁路、航空、水路、管道“五管齐下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着力打造”数字重庆“,加快构建长江上游交通通信枢纽。抓好能源、市政设施等建设。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优化政务环境;按照世贸组织规则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修订和完善地方性法规规章,加大执法力度,优化法制环境,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坚持重承诺、讲信誉、守章法,优化信用环境,以良好的环境赢得发展优势。

大力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不断提高开放水平。发挥比较优势,创新利用外资途径,吸引国内外大公司、大财团重点投资我市产业关联度高的项目,加大农业、环保、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利用外资力度,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坚持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保持和发展机电等传统产品出口优势,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扩大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规模,不断开拓国际市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进一步加强渝港、渝澳经济技术合作,扩大对台交流交往。加强与沿海发达地区、长江流域和周边省区的联合与协作。加快北部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大学科技园建设,建好出口加工区。继续办好“一会一节”和“高交会”,努力提高会展水平。积极做好入世后的应对工作,运用好过渡政策,充分享受相关权利,履行相应义务,加快与国际经济接轨步伐。

四、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共繁荣

推进城镇化,是直辖市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实施大城市带大农村的重要途径。要坚持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并举的方针,按照构建“三大经济发展区”的总体要求,完善城镇体系,加快以主城区为中心,以环主城区卫星城市群和沿交通干线城镇为重点的城镇化建设。尽快把主城区建成我国现代化大都市,把万州和涪陵建成大城市,把黔江等一批城市建成地区性中心城市,培育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小城市和县域中心镇,形成“一心多极网络式”和梯次辐射带动的城镇发展新格局。紧密结合重庆实际,既要不断完善和强化城市功能,大力发展城市经济,以城市的发展带动农村的发展,又要切实协调好城乡关系、工农关系,以农村的发展促进城市的发展,努力探索一条大城市带大农村的新路子,促进城乡经济共同发展。

按照突出特色、提高现代化水平的要求,切实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要高标准搞好城市规划,注重城市发展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塑造壮观亮丽的城市形象。主城区要突出“山城”、“江城”和“历史文化名城”的特点,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也要体现各自的特色和风貌。要高质量推进城市建设,大力加强城市公用设施和社会化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综合功能。强化“经营城市”理念,运用市场机制盘活城镇土地、公用设施等有效资产。要高水平抓好城市管理,大力推进社区建设,增强社区服务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努力提高城市现代管理水平。

五、打好三峡移民攻坚战,加快库区经济社会发展

完成三峡工程重庆库区百万移民任务,既是重庆肩负的历史重任,也是加快库区发展的难得机遇。要以对国家、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政治责任感,全力打好移民攻坚战,确保三峡工程建设顺利进行,确保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确保库区长治久安。要坚持开发性移民方针,按照“两个调整和完善”的要求,突出抓好农村移民安置,加大库区迁建企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城镇迁建和专项设施复建,做好文物抢救保护和库区地质灾害治理、水污染防治工作,按期完成135米水位移民搬迁安置和清库任务。继续做好后期移民迁建的各项工作。

抓住库区移民迁建和对口支援的机遇,推进库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社会功能再造。要加快培育库区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构建库区新型工业体系和生态经济体系;抓好以交通为重点的库区基础设施建设,构筑库区现代化城镇群;积极发展库区各项社会事业,努力把库区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的文明社区。

六、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加强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事关重庆和长远发展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要统筹考虑和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放在重要位置,努力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和良性循环。继续贯彻“三为主”方针,重点抓好农村和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问题。坚持保护与合理利用资源的方针,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尤其要合理利用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努力实现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坚持经济发展、城乡建设、移民迁建与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继续抓好“山水园林城市工程”和“青山绿水工程”,加强废水、废气、废渣和噪声污染防治,积极推进退耕还林(草)、荒山植树造林、天然林保护、水土保持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搞好地质灾害防治,全面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使巴渝大地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空气更清新。

七、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努力铸造文明进步的新重庆

坚持以德治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以培育“四有”新人为目标,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为重点,大力弘扬“红岩精神”,不断提高城乡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江总书记指出:“红岩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要把弘扬“红岩精神”同加强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教育,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结合起来,在全市干部群众中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塑造爱国奉献、自信自尊、艰苦奋斗、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要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坚持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广泛开展“礼仪重庆、诚信重庆、知识重庆、魅力重庆”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建设三峡文明长廊。实施文化精品战略,不断活跃群众文化,着力培育体现时代精神、具有重庆特色的先进文化。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产业,发展壮大报业、出版、演艺、广电等产业集团。加快建设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等重要的公益性设施。切实加强军政军民团结。

坚持依法治市,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支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在党的领导下依法履行职权,发挥人民政协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的作用;巩固和发展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全面落实党的民族、宗教、对台、侨务政策;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全面推行政务、村务、厂务公开,不断发展基层民主。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完善地方法规;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法律监督,完善司法保障机制;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完善法律服务体系。落实维护稳定的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建立健全防范体系和控制保障机制及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扫除黄赌毒等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坚决打击“法轮功”等邪教组织,防范、打击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和破坏;强化安全生产管理,防止和减少重大恶性事故发生,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稳定安全的环境。

八、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努力为人民群众度利益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要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千方百计增加人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进一步完善就业政策,增加就业岗位,规范和发展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动力市场,建立市场导向、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努力扩大就业,拓展城镇居民增收渠道。采取“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积极发展非农产业,继续搞好扶贫工作,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不断增加农民收入。要保证公务员、教师工资按时发放。要特别关注和重点帮助困难群众,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做到城市居民电低生活保障全覆盖。加快建设社区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尽快建立起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扶助等保障事业。坚持不懈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抓住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问题,每年实施一批“民心工程”,确保见到实效,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以实际行动温暖民心,凝聚民心!

