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陈独秀自传手稿的流徙轨迹

2018-05-21 17:23:32来源:红岩春秋杂志社

 

 

颜坤琰

 

陈独秀的自传稿是在好友胡适的怂恿和鼓动下写的,虽然只有短短两章,但却有响遏行云之势,甚至有人认为它比陈独秀的生命更重要。

陈独秀去世后,他的朋友静尘在一篇悼念文章中写道:“陈独秀死了,我不为独秀的生命哀,也不为独秀的不能成功哀——因为政治上的成功不一定是真的成功,失败不一定是真的失败——却为陈独秀不能完成他的一个自传哀。”“中国近代史上少了这一篇传奇式的文献实在太可惜了,……这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损失,也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一大损失。”

 

敝帚自珍

 

发表陈独秀自传的编者是著名学者金性尧,几十年后他对《实庵自传》(《陈独秀自传》在《宇宙风》杂志发表时的标题——作者注)仍记忆犹新。

199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未能忘却的记忆》一书,内容来源于《宇宙风•自传之一章》和《人间世•名人志》。金性尧在序言中说,由于是“看着它们出世和结束的”,自然具备作序的资格。在诸多篇什中,《实庵自传》被他特别提及:“陈独秀也是北大教授,又是传奇性的人物,在本书中,读来最有兴味而富于性格化的就是他的《实庵自传》。”

陈独秀对自己的手稿怀着敝帚自珍的态度。193711月,《实庵自传》发表后,他便向著名出版人陶亢德索回了自传稿,在1213日给陶的信中说:“自传两次收条奉上,乞检收。”从炮火连天的南京,流亡到大后方的日子里,陈独秀总是把自传手稿等重要资料带在身边,须臾不离。

193883日,陈独秀寓居江津,在这里度过了他生命最后的3年多时光。在江津,陈独秀通过老友邓仲纯,与小他22岁的青年学者台静农相识,两人因意趣相投,结成了忘年之交。他们曾多次晤面,但更多的是书信往来,在短短3年多的时间里,陈独秀给台静农写了100余封信。

 

亲赠友人

 

台静农成为了陈独秀惟一可依靠的青年朋友,事无巨细,他几乎都要找台静农帮忙。

那时,台静农在江津白沙任国立编译馆编译委员会委员,陈独秀正在撰写和修改文字学专著《小学识字教本》(以下简称《教本》),他常托台静农在国立编译馆借阅相关的图书资料。台静农不仅协助陈独秀校改书稿中的错讹,还亲自为陈独秀抄写《小学识字教本自叙》,有时还为陈独秀过录信函。当《教本》书稿杀青后,台静农为联系《教本》在国立编译馆的出版事宜,又三番五次地在江津和白沙两地奔波。其他诸如催索稿费、代赁房屋等琐事,台静农都竭力帮助他。

对台静农的无私帮助,陈独秀铭诸五内。为感谢台静农,陈独秀决定将珍爱的自传手稿赠送给台静农作纪念。他于194055日,在自传稿尾页写了一段题跋,全文如下:

此稿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十六至廿,五日中,时居南京第一监狱。敌机日夜轰炸,写此遣闷。兹赠静农兄以为纪念。

一九四○年五月五日独秀识于江津

这段仅有60字的跋文,道明了自传稿成稿的时间、地点、写作时的环境氛围和心绪,也把他们的友谊写了进去。陈独秀把心爱的自传稿赠送给才相交一年多的朋友,可见他确实将台静农引为知己。

这份只写了两个章节的手稿,有30多页,1.3万字。全文以毛笔竖式书写于有格稿纸上,每页8行,每行28格,加有新式标点符号。陈独秀著文,一向随意而书。然而,这篇自传稿文字醒目,章节段落分明,虽有多处涂抹修改痕迹,但亦规范工整;增添的文字,也穿插有致,足见其匠心独运。

 

珍藏宝岛

 

19425月,陈独秀临终前,曾将遗著和书籍托付给何之瑜处理。

何之瑜为北大出身,是陈独秀晚年在江津时期最亲近的学生之一。据说,何之瑜是北京大学同学会派来照顾陈独秀的。他在1948530日写的《独秀丛著总目》“后记”中,对陈独秀遗著遗稿的处理作了简要说明:

独秀先生死了!

三十一年,五月二十七日,下午九时四十五分钟,先生离开了这个世界!我遵从遗意,保管和整理他的遗稿,并且要达到出版的目的,所以在先生逝世后(八十日),我邀约魏建功、台静农、方孝博三兄到江津,从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在这三天之内,把所有的文稿和书籍,都分类编号登记,做了一次初步的整理工作……

经过3年的辛劳,何之瑜完成了陈独秀遗稿的编辑整理工作,1948年准备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但因时局丕变,出版戛然而止。

资料翔实、颇具影响力的《陈独秀传》的作者郑学稼,在《陈独秀晚年的一些事》中写道:

他的遗嘱,由何之瑜和邓初起草,并有独秀先生公子松年签字。遗嘱中最重要的,是遗稿的整理……已出版的遗稿,由胡适博士赠美国会图书馆者,均非政治性著作。那些著作,和他未写完的“自传”,当然由何之瑜转呈中共。这何氏是中共派在陈先生家卧底的人。

事实证明,最后两句话是郑学稼的无稽之谈。因为陈独秀的自传稿,既没有“转呈中共”,也没有在何之瑜整理的《独秀丛著总目》之中,而是陈独秀将它赠送给了台静农。

194684日上午,台静农离开江津白沙来到重庆,中旬乘船东下至上海。1018日,台静农离开大陆,受聘于台湾大学,出任文学系教授。他小心翼翼地将《陈独秀自传》秘密带到了台湾。

1990119日,台静农在台北病逝。去世不久,次子台益公把《陈独秀自传》送到他十分欣赏的学生、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林文月手中。1993年秋,林文月退休,准备移居美国,她便与中文系的同事黄沛荣、林玟仪商量,最终将《陈独秀自传》存放在一家银行的保险箱里。

200111月,为纪念台静农百年冥诞,台湾大学中文系特别举办了学术研讨会,同时台湾大学总图书馆展出了台静农的书画手迹。展览结束后,图书馆五楼的特藏室,便收藏了台静农的重要手迹。台静农生前曾对林文月说:“在这里也住了大半辈子了,以后就葬在这里,我的那些东西也收在这里罢。”为了却恩师的遗愿,林文月建议将《陈独秀自传》收藏在这里。

新建的台湾大学总图书馆规模宏伟,尤其是特藏室,不仅有专人管理,还有完善的除湿恒温设备,是台静农遗物最理想的归宿。正如林文月在《写我的书》中所说:“他的手迹和许多证明他生前高贵情谊的文物,已被妥善保存下来,将会永远闪耀发光。”

编辑/杨洋

重庆党史微信公众号

重庆党史网版权所有.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人和街99号  邮编:400015
渝ICP备11000637号-3 技术支持:华龙网
渝公网安备:50019002502086

您是访问者