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韩素音《目的地重庆》问世前后

2018-02-26 16:23:03来源:红岩春秋杂志社

 

 

王凤霞 喻天琢

 

英籍华裔作家韩素音,作为海外华人投身中国抗战,武汉是她的起点;作为知名作家,在她写下的《无鸟的夏天》(又名《寂夏》)中,武汉会战又是其笔下的重要素材。她说:“作为作家,我的影响力靠的是自己作品来彰显。但我认为,我要把作家的影响力用于中国!”

韩素音出生于中国,是比利时前国防大臣的外甥女,入英国籍,定居瑞士,生平以英文作品享誉海外。毕生创作了30多部讲述中国故事的作品,其中小说《瑰宝》改编成电影后,一举获得奥斯卡3项大奖。

她有一颗中国心,从海外归来投身中国抗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她同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交往密切。她毕生以如椽大笔,一直为中国鼓与呼。

 

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比利时贵族

 

1917912日中秋节,韩素音出生在河南省信阳火车站附近一个中西合璧的家庭。由于她是家中长女,又于月满时节降临,故取名周月宾,意为“月亮带来的小客人”,在家族中的谱名为周光瑚。韩素音是她发表处女作《目的地重庆》始用的笔名,意为“小而平的声音”或“为卑贱者呐喊”。还有一种解释是,“韩素音”即英籍华人之喻:“汉属英”。

韩素音祖籍湖南道县,世居广东梅县(今梅州)和四川郫县、成都。她在自传里写道:我周家所以能依守道德,衰而复兴,舍此无他。自蒙人为祸,濂溪公之七世孙仁德公,南迁入粤,至15世祖茂发公由粤入川,此等明孝之祭仪未尝中辍。

这里的濂溪公,即宋代理学宗师周敦颐,人称濂溪先生。

韩素音的曾祖父周道鸿,当过清朝武官。周道鸿严守儒家的忠孝节悌,是个铁面无私的大家长。其子周启樾,能力远不及他。周道鸿由于对儿子失望,就把希望寄托在孙子周炜(字映彤)身上,并亲自教其读经。

1903年,周炜赴比利时攻读工科,成为四川近代首批留学生。19087月,周炜和一位名叫玛格丽特•丹尼斯的比利时贵族姑娘相恋,但他们的恋情遭到女方家庭的反对。倔强任性的玛格丽特不惜让自己怀孕,才迫使家里承认他们的婚姻。

1913年,周炜偕妻子玛格丽特回国。可是,玛格丽特与文化背景迥异的周家人以及周遭环境格格不入,“一到北京就想离婚”。即使是长女韩素音的降生,也没有给家庭带来欢乐。

韩素音几乎每天都要在中餐与西餐、中国学校与法国修道院、基督教与孔夫子之间徘徊,东西方双重文化的轮番影响让她感到困惑。在家里,关于孩子们将来“是做中国人?还是西方人”的争论持续不断。玛格丽特希望儿女们将来在欧洲生活,韩素音却“要做中国人”。

周炜由于有留学比利时的背景,因此在比利时财团设计、修建的中国京汉、陇海两大铁路部门任职。周炜的工作流动性很大,一家人时而落户北京,时而在天津落脚,韩素音就是在这种“游击”生活中来到了人间。

周炜夫妇共生育了8个孩子。在这样的家庭里,韩素音从父亲那里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又从母亲那里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这种双重文化影响,为她日后成为中西方文化的桥梁打下了基础。

 

奔向抗战中心——武汉

 

1935年夏天,在父母的旧识、比利时驻中国领事馆官员赫斯的帮助下,韩素音获得了每年1.5万元比利时法郎的留学奖学金。同年10月,她便启程前往布鲁塞尔。从此,韩素音在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学了3年医科。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国军队奋起抗日,极大地鼓舞了海内外中国人的士气,海外华人华侨纷纷回国参加抗战。韩素音也于1938年秋,毅然决定放弃外祖父馈赠的一笔巨款,中断了尚未完成的学业,告别比利时的初恋情人,奔向中国抗战中心武汉。

在从法国马赛港开往香港的“让•拉包德”号海轮上,韩素音邂逅了第一任丈夫——归国留学生唐保黄。唐保黄是国民党高级将领、北伐名将唐生智的侄儿,毕业于英国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

随着邮轮在浩瀚的印度洋上荡漾,他们开始了交谈。当时的唐保黄一腔热血:“我准备直接去武汉,去报到就职。我已作好随时牺牲的准备……谁要是不准备作出最大的牺牲就谈不上爱国,也不配当一个青年。为国抗敌捐躯是最大的光荣!”这深深吸引了报国心切的韩素音,电光火石般的爱情滋生了,船到香港,他们就闪电式地订了婚。

韩素音在自传《无鸟的夏天》中写道:“对我来说,那也是一桩心计,虽然当时我并不明确。保黄是中国人,同他订了婚,我就终于得到了(我这样想)中国的承认。而我离别欧洲,正是为了中国,而不是为了一个男人。”但她没有否认自己当时对唐保黄的爱,“有很长一段时期,我以为保黄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最优秀的品质,因为他愿意回来为中国而战斗,就是为了这,我才同他相爱,并愿意跟随他到任何地方去,当然也愿意到正在进行着最激烈战斗的武汉去……”