新形势下的党的建设

实现新世纪初的奋斗目标,完成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关键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和加强党的建设。必须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坚持原则以“三个代表队”重要思想为指导,与时俱进,从严治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一、大力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体党员和干部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坚持不懈地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党员干部。要大力倡导理论学习之风,在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进一步加深对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领会和把握,增强实践“三个代表”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健全和完善党委中心学习等制度,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实际效果,使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在我市党员干部中蔚然成风。要把理论学习与改造主观世界结合起来,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到理想和信念,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加强党性修养,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分析问题,自觉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把理论学习和改造客观世界结合起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发展观,认真研究和解决我市改革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以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方法、创新的机制,创造性地做好各项工作。

二、不断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按照“适应、从严、提高”的要求,努力把我市各级领导班子集中建设成为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层。要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认真贯彻“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完善党委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充分发挥领导班子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从市委常委和市级领导班子做起,自觉维护班子团结,增强各级领导班子的整体合力,巩固和发展“心齐、气顺、劲足”的良好局面。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把那些“靠得住、有本事”和政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选拨进各级领导班子。切实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大力选拨优秀年轻干部、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

按照“夯实理论功底、加强党性修养、强化新意识、提高领导才能、坚持务实作风”的要求,努力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要充分发挥党校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各级干部的教育培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水平,丰富和充实市场经济、WTO、现代科技和历史法律等方面的知识。要重视干部的实践锻炼,加大干部交流力度,促使干部在重要岗位和艰苦环境健康成长。深入贯彻《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推进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坚持和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公开选拨、竞争上岗、任前公示等制度,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拨任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加快建立党政领导干部任用新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建立和完善党政机关干部退出和淘汰机制;进一步健全干部工作监督机制,防止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认真做好老干部工作,充分发挥老干部的积极作用。

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要求,建立健全科学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切实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方法。各项重大决策,必须由党委常委会集体讨论决定;涉及全局和长远的重要问题以及重要的人事安排,必须提交全委会讨论决定。加强对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和群团组织的领导协调,支持他们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适应直辖市高效行政管理的需要,市级领导班子要进一步强化领导责任,强化科学管理,强化工作指导;市直部门要进一步转变工作职能,转变工作方法,转变工作作风;区县领导班子要进一步增强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增强统揽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增强解决自身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领导水平。

三、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力量的基础,必须切实抓好以农村、库区、国有企业、街道社区为重点的基层党组织建设。要围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稳定和搞好库区移民迁建,通过开展用工业“三级联创”和“移民先锋工程”活动,巩固和发展“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成果,促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围绕加快企业改革与发展,通过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完善企业领导体制,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促进企业党组织建设。围绕增强党在城市的凝聚力、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通过加强街道社区党组织建设,打牢党在城市工作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进一步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团体、中介机构等组织的党建工作。

抓好党员发展工作,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管理。认真做好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中发展党员的工作,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积极稳妥地做好吸收社会其它方面优秀分子入党的工作,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教育广大党员自觉实践“三个代表”,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模范执行党和国家现阶段的各项方针政策。积极探索党员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新路子,加大处置不合格党员力度,纯洁党员队伍,保持党的先进性。

四、着力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必须严格按照中央关于“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集中解决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使全市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的作风明显进步。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增强群众观点,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的第一信号、作决策的第一依据、干事业的第一标准。凡是重大问题特别是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都要通过一定形式听取群众意见,不断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度。各级领导干部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问计于民,以实实在在的作风,求得实实在在的发展,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加强和改进党的伤风建设,关键是狠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歪风。要继续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转变机关作风的两个“八条规定”,下决心从文山会海和繁杂的应酬中解脱出来,坚决摒弃那些做表面文章、虚报浮夸、阳奉阴违等不良作风。务实、务实、再务实,把中央的决策和市委、市政府的部署真正落到实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提高效率,服务基层,加强督促检查,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五、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努力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顺利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要切实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处违法违纪案件、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三项工作。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从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堤防。坚决查处大案要案,重点查处党政领导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司法机关、经济管理部门和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的违纪违法案件,使腐败分子在党内无处藏身。抓住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把教育与制度、管理与监督结合起来,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要抓住管钱、管物、管人等容易滋生腐败的环节,从改革体制、机制、制度入手,尤其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财政管理制度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铲除腐败现象滋生的土壤和条件。建立健全党内外监督机制,开展党风廉政巡视工作,完善对党员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的机制和方法,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保证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有效的监督下掌好权、用好权。

坚持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责任追究,支持纪检机关和其它执法机关履行职责,推动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以反腐败斗争的实际成果取信全市只民!

同志们,我们正处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从事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勤劳聪慧的重庆人民在直辖五年的历程中谱写了壮丽的篇章,也一定能在新的发展阶段再创新的辉煌。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团结和带领三千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奋发有为,埋头苦干,开拓进取,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为富民兴渝、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而努力奋斗!

重庆党史微信公众号

重庆党史网版权所有.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人和街99号  邮编:400015
渝ICP备11000637号-3 技术支持:华龙网
渝公网安备:50019002502086

您是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