同年10月3日,韩素音与唐保黄离开香港,坐了6天火车,于8日傍晚抵达江汉关粤汉码头。

1015日,韩素音与唐保黄在汉口走入了婚姻殿堂。新婚次日,唐保黄便奉命离开武汉乘船撤退到长沙,韩素音则一个人继续留在汉口教会医院工作。

21日午夜过后,韩素音在医院宿舍里突然被人唤醒,原来是丈夫唐保黄,回来接她了。她每当回忆唐保黄不顾危险,只身返回来接她,都感动万分:“我一想到这些,眼泪就夺眶而出,没有人比他待我更好了。”

22日晚上,韩素音与唐保黄一起登上了驶往长沙的红十字会的船。这班船驶离后,江中就开始放置阻挡倭寇的障碍,但这并没能挡住日军的进攻。

 

“中国故事”风靡欧美亚

 

韩素音与唐保黄在长沙待了不到一个月,又于19381125日辗转到了桂林。12月初,两人离开桂林,坐长途汽车来到了重庆。

抵达重庆后,在美丰银行任董事长的三叔周焯陪同下,韩素音于1939年首次回成都过春节,认祖归宗。她以周光瑚之名,列入在羊市巷周家的大第潭府家谱,家人昵称“三姑娘”。韩素音后来在自传《无鸟的夏天》回忆这段往事时写道:“我去拜访,要鞠躬,去吃饭,要鞠躬,去喝茶,要鞠躬。”

继而,24岁的韩素音在成都南门小天竺街进益产科学校,当了一名助产士。在此期间,她根据自己回国后的所见所闻,奋笔疾书写下了处女作《目的地重庆》初稿。遇巧的是,来自美国的产科学校校长玛利安•曼利也是一位作家,她看了韩素音所写的随感录,即刻就被感动了。玛利安认为,此文很契合欧美人了解中国抗战的急迫心情。于是,韩素音就将初稿交给玛利安,请其修改。

1941年夏,玛利安把润色后的《目的地重庆》带到美国发表。1942年末,由韩素音主创、玛利安修改的英文版图书《目的地重庆》在美国正式出版。此书不仅让韩素音得到了350美元的稿酬,更让她认识到了自己的写作能力,激励她走上了漫长的文学道路。出乎意料的是,《目的地重庆》在美国面世后,竟一度在市场脱销。

处女作虽然驱散了韩素音初涉文坛的自卑感,但她依然认为,医学才是她的梦想和生命。于是她继续深造,并于1948年在英国取得医生资格,接着在皇家自由医院担任了一年住院医生。

1949年,韩素音带着女儿先后到了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尼泊尔和印度等地。她一边行医,一边搜集整理亚洲文化遗产,并到大学任教,积极宣传中国和优秀的中国文化。她还陆续发表了《冬恋》《对影成一人》等多部小说。

值得一提的是,自从《目的地重庆》问世以来,韩素音创作了大量以爱情为主题的畅销小说,她有30多部作品内容都与中国相关。

1952年,韩素音根据自己的恋爱经历创作的小说《瑰宝》,在西方世界引起轰动,奠定了她在国际文坛上的地位。《瑰宝》的原型即是她与情人——一个刚刚在朝鲜战场上殉职的澳大利亚记者相恋的故事。

1955年,美国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把这部小说搬上了银幕,译名《生死恋》。次年,一举获得了奥斯卡3项大奖。

尽管韩素音当时已经在欧美文坛异军突起,但那时她仍乐于出诊,照顾病人,尚未意识到自己是个作家。直到1964年,她才正式关闭了诊所,开始职业写作生涯。从此,她将研究中国和中国革命定为新生活的第一个计划,同时开始写作自传。韩素音说:“如果写作枯燥无味的话,我早就不写了。我对消闲娱乐的观念可能不同于那些视写作为畏途的人,我以写作自娱,它是我最好的消闲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韩素音第一次归国看见了祖国的变化后,她的写作方向、题材和内容逐渐具有政治性。后来,一部部有关中国的著作,如《亚洲的风雷》《2001年的中国》《早晨的洪流》《风满楼》等相继问世。

1997年之前,韩素音每年回国一两次。后因健康原因不能远行,她没能再回国,但一直关注着中国的情况。晚年的韩素音曾这样写道:

我虽客居烟波千顷的瑞士莱蒙湖畔,又因身体原因,已十余年没有回到中国看看了,但这丝毫不能冲淡我对她的感情,因为中国是我的祖国,是我的骨肉,我的灵魂,我的生命。……我作为一个中西合璧的混血儿,多年来一直介乎于两种文化之间。一方面,我始终为自己身上流有中国人的血液而感到骄傲;同时也认为,文化交融是重要的,不同的文化成就了今天的我。

编辑/杨洋

重庆党史微信公众号

重庆党史网版权所有.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人和街99号  邮编:400015
渝ICP备11000637号-3 技术支持:华龙网
渝公网安备:50019002502086

您是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